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5篇
农业科学   28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31.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膳食品质,鲈鱼、乌鳢、鳜鱼等几种肉食性鱼类因其较高的营养价值而备受关注。目前,这几种经济鱼类正处在从传统池塘养殖向池塘工程化养殖和从饲喂冰鲜饵料向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养殖模式转变的过程中。本文通过已有研究总结了这几种主要淡水水产品的养殖现状及具体评价营养价值的指标,并对其养殖模式转换过程中的营养价值可能出现的变化进行了综述。讨论总结后发现,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养殖的鲈鱼、鳜鱼等经济鱼类营养价值特别是蛋白质品质低于投喂冰鲜饵料的。而池塘循环水养殖这种新型的养殖模式对这几种肉食性鱼类营养价值的影响尚不明确。但从目前已有研究来看,池塘循环水养殖能够有效改善水质,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有害物质积累。所以这种新型养殖模式对这几种经济鱼类食用品质有积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主要淡水水产品在养殖模式转换过程中营养价值形成机制进行综述,为推行绿色健康可持续的新型养殖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2.
不同砷形态在水产品中的毒理及转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不同砷形态化合物在水产品体内的毒力大小、毒理效应和转化机制,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二十年几种常见砷化合物在水产品中蓄积规律的研究,发现在所有砷化合物中,无机砷的毒性往往大于有机砷,但也有研究发现三价态的有机砷MMA毒性比无机砷高数几倍;在对水产品体内不同砷化合物含量测定的研究中可以得出有机砷是主要的存在形式。但研究也还存在不足,对水产品的砷含量研究多集中于沿海地区的海产品类,今后还需要加大对淡水性水产品类砷含量以及蓄积规律的研究力度。本文主要阐述了砷的几种常见形态As3+、As5+、DMA、MMA、AsB、AsC、TMAO、TETRA(TMAs+)、砷糖和砷脂间的毒力大小比较及其毒性产生机理、环境中砷元素的来源和砷形态在水产品内的迁移、转化、代谢机理,旨在不同价态砷化合物在水产品中的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3.
靖边地区地处季风边缘区,对气候变化响应十分敏感.为研究其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及植被演替,文中根据靖边地区孢粉代用指标,结合AMS14C定年,重建了该地区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及植被演替.结果表明:该地区在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经历了温凉偏湿-温暖湿润-温暖干燥-温暖偏湿-凉爽干旱5个阶段,植被演替划分为疏林草原-典型草原-...  相似文献   
34.
水芹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聚乙烯板作为浮床栽植水芹(Oenanthe javanica),观测其对4组不同富营养化程度水体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水芹对总磷(TP)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初始浓度越高去除率越低,去除率范围53.3%~84.0%;水芹对低于5mg/L的总氮(TN)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也随初始浓度升高而降低,去除率范围36.1%~85.7%,如果总氮浓度过高(达到20mg/L左右),去除效果不明显。试验组氨氮(NH3-N)的浓度虽然有明显的降低,但与对照组比没有明显优势,水芹对亚硝酸盐氮(NO2--N)的去除作用不明显,硝化细菌对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的去除起主要作用,水芹通过降低水中总氮水平对氨氮和亚硝酸盐氮有一定间接的去除作用。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各组高锰酸盐指数(CODMn)维持在较低水平(<3mg/L),未观察到栽植水芹对高锰酸盐指数的降低作用。  相似文献   
35.
对长江口雌性和雄性成体凤鲚(Coilia mystus)整体的营养成分和品质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显示,雌、雄凤鲚整体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的质量分数分别为78.36%±1.41%、76.70%±1.20%,14.25%±1.05%、15.18%±0.12%,4.61%±1.78%、4.84%±0.27%和2.22%±0.38%、2.97%±0.64%,雌、雄间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雌、雄均含有18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总量分别为66.20%±5.78%和65.93%±6.35%(质量分数,干样),其中8种必需氨基酸(EAA)总量分别是25.07%±1.93%和23.95%±2.21%,两者间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分别占氨基酸总量的37.90%和36.33%,雌、雄凤鲚的必需氨基酸组成比例均符合FAO/WHO的标准。色氨酸是雌、雄凤鲚整体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蛋氨酸+胱氨酸是第二限制性氨基酸,雌、雄凤鲚整体的EAAI分别为70.73和66.99,4种鲜味氨基酸总量分别为25.99%±2.53%和26.02%±2.3%(质量分数,干样)。雌性凤鲚的饱和脂肪酸(SFA)含量显著低于雄性(P0.05),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则显著高于雄性(P0.05),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雌性凤鲚脂肪酸中EPA与DHA质量分数分别为5.70%±0.24%和10.15%±1.31%,显著高于雄性凤鲚的1.05%±0.40%和1.06%±0.44%。结果表明,长江口雌、雄成体凤鲚整体的氨基酸较均衡,而雌性凤鲚的脂肪酸营养更为丰富,比雄性凤鲚具有更好的食用价值与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36.
渔业生态环境问题一直以来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发现水生植物及其附生微生物在去除水体污染物方面具有显著作用,是一种绿色高效的水质调控措施,在渔业生态环境调控方面应用广泛。文章从水生植物修复手段、水生植物-附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水生植物及其附生微生物对渔业水域典型污染物的作用等角度,对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明确水生植物及其附生微生物在水质调控中的重要作用,指出水生植物-附生微生物生态调控手段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该调控手段的研究方向,可为渔业生态环境的调控提供更优方案。  相似文献   
37.
宋超  杨琴  赵峰  张涛  胡丽娟  庄平 《中国水产科学》2020,27(10):1125-1135
为探明相邻海域凤鲚(Coilia mystus)群体间的差异性,分别采集江苏吕四(吕四群体)、上海崇明(崇明群体)、浙江舟山(舟山群体)和浙江温州(温州群体)邻近海域的凤鲚共240尾。以凤鲚矢耳石为研究对象,利用耳石测量法和耳石框架法获得21个测量参数,通过公式转化为20个形态指标数据,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非参数检验显示4个群体间14个形态指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应用主成分分析构建了7个反映耳石形态特征的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1.79%,结果显示不同群体耳石的整体形态相似,各群体间的耳石形态差异主要体现在局部的框架形态指标;利用贡献率最大的9个形态指标构建了4个群体的判别方程,温州群体的判别准确率最高,为96.7%,其次是崇明群体(66.7%)、吕四群体(60.0%)和舟山群体(58.3%);聚类分析表明崇明和舟山群体距离最近,其次为吕四群体,与温州群体距离最远。结果表明,崇明、舟山和吕四群体间矢耳石形态差异较小,而温州群体与这3个群体的差异最大,可单独确立为一个生态群体。可见,短距离洄游性凤鲚不同群体间耳石形态差异大小与群体地理阻隔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38.
通过对长江口2016-2017年度4次渔业资源和理化环境的调查数据,运用Ew E(版本6.4.3)软件构建长江口生态系统Ecopath模型,模型功能组包括隐埋性底栖生物、头足类、虾类、蟹类、浮游动物、浮游植物、碎屑等共14个功能组,对该河口生态系统能流分布、营养级聚合分析、能流转化效率及系统发育成熟度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生态系统各功能组的营养级集中在1~3.93,其中浮游植物与碎屑的营养级为1,浮游动物营养级为2.18,鱼类的营养级分布较广,为2.41~3.93;长江口生态系统能流分布集中在营养级Ⅰ~Ⅲ中,营养级Ⅰ级所占能流比例最高,为53.67%;营养级聚合分析表明,低营养级间的能量转化效率相对较低,而高营养级间的能量转化效率较高。此历史时期长江口生态系统总体能量转化效率为9.3%,表明该河口能量的利用效率未达到最适程度;生态系统总体特征分析显示,该历史时期系统杂食指数和联结指数分别为0.321、0.345,表明长江口生态系统功能组的聚合度较低,食物网结构较为简单,较易受到外界干扰的影响。而生产量/总呼吸量的比值为1.245大于1,表明该河口生态系统趋于不成熟。  相似文献   
39.
基于16S rRNA基因部分序列的长江口虾虎鱼科鱼类系统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确定线粒体16S rRNA基因在长江口虾虎鱼科鱼类系统分类及物种鉴定中的作用,采用16S rRNA基因特异扩增测序及Gen Bank已有序列联合配对分析的方法,对长江口虾虎鱼科9属11种鱼类34个16S rRNA基因片段的序列进行比较和系统分类研究。统计分析显示,虾虎鱼科鱼类该片段的A含量明显高于其它3个碱基含量,A+T的平均含量高于G+C的平均含量,第3密码子位点G+C含量最高,其平均值为51.1%,变化范围为49.8%~53.2%。全部转换位点多于颠换位点,转换/颠换比值为1.45。依据Maximum Composite Likelihood模型,得出11种虾虎鱼科鱼类种间遗传距离平均值为0.151,种内为0.002,种间遗传距离是种内遗传距离的76倍。通过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系统发育树,显示长江口虾虎鱼科鱼类为明显的单系群,并进一步佐证把传统形态分类中弹涂鱼科的青弹涂鱼(Scartelaos histiophorus)和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及鳗虾虎鱼科的拉氏狼牙虾虎鱼(Odontamblyopus lacepedii)和红狼牙虾虎鱼(Odontamblyopus rubicundus)归属于虾虎鱼科的合理性。聚类结果显示红狼牙虾虎鱼和拉氏狼牙虾虎鱼聚在一起,其节点支持率达100%,两者可能为同种异名。本研究表明,线粒体16S rRNA基因序列作为分子标记对虾虎鱼科鱼类进行物种鉴定和系统分类是可行的,可为虾虎鱼类的亲缘关系分析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0.
三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在土壤中的残留降解及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吡虫啉、啶虫脒和噻虫嗪在土壤中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检测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和QuEChERS法净化后,采用HPLC-MS/MS检测,外标法定量,在0.01~1.0 mg/kg添加水平下,3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在土壤中的回收率在89%~10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1.3%~10.3%之间,定量限均为0.01 mg/kg。采用建立的方法,在室内模拟条件下,研究了土壤微生物、温度、土壤含水量及农药初始浓度对土壤中吡虫啉、啶虫脒和噻虫嗪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是影响农药残留降解的首要因素,灭菌处理土壤中农药残留降解速率明显低于非灭菌土壤。此外,环境温度、土壤含水量、初始浓度等因素也会对农药残留降解产生不同影响,土壤含水量为最大持水量的60%左右时降解最快,半衰期分别为15.6、7.2和25.8 d;农药初始浓度越高,降解速度越慢;在5~35℃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降解速度加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