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0篇
  免费   134篇
  国内免费   112篇
医药卫生   2586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123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126篇
  2010年   125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104篇
  2006年   114篇
  2005年   100篇
  2004年   123篇
  2003年   103篇
  2002年   88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89篇
  1999年   82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8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2 毫秒
71.
房间隔缺损时右上肺静脉血流的脉冲多普勒频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脉冲式多普勒超声研究正常人和房间隔缺损房缺(患者)的右上肺静脉血流,发现房缺的血液动力学改变使右上肺静脉血流频谱具有显著特征,提出了房缺时的测定指标和数值,可作为诊断房缺的一项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血清前白蛋白(PALB)变化率与肝衰竭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进行Child-Pugh分级,并把患者分为好转组与未愈组,收集住院期间初始及末次PALB及其他主要肝功能指标的数值,并计算出PALB及其他主要肝功能指标的变化率。结果入院时患者的初始PALB数值明显下降,且Child-Pugh分级越高,数值越低。好转组与未愈组患者的初始PALB数值相近,当血清PALB数值快速升高时,好转组人数明显多于未愈组;当数值下降时,好转组人数明显少于未愈组;当数值升高不明显时,未愈组与好转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未愈组人数要多于好转组。PALB变化率的敏感度最高,特异度较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国际标准化比值变化率低,而ROC曲线下面积最大。结论肝衰竭患者初始PALB明显比正常值低,而且病情越重,血清中PALB数值越低,但患者预后与初始PALB无相关性,而与PALB变化率相关。大部分PALB快速升高者,预后好;大部分PALB下降或升高缓慢者,预后差。而且PALB变化率对于预后的预测价值要高于其他主要肝功能指标。  相似文献   
73.
目的:观察半剂量替罗非班联合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对合并早期肾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合并早期肾功能不全的AMI患者55例作为肾功能不全组,56例肾功能正常的AMI患者作为AMI对照组,两组均应用常规抗凝、抗血小板治疗,肾功能不全组于穿刺成功后开始应用半剂量替罗非班,AMI对照组全量应用替罗非班。比较两组间住院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出血、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及对比剂肾病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与AMI对照组比较,肾功能不全组3支病变比例(21.1%比43.60)、术后肌酸激酶峰值浓度[(1863.1±86.7)IU/L比(2371.5±126.3)IU/L]明显升高(P均〈0.05);两组术后TIMI3级血流率、校正的TIMI计帧数和Blush3级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2h心电图相关导联ST段下降幅度及住院期间的MACE发生率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出血事件发生率和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亦无显著差异(P〉0.05)。对比剂肾病:AMI对照组无发生,肾功能不全组有3例发生(0%比5.45%,P〈0.05)。结论:合并早期。肾功能不全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三支病变比例高,半剂量替罗非班联合PCI能有效再灌注心肌,降低住院心血管事件发生,未见明显出血及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增加,但需警惕对比剂肾病的发生,术后应加强监测与干预。  相似文献   
74.
目的 比较国产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急诊冠脉介入术(PCI)术后患者血脂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入选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患者PCI术前给予瑞舒伐他汀10 mg,B组患者PCI术前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PCI术后两组他汀按原剂量维持.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及血脂水平.结果 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CRP、IL-6 、三酰甘油(TG)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高密度脂蛋白(HDL-C)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国产瑞舒伐他汀10 mg剂量具有与进口阿托伐他汀40 mg剂量类似的调脂抗炎作用,能降低急诊PCI患者血脂及炎症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75.
直肠癌的治疗规范目前仍没统一,尤其对于局部晚期直肠癌(T3、T4期)患者,治疗方法争议较大,目前较为一致的意见是采取多学科综合治疗.为此,对局部晚期直肠癌的术前准确诊断、分期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决定了其治疗方法的应用并对治疗效果产生重要影响.目前,经直肠腔内超声(TRUS)、多层螺旋CT、MRI等影像学检查在局部晚期直肠癌的术前诊断、分期的应用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但国内外在不同影像学对直肠癌评估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云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30例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治疗前后的影像学资料,得出TRUS、CT、MRI等影像学检查在局部晚期直肠癌综合分期及新辅助治疗疗效评估中有较好的指导应用价值,为进展期直肠癌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76.
<正>患者男性,43岁,农民,头痛伴发热10余天于2011年9月5日人院。患者于10d前淋雨受凉后出现咽痛、头痛、发热,遂到当地医院就诊(具体诊疗情况不详),最高体温达39℃,治疗后头痛无好转,一直有低热(体温在37.7℃~37.9℃),遂来我院门诊就诊,门诊拟"头痛待诊-病毒性脑膜炎?"收住院,患者近半个月来饮食减少,睡眠一般,体重减轻。5年前因左眼患白内障曾做过左眼晶状体摘除术,否认高血压、  相似文献   
77.
心脏收缩功能的定量评价已成为临床上判断病情、选择治疗、评价疗效及估测预后必可少的手段。由于左室收缩功能的研究日趋完善,因此左室收缩功能的定量评价指标也较多,但从心肌力学角度来评价左室收缩功能的指标尚未见报道,本文就此方面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8.
目的 探讨院内获得性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2014年首都医科大学良乡教学医院心内科监护病房(CCU)明确诊断为院内获得性Tdp患者(19例)的临床资料,收集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家族史等,治疗过程中应用的药物、生化、心电图变化,发生Tdp后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 1例因服红霉素过量引起,3例冠心病并心绞痛,3例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12例为心功能不全.4例应用抗菌药物,5例应用胺碘酮,12例应用利尿剂.所有病例心电图示QT间期延长,低血钾10例,低血镁7例.所有患者均给予补镁补钾,必要时电复律,9例给予临时起搏器提高心室率,10例仅药物治疗;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血钾[(3.4±0.4) mmol/L vs.(4.7±0.3)mmol/L,P< 0.001]及血镁明显提高[(0.8±0.1)mmol/L vs.(1.1±0.1) mmol/L,P< 0.001],QT间期[(504.1±19.0)ms vs.(450.0±21.0)ms,P< 0.001]及按心率校正的QT间期(QTc)明显缩短[(512.9±12.9)ms vs.(477.1±11.5)ms,P<0.001].临时起搏器组室速发作、电复律次数低于单纯药物组.18例痊愈,1例死亡.结论 院内获得性Tdp是住院患者发生猝死的重要原因,但及时发现可以治愈,对于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安装临时起搏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9.
<正> 成人脑血管意外导致偏瘫的患者在步行中典型的表现是体位向患肢转移相对受限,患肢单侧站立持续时间比健肢相应地要短一些。加之健肢代偿性控制的改变,这些不对称性被进一步加重。对于这种双侧性运动异常,一般的观点是通过增强双下肢间重心转移能力的训练,以改善步型的不对称性和提高其有效性。对中风患者的一些运动再训练方案就是根据这个观点而设计的。虽然已有许多站立平衡研究提示加强重心转移活动的运动再训练方案改善了静态站立的对称性,但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动脉置管失败后采用9号头皮针进行新生儿换血疗法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动脉置管失败后48例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采用头皮针开放股动脉进行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结果:用头皮针进行换血平均换血时间为2.5-3 h,换血过程中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与用套管针换血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用头皮针进行换血操作方法简便、安全,是动脉置管失败后新生儿换血中较理想的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