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995篇
  免费   4950篇
  国内免费   2750篇
医药卫生   54695篇
  2024年   200篇
  2023年   622篇
  2022年   1528篇
  2021年   1981篇
  2020年   1706篇
  2019年   913篇
  2018年   1015篇
  2017年   1400篇
  2016年   1073篇
  2015年   1846篇
  2014年   2477篇
  2013年   3142篇
  2012年   4510篇
  2011年   4554篇
  2010年   4171篇
  2009年   3606篇
  2008年   3896篇
  2007年   3754篇
  2006年   3323篇
  2005年   2503篇
  2004年   1723篇
  2003年   1407篇
  2002年   1110篇
  2001年   931篇
  2000年   681篇
  1999年   261篇
  1998年   68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3篇
  1972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5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要认识生物的变化规律,须有正确的认识途径与着眼点。这着眼点就是着眼于活的生物个体。这认识的深入途径就是向三个方向(方面)深入,且三个方面必须有机结合:(1)“横向”的深入,就是从个体一群体一整个生物界,在这个面上观察研究生物的共性(共有规律)与个性。(2)“竖向”的深入,是研究生物随时间的推移而有的变化,即研究从古生物到现今生物的变化。(3)“纵深向”的研究,是向生物个体内部物质的深入研究,这内部物质的变化,是生物在横向与竖向上发生变化的内部原因,由于横、竖向上的变化不能在纵深向上直接看到,所以须三向有机结合,由此才能全面立体地认识生物的变化规律与本质。  相似文献   
62.
目的总结和探讨脑血管造影和载瘤动脉闭塞在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上的作用及特点。方法60例颅内巨大动脉瘤患者,根据其脑血管造影的特点采取血管内介入方法[可脱式球囊和(或)弹簧圈]闭塞载瘤动脉近端53例、闭塞载瘤动脉两端后孤立动脉瘤7例;其中23例闭塞前先行颅内-外血管搭桥术。结果出院时Rankin评分分级:单纯血管内介入治疗组37例中轻残3例,合并颅内-外血管搭桥术组23例中死亡1例、重残2例。1-6年的影像学随访动脉瘤无复发。结论血管内介入结合颅内-外血管搭桥术闭塞载瘤动脉是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3.
左心室巨大室壁瘤不同左心室成形方法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研究左心室巨大室壁瘤的左心室成形方法,对改进的左心室心内膜环缩技术和传统的线性缝合技术进行近、远期疗效对比。方法自1992年1月至2004年12月,对148例左心室巨大室壁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按照手术中左心室成形方法不同分为两组,传统术式组:89例,采用传统的线性缝合成形技术;改良术式组:59例,采用改良的心内膜环缩成形技术,旷置梗死的心肌组织,再缝合环缩后的切口。采用多次信访、电话随访和门诊复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两组患者术后的近、远期疗效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手术死亡5例(3.4%),其中传统术式组4例,改良术式组1例(P=0.320)。术后主要并发症为低心排血量和心室颤动。随访134例(93.7%),随访时间51.4±27.0月。远期死亡21例,术后早期心功能Ⅲ级以上是影响远期死亡的危险因素(P=0.000)。改良术式组5年和8年生存率明显优于传统术式组(91.6%vs.76.3%,P=0.040;91.6%vs.61.4%,P=0.000)。两组心功能分级(NYHA)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早期和随访期间较术前改善和升高(P<0.05),改良术式组改善更明显。两组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术后早期与术前比较明显减小(P=0.000),但随访30个月时有重新增大的趋势(P=0.046)。传统术式组随访30个月时LVEDD扩大比率明显高于改良术式组(38.8%vs.16.7%,P=0.030)。结论左心室巨大室壁瘤的手术近、远期疗效满意,保持适当的左心室形态和容积是手术的关键。心内膜环缩法进行左心室成形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手段,其远期结果优于线性缝合法。  相似文献   
64.
RNA干扰基因敲除MAGE-1在恶性胶质瘤U87细胞中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通过构建抑制MAGE-1的短片段双链核糖核酸(siRNA)表达载体,鉴定其在人恶性胶质瘤细胞系U87细胞中对MAGE.1基因表达的干涉作用。方法:化学合成2对编码短发夹RNA序列的靶向MAGE—1基因寡核苷酸链,克隆至经BglⅡ、HindⅢ双酶切的pSUPER载体上,重组构建核糖核酸干扰(RNAi)质粒载体。利用RT-PCR、流式细胞术和荧光显微镜,检测经稳定转染后胶质瘤U87细胞中MAGE-1的表达,以了解siRNA的干涉效果。结果:重组构建的pSUPER—MAGE—1载体经双酶切、电泳及插入基因片段序列分析,表明寡核苷酸链成功地插入至预计位点,且序列与预期完全一致。稳定转染后G418筛选出的U87多克隆细胞MAGE-1的表达经RT—PCR、流式细胞术和荧光显微镜检测,2对siRNA均有较明显的干扰作用。结论:载体的成功构建并能对U87细胞中的MAGE—1分子进行RNAi,为进一步研究MAGE—1在肿瘤中的作用,分析基因功能,展开肿瘤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5.
Onyx液态栓塞剂栓塞颅内动静脉畸形的技术要点解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自2003年Onyx液态栓塞剂进入中国以来,得到了神经介入医师的广泛关注。尤其在颅内动静脉畸形和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治疗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各地治疗的病例数差别较大,经验和疗效也有不同;更有一些医师出于对并发症的担忧而拒绝使用;使得Onyx在临床实践应用中仍有很多的争议。笔者作为中国取得Onyx栓塞技术许可证的第一人,近年来致力于在国内外推广Onyx的栓塞技术,现将其技术要点讲述如下。  相似文献   
66.
基层医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696例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在基层医院普及开展的可行性和主要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6月至2006年5月我院1 696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临床资料。结果:1 696例LC成功1 635例,中转开腹61例,中转率3.6%,发生并发症17例,其中胆管损伤1例,腹腔内出血2例,胆漏2例,腹腔感染1例,胆管残石3例,遗漏腹腔内病变6例,上消化道出血2例。结论:LC在基层医院的开展日益成熟,成为治疗胆囊良性疾患的“金标准”。术前注意鉴别诊断,术中操作轻柔,辨明胆囊三角结构,能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7.
目的 探讨一期经前路病灶清除后路植骨内固定治疗L5S1椎体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40例L5S1椎体结核患者,采用一期经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加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6~24个月,35例植骨融合良好,5例融合欠佳;有1例出现尿路感染.结论 一期经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加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板植骨治疗L5S1椎体结核能在彻底清除病灶的前提下保证脊柱的稳定性,提高植骨块的融合率和缩短患者卧床时间.  相似文献   
68.
经大隐静脉穿刺置管溶栓治疗急性期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经大隐静脉入路置管溶栓治疗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8例急性期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前提下,经大隐静脉入路置管溶栓治疗。结果:18例患者经大隐静脉穿刺成功置管,技术成功率为100%,治疗有效率为100%。置管期间无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平均住院时间为12.5d。结论:经大隐静脉入路置管溶栓介入治疗急性期髂股静脉血栓操作简便,经济实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经皮肾穿刺造瘘碎石术(PCNL)对肾脏旋转不良并发结石的疗效。方法:对15例(20侧)肾脏旋转不良并发结石患者采用PCNL治疗。旋转不完全型13侧,旋转缺如型4侧,反向旋转型3侧,无过度旋转型。病变位于左肾4例,右肾6例,双肾5例;结石大小(94.25±38.71)mm^2。结果:所有结石均成功击碎,一期PCNL清除结石11例,二期PCNL2例,结合ESWL治疗2例,行顺行性肾盂输尿管交界处狭窄切开9例。术后出现肉眼血尿4例,肾绞痛2例.均经妥善处理治愈。结论:PCNL是肾脏旋转不良并结石的有效治疗方法,术前应仔细阅片,注意手术技巧。  相似文献   
70.
目的通过是否进行腭咽肌肉重建的两组腭裂修复术后患者鼻咽内窥镜的比较观察,了解腭咽部肌肉重建术后腭咽闭合状况的改变。方法将41例腭裂术后患者,按照在腭裂修复时是否进行腭咽肌肉重建分为重建组(22例)和非重建组(19例),以鼻咽纤维内窥镜记录静态和发音时腭咽闭合运动状况,对两组患者腭咽闭合运动类型和状况进行比较。结果重建组静态腭咽腔形态较非重建组明显缩小,各壁光滑丰满,未见软腭鼻腔面V型缺损畸形;动态时以环状闭合为主。非重建组静态腭咽腔形态较大,可见软腭鼻腔面V型缺损畸形;动态时以冠状闭合为主。经比较重建组腭咽闭合良好率(90.91%)明显优于非重建组(37.31%)。结论鼻咽内窥镜观察证实腭咽肌肉重建腭裂修复术后腭咽闭合功能恢复明显优于非重建组。腭裂修复术时重建腭咽肌肉有助于缩小腭咽腔和更易于达到良好的腭咽闭合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