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文化教育   2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从1995年落脚中国到现在,中国的互联网业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程。在对新技术的欣喜、崇拜和狂热中,人们将互联网称为"第四媒体"。这种称呼是否合理、科学,现在已经没有争论的必要。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互联网以惊人的速度扩张,并迅速拥有了6000多万受众,而一种媒介的使用人数能达到6000多万,就可称之为大众传播媒介。为达到这一目标,广播用了38年,电视用了13年、有线电视用了10年但规模的迅速扩张,外延的急剧膨胀,往往掩盖了内功的不足和内涵的缺乏众多的传播学者和业内人士也许最不愿面对这样的事实:截至2002年9月,网络媒体的经营一直处于入不敷出的"烧钱"状  相似文献   
12.
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不可避免地要与其他个体发生相互联系。这种联系的建立和维持,往往是通过人际交往来实现的。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接触,从而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的过程,包括动态和静态的两种含义。动态的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物质和非物质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即通常意义上的人际交往;静态的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建立起来的情感联系,即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3.
康豪瑟的大众社会理论认为,一个正常的社会结构应该由政治精英、中层组织、民众三个层次构成,其中中层组织的作用至关重要,因为发达和多样化的中层组织可为民众与政治精英之间的沟通提供对话的平台,预防社会冲突的发生。本文基于中层组织理论的视角,探讨了大众传媒作为中层组织的可能性,指出在弱势群体利益表达中,大众传媒作为中层组织,应担当起弱势群体与政府之间的沟通与对话的平台,为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和话语表达提供渠道和空间。  相似文献   
14.
随着网络的普及,以青少年为主的网民的增多,各色各样的网络用语也应运而生.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里,漂亮的女孩不再是"美女",而被称作"美眉";称你是"大虾",千万别生气,那是夸你是网络高手(大侠);如果有人发给你"7758520",别以为是电话号码,他是想说"亲亲我吧我爱你".在聊天室、BBS、讨论组里,网络语言漫天飞.网络语言变成了一张通向网络世界的签证,如果你不懂这些另类语言,就难以融入他们的网络世界,就像不懂英语就无法与国际接轨一样.  相似文献   
15.
"第三人效果"假设认为,在大众传播中,每个人都认为他人所受的影响远大于自己所受的影响。"第三人效果"与当事人的知识水平、传播内容的负面或有害程度以及当事人与他人之间的社会距离密切相关。在网络所构建的虚拟环境中,"第三人效果"假设仍旧存在,且与社会距离和认知偏差呈现高度的正相关。"第三人效果"假设可为考察网络传播效果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是为了检验关于东西方文化造成的性诉求中美丽和性感建构的两种方式的假设。本实验是对166名在校大学生对分别对两种诉求方式和两种商品的共六种广告进行态度测量,实验结果表明:通过面孔进行性诉求的广告在引致消费者的广告态度,品牌态度和购买意向均显著优于非性诉求和通过身体进行性诉求的广告。本研究意义在于对广告制作方式的选择提供说服效果的证据。  相似文献   
17.
郑素侠 《青年记者》2016,(13):30-3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16年1月发布的统计报告表明,我国网民群体以10 ~ 29岁的青少年为主,占网民总体的一半以上(51.3%),平均每周上网时间超过26.2小时;①用户群体的低龄化、上网行为的日常化成为当下我国网民群体的一大特征. 中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现实呼唤 在当今信息社会,以互联网为主体的大众媒体已成为青少年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工具,并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媒体对青少年日常生活的侵入,动摇甚至瓦解了家庭和学校在他们社会化过程中的权威地位.②有一项全国性的问卷调查表明,在一些发达地区和城市,青少年的媒介接触时间正在接近他们在学校的上课时间,媒体成为他们完成社会化的“第二课堂”.③  相似文献   
18.
自20世纪初以来,西方国家经历了大规模的移民浪潮.作为移民浪潮的“附属产品”,移民儿童面临社会、心理及文化适应的挑战,这一群体的社会融合问题备受关注.媒介技术作为人类了解社会、进行沟通的工具,其在促进外来移民社会融合中的角色和作用,为西方传播学和社会科学研究者所关注.在欧洲委员会的资助下,伦敦大学“媒介与青少年研究中心”开展的大型跨国研究项目Children in Communication about Migration (CHICAM),以参与式行动的视角,探讨了媒介技术在促进移民儿童融入当地社会中的价值与作为.本文对这一研究项目及其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并从当前我国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流动儿童面临社会适应与社会融合这一现实出发,探讨了CHICAM项目对解决我国流动儿童社会融合问题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郑素侠 《编辑之友》2012,(9):120-123
本文以美国4所高校新闻学院为研究案例,考察了其面对媒介融合所秉持的教育理念,如培养"一专多能"记者、记者职能从采集新闻向知识生产和知识管理转变等,以及应对媒介融合的具体做法,如渐进式变革、将技术融进课程中、"边做边学"等。美国这4所高校在媒介融合人才培养上的理念与做法,为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应对媒介融合现实提供了经验与借鉴。  相似文献   
20.
技术创造环境--对麦克卢汉传播思想的一种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麦克卢汉传播思想渊源的考察,指出第三次技术革命是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麦克卢汉传播思想的核心在于技术对环境的重构。这种重构,是通过对人类的个体感知、社会变迁和时空观念三个方面施加影响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