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业科学   5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猪圆环病毒2型(PCV2)是一种引起仔猪Sus scrofa多系统衰竭综合征、免疫抑制、皮肤肾病综合征等疾病的病原体。根据GenBank中PCV2 ORF1基因序列设计合成特异性引物和探针,以PCV2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目的片段,并将目的片段克隆至pMD18-T载体,构建阳性标准品。以阳性标准品为模板,优化荧光定量PCR反应条件,建立标准曲线,进行灵敏性、重复性和特异性验证,并应用此方法对临床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阳性质粒标准品构建成功,该检测方法的引物与探针的最佳浓度皆为0.2 μmol·L-1,线性检测范围为2.1×1013~2.1×106拷贝·L-1,最低检测限值为8.828×106拷贝·L-1,且与其他相关疾病无交叉反应;各批次检测变异系数低,检测方法稳定性好。本研究建立的敏感性高、特异性好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为PCV2的快速检测提供了新工具。  相似文献   
12.
“三维一体”教学模式在动物医学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健康"的前提下,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要求,需要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又懂得实验室诊断方法和临床诊断方法,并具有有效的解决临床疾病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利用"三维一体"教学模式,以"宠物医师""猪场兽医"为例,把课堂教学、实验室诊断技术教学、临床兽医方案分析教学有机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在实践基地中进行临床实践,评价学生各种能力提升情况。为动物医学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使执业兽医师的培养能紧随国际兽医人才培养步伐,同时也满足社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提升动物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3.
高校兽医实验室唯有通过实验室资质认定,才能开展动物检疫、兽医流行病学调查等社会的服务工作,提供具有法律效力与权威性的检测数据。浙江农林大学动物健康检测中心于2015年成为全国高校系统兽医领域首个通过资质认定的第三方检测实验室,其检测范围从最初19项动物疫病检测项目发展到现在145项,年检测量4万项次以上,出具检测报告200余份。依据最新要求及高校实际情况,本文从资质认定体系的建立、试运行、资质认定评审及体系的正式运行等方面,创新性阐述了高校兽医实验室资质认定体系建立与运行的全过程,为计划开展资质认定的高校兽医实验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简称单增李斯特菌)为革兰染色阳性菌,在人类与动物生活环境中均广泛分布,为人畜共患病原菌。李斯特菌溶血素O(LLO,由hly编码)作为李斯特菌重要毒力因子主要在细菌裂解并逃逸吞噬体中起作用,但其潜在的分子机制尚待深入解析。以单增李斯特菌EGD-e为参考菌株,通过PCR分别扩增hly基因的上、下游同源臂序列(各约500bp),选用SOE PCR方法将同源臂整合连接成融合片段。经BamHⅠ/SalⅠ酶切、连接后克隆至李斯特菌温敏型穿梭质粒pKSV7中得到重组质粒pSL081,测序验证后电转至EGD-e感受态细胞中,在温度变化及抗生素双重选择压力下筛选获得hly基因缺失株Δhly。同时,设计引物扩增含hly基因启动子和编码区序列的片段,克隆至李斯特菌整合型质粒pIMK2中得到重组质粒pSL251,测序验证后电转至缺失株Δhly感受态细胞中,经抗性筛选获得回补株CΔhly。测序结果显示,缺失株Δhly和回补株CΔhly均构建正确。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突变株中LLO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EGD-e和CΔhly中均能检测到LLO的正常表达,而Δhly中无法检测到,进一步证实成功构建了hly基因缺失株和回补株,为下一步深入探索LLO在李斯特菌感染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探讨番茄红素(lycopene,LYC)对壬基酚(nonylphenol,NP)亚慢性中毒诱导小鼠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将40只清洁级I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中毒组(NPG)、番茄红素对照组(LCG)和番茄红素干预组(LNG)。对照组,每天8:30灌服玉米油0.1 mL,2 h后重复操作;中毒组,每天8:30灌服玉米油0.1 mL,2 h后灌服150 mg·kg-1壬基酚溶液;番茄红素对照组,每天8:30灌服5 mg·kg-1番茄红素,2 h后灌服0.1 mL玉米油;番茄红素干预组,每天8:30灌服5 mg·kg-1番茄红素,2 h后灌服150 mg·kg-1壬基酚溶液。各组连续进行相应灌胃处理30 d后,记录小鼠体重,颌下静脉采集血样,并对小鼠进行安乐死,剖解后采集小鼠脾称重,分析小鼠日均增重以及脾体系数的组间差异;检查血清中免疫细胞因子IL-2、IFN-γ和TNF-α的变化;检测脾氧化与抗氧化指标MDA、T-AOC、CAT、GSH-Px和SOD的差异变化;检测凋亡通路p53/Bcl-2各蛋白表达的差异。结果表明,与NPG相比,经过LYC干预后NP暴露小鼠日均增重显著升高(P<0.05),血清免疫细胞因子含量和脾抗氧化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LYC干预后小鼠脾凋亡通路关键分子Akt、p-Akt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p53和Bax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果提示,LYC对NP诱导的小鼠脾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这与LYC增强脾抗氧化能力,抑制脾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6.
根据马动脉炎病毒膜蛋白(M)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合成了1对引物,从pUC18-M质粒中扩增出截短的膜蛋白M基因片段。对该片段及pGEX-6P-1载体双酶切并连接,成功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GEX-6P-Mt。将此重组质粒转化BL21(DE3)宿主菌,对培养条件及诱导表达条件等影响表达的因素进行了优化;诱导后菌体裂解物经SDS-PAGE分析发现,在约34ku处出现了1条特异性的蛋白条带,其分子质量与预期的M截短蛋白的分子质量相符,并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而变化,在诱导后4h达到高峰。结果表明,膜蛋白M基因截短型在大肠埃希氏菌中得到了高效表达。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从奶酪中分离出的干酪乳杆菌YG-01的益生性及抑菌活性,为该菌株在食品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本研究分别检测干酪乳杆菌YG-01株的药物敏感性、肠道定植能力、消化道环境耐受特性、肠道菌群调节作用、抑制肠道致病菌活性及促生长作用。【结果】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干酪乳杆菌YG-01对米诺环素、红霉素、克拉霉素、克林霉素、青霉素等常见抗生素极敏感;利用探针(carboxyfluorescein diacetate, succinimidyl ester, cFDA-SE)标记的干酪乳杆菌YG-01灌喂试验兔,口服后第1天,干酪乳杆菌YG-01在兔空肠、回肠和结肠的检出率分别为70.9%、59.3%和66.0%,口服后第11天时仍保持较高定植水平(>35%);干酪乳杆菌YG-01的活菌数在模拟胃液(pH为2.5、3.5、4.5)、模拟肠液、胆酸盐浓度<2 g/L及在9%NaCl溶液中均高于1×105 CFU/mL;体外抑菌试验结果显示,干酪乳杆菌YG-01能显著抑制大肠埃希菌O157、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弧菌等肠道致...  相似文献   
18.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DNA疫苗的免疫原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弱毒株 (IBDV JD1)和强毒株 (IBDV ZJ2 0 0 0 )的基因组A节段全长cDNA、多聚蛋白 (VP2 /VP4/VP3)和主要宿主保护性抗原 (VP2 )基因 ,分别克隆入两种真核表达载体pCI和 pcDNA3,构建成 12种真核表达质粒。将制备的DNA疫苗以 2 0 0 μg的剂量经腿肌和皮下结合途径首免 14日龄SPF鸡 ,2 8日龄以相同的剂量二免 ,二免后 14d攻击IBDV标准强毒BC6 / 85株。结果表明 ,含A节段或多聚蛋白基因的表达载体均能诱导较高水平的中和抗体并能提供对强毒的免疫保护 ,多聚蛋白基因构建成的DNA疫苗与弱毒苗B87的免疫效果相当 ;编码VP2基因的DNA疫苗仅能诱导很低水平的中和抗体 ,几乎不能提供免疫保护 ;以 pCI为表达载体的免疫效果优于pcDNA3;源于ZJ2 0 0 0株基因构建成的DNA疫苗诱导的免疫反应优于JD1株 ,提示DNA疫苗的免疫效果与VP2蛋白的构象、表达载体的调控元件和毒株差异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9.
猪链球菌ZJ株溶血素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猪链球菌ZJ株溶血素(suilysin)基因(sly)用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后,采用T-A克隆策略将其克隆至E.Coli DH5a。PCR产物和重组质粒酶切分析表明该基因与已报道的sly基因一致,核苷酸序列分析表明sly基因与P1/7株和1933株的同源性分别为99.6%和99.7%。  相似文献   
20.
以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浙江分离株(ZJ2000)基因组RNA为模板,采用Long-accurate RT-PCR(LA-PCR)一步法扩增并克隆了IBDV ZJ2000株基因组A节段全长cDNA。序列测定结果表明,克隆的A节段全长共3259个核苷酸,包括5'、3'端的非编码区(NCRs)和2个部分重叠的开放阅读框(ORF1和ORF2),与参比的血清1型毒株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高达95.2%-99.2%。二级结构预测表明,在5'-NCRs存在1个大型的茎环发夹结构。ORF2编码145个氨基酸的VP5,与参比毒株的同源性高达98.6%-100%。ORF1编码1012个氨基酸的VP2/VP4/VP3,在氨基酸水平上VP2、VP3、VP4与参比毒株的同源性分别达到94.9%-98.8、96.1%-98.5%、97.1%-99.2%。ZJ2000共有14-38氨基酸的替代,其中特有氨基酸6个,变异大多数集中在VP2高变区,突变率达2.9%-11%。第2个小亲水区内280位氨基酸由S替代了N、290位M替代了L。这2个突变可能与IBDV的抗原性有关。VP2-VP4剪切位点附近511和540位氨基酸的变异可能使ZJ2000株的毒力增强。分子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ZJ2000与欧洲Cu-1株、P2株、CEF94株和中国Harbin株的有关最近,而与欧洲、香港、日本的超强毒株和美国的变异株相对较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