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9篇
农业科学   28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83.
番茄组织总RNA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从RNA的完整性、纯度和产量等方面比较了TRIzol,RNAplant,TRIpure等3种RNA提取试剂对番茄不同组织部位总RNA的提取效果.结果表明,RNAplant能从成熟组织中获得较高质量和产量的总RNA,用该方法提取的番茄老化组织总RNA经RT-PCR能成功进行内参检测.  相似文献   
84.
一、主要品种简介 1东农303 它是东北农学院育成的特早熟马铃薯品种.结薯集中,数量较多,块茎中等偏小.出苗后50天~60天即可收获.品质较好,适合于鲜食.抗花叶病毒,耐涝,但易感晚疫病和卷叶病.667平方米产量为1500公斤~2000公斤.  相似文献   
85.
农杆菌介导甜橙遗传转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为改良柑桔品种,以普通溆浦甜橙(Citrussinensiscv Xupu)实生苗上胚轴为外植体,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并把chit42基因和phyB基因导入其中.上胚轴经农杆菌工程菌液浸染后,在共培培养基(MS+3mg/LBA)上培养3d,然后分别转移到含有100mg/L Kan(卡那霉素,Kanamycin)和500mg/L Cef(头孢噻肟霉素,Cefotaxime)的选择培养基上培养14d后,上胚轴开始分化抗性芽,chit42基因和phyB基因的抗性芽再生率分别为27.8%和35.6%.将抗性芽在筛选培养基上培养30d后用茎尖微芽嫁接成苗.目前,嫁接苗在温室中生长良好,经PCR鉴定为转化植株.  相似文献   
86.
本研究以我国南方近几年广泛种植的优良欧亚种葡萄红地球(Vitis vinifera L.Red Globe)为试材,采用营养液砂培法,设Mg2+为0 mmol/L、1 mmol/L、2 mmol/L、3 mmol/L、4 mmol/L、5 mmol/L,研究了葡萄光合特性对镁素用量的响应。结果表明:当镁素水平为0 mmol/L和1 mmol/L时,叶绿体结构受损,叶绿体数和体积减少,基粒数和基粒片层减少,而其他处理条件下无此现象;葡萄幼苗叶片的叶绿素a(Chla)和叶绿素b(Chlb)含量、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均在镁素水平为3 mmol/L时显著高于其它浓度水平;镁素用量同光合特性指标呈正相关关系。这些结果说明在南方缺镁地区适量(约为3 mmol/L)施镁可稳定细胞结构、提高叶绿素含量和增强光合作用  相似文献   
87.
超临界CO2萃取刺葡萄籽油及其成分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以刺葡萄种子为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超临界CO2萃取刺葡萄籽油的工艺,并用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仪对刺葡萄籽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刺葡萄籽油的适宜工艺条件为:种子粉碎粒径0.40~0.53mm,萃取压力30MPa,萃取温度35℃,分离温度55℃,分离压力12MPa,在此条件下油脂萃取率为13.5%.GC/MS分析显示,剌葡萄籽油成分以脂肪酸为主,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87%,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以亚油酸为主,含量为82.32%;饱和脂肪酸主要为硬脂酸和棕榈酸,相对含量分别为9.03%,3.26%.  相似文献   
88.
以即将落叶的2年生枳(Poncirustrifoliata(L.)Raf.)营养袋苗为试材,以相同时期的2年生宫本/枳砧(Cit- rus reticulata Blanco cv.Miyamoto)营养袋苗为对照,棉絮包蔸进行-6℃不同时间的低温处理,探讨枳在落叶前的抗寒能力.结果表明,枳叶片电解质渗出率随-6℃处理时间的延长呈"S"形变化,当电解质渗出率在25%以下时,叶片受冻可以恢复;当叶片电解质渗出率在50%以上时,叶片发生不可逆冻害,2~3 d干枯、死亡,与受冻形态观察结果吻合.枳落叶前-6℃处理60 min是耐受低温的临界点.枳抗寒能力强于宫本的因素之一可能是枳的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比宫本高.枳经历了秋季日照缩短和气温降低的低温锻炼,落叶前其抗寒能力比经历同样条件的宫本略强,但尚未获得真正的越冬抗寒能力.  相似文献   
89.
干旱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也是造成中国作物产量低的重要原因。为探究干旱胁迫对马铃薯生理的影响和鉴定耐旱材料,本研究以‘青薯9号’和‘陇薯5号’两基因型马铃薯组培苗为试材,用0%、10%、20%、30%和40%浓度(m/V)的PEG-6000胁迫96 h模拟干旱筛选适宜的胁迫浓度,在含有适宜胁迫浓度的培养液中培养0、20、24、48、72和96 h后,测定抗氧化酶活性、可溶性物质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最后利用差异变化的生理指标的抗旱系数及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马铃薯耐旱能力。结果表明:20%浓度PEG-6000是适宜的胁迫浓度。干旱胁迫处理后,与对照相比,‘陇薯5号’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有显著增加,过氧化物酶(POD)和丙二醛(MDA)没有显著差异,可溶性糖在20 h开始显著增加;‘青薯9号’SOD没有显著变化,POD活性显著下降,可溶性糖72 h显著增加,MDA含量没有显著变化。7项生理指标可作为鉴定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并提取出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79.2%,综合得分评价结果表明,‘陇薯5号’的综合耐旱能力强于‘青薯9号’。本研究对马铃薯干旱胁迫生理特性及耐旱性进行深入研究以及培育耐旱性马铃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0.
针对南方冬闲田马铃薯生产中重氮磷肥,轻钾肥的现状,采用3414设计方案,研究了冬闲田马铃薯在不同肥料水平下光合特性,结果表明:氮素在0~18 kg/667m2范围内与马铃薯植株净光合速率呈直线正相关;P2O5与马铃薯植株净光合速率呈曲线相关;K2O在0~25 kg/667m2范围内与马铃薯植株净光合速率呈负相关,而钾水平高于25 kg/667m2后,净光合速率表现为趋于稳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通过DPS分析,得出在该冬闲田肥力水平下马铃薯的最佳N、P、K施肥组合为每667 m2纯N 18.00 kg,P2O5 5.77 kg,K2O 39 kg,可获得1 833.8 kg/667m2的理论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