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7篇
农业科学   23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本试验通过体外培养,研究在精粗比为30:70(偏粗型)日粮类型条件下,不同大豆油添加水平对产气量、甲烷产量、pH值和纤维降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大豆油添加水平的提高,产气量和甲烷产量逐渐降低,且各添加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H值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各添加水平在不同培养时间点与对照组相比均上升,其中添加量为4%和6%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添加量为8%时,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培养24 h后.纤维降解率的抑制潜力8%水平最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其次是6%的添加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而2%和4%添加水平对纤维降解率的抑制程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通过产气量、pH值和纤维降解率综合考察大豆油对瘤胃体外发酵和产气的影响,本试验得出大豆油的最适添加量为4%.  相似文献   
32.
陈连民  王洪荣 《草业科学》2016,33(5):972-980
有关瘤胃酸中毒发生机制研究表明,瘤胃乳酸的累积可能对酸中毒诱导起重要作用,而高精料日粮下瘤胃乳酸累积主要取决于瘤胃乳酸产生菌和乳酸利用菌间的平衡程度。本文综述了瘤胃微生物对乳酸的代谢机制,包括主要乳酸产生菌[溶纤维丁酸弧菌(Butyrivibrio fibrisolvens)、牛链球菌(Streptococcus bovis)、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和主要乳酸利用菌[反刍兽新月单胞菌(Selenomonus ruminantium)、埃氏巨型球菌(Megasphaera elsdenii)],并简要概述了酸中毒的调控方法,旨在为反刍动物瘤胃酸中毒的乳酸中毒机制深入解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3.
<正>反刍动物蛋白质营养的实质和核心是氨基酸营养。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表明,赖氨酸(Lys)和蛋氨酸(Met)是泌乳奶牛饲喂玉米为基础日粮合成蛋白质时的第一或第二限制性必需氨基酸。在制作日粮配方时,尤其对高产动物需要较高的瘤胃非降解蛋白(RUP)日粮时,只能通过饲料蛋白质添加物来达到预期的代谢蛋白质(MP)中Lys和Met的含量。而添加结品型的Lys和Met没有效果,因为它们在瘤胃中迅速  相似文献   
34.
王洪荣  秦韬  王超 《中国农业科学》2014,47(24):4904-4914
【目的】青蒿素是天然青蒿属植物的提取物,它很早就在中国传统中药中被用作抗疟疾、抗肿瘤和驱虫等药物。为探讨青蒿素对反刍动物瘤胃发酵、瘤胃内环境及其瘤胃微生物蛋白质循环的影响,确定青蒿素的对瘤胃发酵调控的效果和适宜添加量,为青蒿素作为一种新的瘤胃调控剂在反刍动物生产中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4只带有瘤胃瘘管的徐淮白山羊为试验动物,饲喂以玉米、豆粕和羊草为主组成的基础日粮,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占日粮干物质0,0.2%,0.4%和0.6%的青蒿素,进行4×4拉丁方设计试验,研究对山羊瘤胃发酵参数、瘤胃微生物种群变化;采用DTAF荧光染料标记细菌(FLB)的一种新方法测定瘤胃原虫吞噬细菌速率和吞噬量的影响。【结果】山羊瘤胃液中pH值平均值的范围在6.85-7.16,在瘤胃的正常范围内;青蒿素能够降低NH3-N浓度,其中0.4%和0.6%两个处理组的瘤胃液中NH3-N浓度与对照组差异显著。青蒿素能够提高乙酸、丙酸及、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的摩尔浓度及丙酸的摩尔浓度百分比,能降低乙酸/丙酸比,各添加组的乙酸/丙酸比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青蒿素添加量的增加,细菌蛋白产量增加,其中,以0.6%添加组最高,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0.4%和0.6%添加组的原虫蛋白产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青蒿素对瘤胃液肽浓度的均值没有显著影响。同时,添加青蒿素后,瘤胃中细菌总数增加而原虫总数减少,使瘤胃原虫种属结构变化。添加青蒿素能显著影响原虫对细菌的吞噬速率,对照组和添加0.2%,0.4%和0.6%青蒿素处理组的吞噬速率分别为:320.11cells/(cell h)、313.94cells/(cell h)、305.00cells/(cell h)、278.14cells/(cell h)。【结论】添加青蒿素能显著影响瘤胃发酵类型,具有降低瘤胃中氨态氮浓度的趋势;同时可显著降低瘤胃中原虫密度,增加了细菌密度,改变瘤胃中原虫的种属构成比例;使瘤胃内毛虫比例显著降低,使双毛虫和等毛虫比例显著提高。添加0.6%青蒿素能显著降低山羊瘤胃内菌体蛋白的微循环,使山羊瘤胃原虫吞噬速率和微生物氮循环量减少而提高饲料蛋白质的潜在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35.
以4头瘘管山羊作为试验动物,采用4×4拉丁方试验设计,分别在饲粮中添加0(C)、茶皂素6%(T)、丝兰皂苷0.3%(S)、茶皂素3%和丝兰皂苷0.3%的混合物(TS),研究了添加不同皂苷对瘤胃内纤维类物质降解率及其相关纤维降解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TS组的DM平均降解率比对照组高9.72%,差异极显著(P〈0.01);添加皂苷组的NDF和ADF平均降解率与对照组相比都呈上升趋势。除S组的滤纸纤维素酶活力低于对照组外(P〉0.01),其余各组的相关纤维降解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36.
本研究以4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徐淮山羊为试验对象,利用体外培养法研究了不同氨基酸模式(A 组:微生物蛋白必需氨基酸模式,B组:90%微生物蛋白必需氨基酸模式+10%山羊肌肉必需氨基酸模式,C组:80%微生物蛋白必需氨基酸模式+20%山羊肌肉必需氨基酸模式.D组:70%微生物蛋白必需氨基酸模式+30%山羊肌肉必需氨基酸模式)对瘤胃微生物生长及其发酵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氨基酸模式影响瘤胃微生物发酵.培养液pH值、氨氮(NH3-N)浓度以及尿素(氧)(UN)各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并且随培养时间的动态变化模式也是不一致的;培养液中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以C组最高,从乙酸/丙酸值来看,乙丙比接近3:1,乙酸和丙酸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原虫/细茵(P/B)值以及游离氨基酸(AA-N)各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氨基酸模式对瘤胃微生物的生长有一定影响,B组的氨基酸模式对微生物生长促进作用最大.综合以上试验结果可以认为氨基酸组成的不同可以影响瘤胃微生物生长以及发酵.  相似文献   
37.
本研究以4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徐淮山羊为试验动物,利用体外培养法研究了不同氨基酸模式对瘤胃内主要蛋白质降解菌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氨基酸模式对不同菌种的作用有所差异:试验组C的氨基酸组成(Lys 16.2%、Met 5.4%、Thr 12.5%、His 5.0%、Arg 10.2%、Try 4.2%、Leu 14.7%、Ile 10.6%、Phe 10.7%、Val 10.5%)对嗜淀粉瘤胃杆菌和栖瘤胃普雷沃氏茵的促进生长效应最高;而试验组B的氨基酸组成(Lys 16.0%、Met 5.4%、Thr11.9%、His 4.5%、Arg 10.2%、Try 3.5%、Leu 15.5%、Ile 11.1%、Phe 10.5%、Val 11.5%)对溶纤维丁酸弧菌的促进生长效应最高.  相似文献   
38.
基于GIS,以地形因子(海拔、坡度)、生物因子(植被类型、植被盖度、可食竹)、水源分布、人为干扰(道路、矿山、居民点耕地)等因素,分析国家公园内大熊猫活动痕迹点的环境特征。结果表明:国家公园内大熊猫主要栖息活动的范围集中在海拔1 800 m~3 400 m的针阔混交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林分郁闭度0.2~0.7之间,林下有主食竹分布,活动点距离水源1 000 m以内,距离居民点(耕地)距离1 000 m~5 000 m。矿山开采和道路分布密度对大熊猫分布影响较明显。通过对大熊猫生境特点分析,为下一步开展大熊猫栖息地恢复及廊道建设提供基础参考。  相似文献   
39.
本试验旨在比较颈静脉灌注酪蛋白模式和理想模式的氨基酸混合物对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乳产量、乳成分以及乳腺对氨基酸摄取利用的影响。选择8头泌乳中期[泌乳天数:(82±11)d]荷斯坦奶牛作为试验动物,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将试验牛随机分为2组,分别颈静脉灌注160g/d酪蛋白模式(Casein组)和理想模式的氨基酸混合物(R组)。2个试验组分别以各自灌注前作为空白对照组(C1组为Casein组的空白对照组,C2组为R组的空白对照组)。预试期14d,灌注期5d。试验采用全混合日粮(TMR)饲喂,以玉米、豆粕、棉籽粕、玉米青贮、苜蓿干草和羊草为主要原料,参照NRC(2001)奶牛饲养标准配制。结果表明:灌注酪蛋白模式的氨基酸混合物后,乳蛋白产量和含量较灌注前呈上升趋势(乳蛋白产量上升7.14%,P=0.078;乳蛋白含量上升3.27%,P=0.072);并且,奶牛动脉血浆中异亮氨酸(Ile)、亮氨酸(Leu)、赖氨酸(Lys)和组氨酸(His)的浓度较灌注前有不同程度的上升(Ile的浓度提高31.5%,P=0.097;Leu的浓度提高65.9%,P=0.041;Lys的浓度提高36.9%,P=0.088;His的浓度提高40.1%,P=0.010),而苏氨酸(Thr)、缬氨酸(Val)、蛋氨酸(Met)、苯丙氨酸(Phe)和精氨酸(Arg)的浓度在数值上虽较灌注前高但无显著差异(P0.05)。灌注酪蛋白模式的氨基酸混合物后,奶牛乳腺对天冬氨酸(Asp)和半胱氨酸(Cys)的摄取率显著升高(Asp的摄取率提高95.2%,P=0.031;Cys的摄取率提高49.6%,P=0.031),而奶牛乳腺对甘氨酸(Gly)的摄取率显著降低(降低158.3%,P=0.041)。灌注理想模式的氨基酸混合物后,乳蛋白含量比灌注前有上升趋势(提高5.78%,P=0.064),而乳脂产量显著低于灌注前(降低8.57%,P=0.015);并且,奶牛动脉血浆中Arg的浓度有上升趋势(提高18.0%,P=0.093),而酪氨酸(Tyr)的浓度呈下降趋势(降低47.8%,P=0.074)。灌注理想模式的氨基酸混合物后,奶牛乳腺对谷氨酸(Glu)、Cys和Ile的摄取率显著上升(Glu的摄取率提高118.7%,P=0.015;Cys的摄取率提高77.4%,P=0.032;Ile的摄取率提高46.0%,P=0.012),而奶牛乳腺对Ser的摄取率呈下降趋势(降低56.2%,P=0.052)。灌注氨基酸混合物后,Casein组乳脂产量增量显著高于R组(P=0.012),且Casein组的乳产量增量(P=0.095)和乳糖产量增量(P=0.091)较R组有升高的趋势,而2组间其他指标增量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得出,在本试验条件下,颈静脉灌注酪蛋白模式和理想模式的氨基酸混合物均可提高泌乳奶牛的乳蛋白含量,而灌注酪蛋白模式氨基酸混合物同时可以促进乳蛋白产量的升高,因此,颈静脉灌注酪蛋白模式氨基酸混合物的效果优于灌注理想模式氨基酸混合物。  相似文献   
40.
以4头安装永久瘤胃瘘管的徐淮山羊为试验动物,运用15N稳定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1∶9(A)、3∶7(B)、5∶5(C)、7∶3(D)四种精粗比底物下瘤胃原虫与细菌间蛋白质微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精粗比底物显著影响瘤胃内原虫的吞噬量及微生物蛋白(MCP)的微循环,A、B、C、D四组吞噬N量分别为:18.11×105、21.16×105、20.95×105、30.34×105pg/(mL·h)。每天每头山羊由于原虫的吞噬造成的细菌蛋白循环量分别为:1.09、1.27、1.26、1.82g,其中以C组循环率最大(2.79%),D组蛋白质循环量最高,而B组循环率最低(1.94%),且蛋白质周转量仅为D组的69.78%,可有效减少菌体蛋白循环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