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6篇 |
免费 | 1篇 |
国内免费 | 12篇 |
学科分类
医药卫生 | 319篇 |
出版年
2020年 | 1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38篇 |
2000年 | 31篇 |
1999年 | 35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21篇 |
1996年 | 17篇 |
1995年 | 27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5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9篇 |
1978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和PBMC培养上清IL-2与IL-10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Th1/Th2细胞因子在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 采集 7例急性病毒性肝炎、12例慢性乙型肝炎、1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和 10例健康献血员血清 ;分离 15例慢性乙型肝炎、14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和 10例健康献血员PBMC ,在PHA P刺激下培养 72h ,收取培养上清。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和PBMC培养上清IL 2与IL 10水平。结果 急性肝炎血清IL 2高于正常对照 (P <0 .0 1)、高于慢性乙型肝炎 (P <0 .0 5 )、高于慢性重型乙型肝炎 (P <0 .0 5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血清IL 2高于正常对照 (P <0 .0 1)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PBMC培养上清IL 2高于正常对照 (P <0 .0 5 )。血清IL 2与ALT呈正相关 (P <0 .0 1) ,PBMC培养上清IL 2与ALT呈正相关 (P <0 .0 5 )。血清IL 10与PBMC培养上清IL 10与ALT无相关性 ,血清IL 2与IL 10呈正相关 (P <0 .0 1)。结论 Th1型细胞因子IL 2上调与乙型肝炎肝脏的炎症活动相关 ,IL 2的分泌低下可能造成细胞免疫力低下 ,与HBV的持续感染有关。IL 10可能作为IL 2的拮抗因子随IL 2分泌增加而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丁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D virus,HDV)核酶用于抗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基因治疗的可能性。方法:以HDV基因组核酶的假结样结构为基础,优化其茎IV区,改建基底物结合区,获得3种针对HCV RNA的HDV核酶RzC1、RzC2和RzC3。体外转录获取含HCV RNA5‘-非编码区(5‘-noncoding region,5‘-NCR)及部分C区在内的底物RNA(HCV RNA 5‘-NCR-C),并进行5‘端放射性标记。在pH7.5、37℃、Mg^2 20mmol/L和去离子甲酰胺2.5mol/L等条件下,将核酶和底物按摩尔比100:1混合,在不同的时间点观察剪切百分率。结论:RzC1、RzC2对底物的剪切百分率随时间延长而递增,90min分别达24.9%、20.3%;未观察到RzC3有剪切活性。结论:经过结构构优化的HDV基因组核酶在合适的位点能够剪切异源性RNA分子HCV RNA。 相似文献
3.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 Fas表达和凋亡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活化诱导细胞死亡(Activation-inducedcelldealth,AICD)在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分离30例乙型肝炎患者和12例健康献血员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PBMCFas的表达;分离20例乙型肝炎病人和10例健康献血员PBMC,在PHA-P的刺激下短期培养,采用PI染色法,经流式细胞仪检测PBMC的凋亡。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组PBMCFas表达率[(53.31±14.53)%]高于正常对照组PBMCFas表达率[(39.32±11.28)%,P<0.05]和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PBMCFas表达率[(37.93±15.89)%,P<0.01]。慢性乙型肝炎组PBMC凋亡率[(30.57±13.43)%]高于正常对照组PBMC凋亡率[(11.45±5.27)%,P<0.01]和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PBMC凋亡率[(13.59±6.44)%,P<0.01];HBeAg(+)组PBMC凋亡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BMC凋亡率[(29.50±12.25)%vs(11.45±5.27)%,P<0.01]。结论HBV感染能诱导慢性乙型肝炎外周血淋巴细胞Fas表达增加,通过Fas/FasL途径使Fas+淋巴细胞发生AICD,这可能是形成HBV慢性感染免疫耐受的一个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4.
5.
6.
利用树Qu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肝损害中的作用。结果显示,TNFα单独或与D-氨基半乳糖(D-GalN)联合作用于培养树Qu肝细胞,上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无明显变化;将TNFα处理后的树Qu血清作用于培养肝细胞,上清中AST活性升高,抑肽酶能抑制这种效应。在HBsAg预先致敏的树Qu体内注入TNFα可导致肝、肺、肠等器官的出血、坏死。提示TNFα在肝损害中起一定作用,并在体内外存在差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8例无腹水的病毒性肝炎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其中7例是慢性活动性肝炎(CAH),1例是急性黄疸型肝炎(AIH)。多数病例SBP起病急,热度高,腹痛、腹部压痛及反跳痛明显。病人的转归取决于肝炎的严重程度和SBP的治疗情况。我们认为,无腹水的病毒性肝炎,特别是CAH合并SBP并非罕见;腹水不是发生SBP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8.
9.
妊娠合并急性病毒性肝炎(下称妊娠期肝炎),容易和其它原因引起的妊娠期黄疸相混淆,且其病情常较严重,对母子有不利影响,应引起足够重视。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患者肝外组织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9例丙型肝炎患者肾,心,胰和肠等肝外组织内HCV抗原,并与肝组织内抗原表达进行对比研究。结果:9例患者组织和其中6例和4种肝外组织检出HCV抗原。抗原定位于组织细胞浆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