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脾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SIMT)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治疗。方法:收集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收治的4例与文献报道68例SIM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和总结患者主要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学诊断依据、治疗方法及疗效。结果:患者多为成年男性,大部分以左上腹痛为首发主要症状,常伴有发热、乏力、消瘦、贫血等全身症状,影像学检查示绝大部分为单发、边界多清楚的局限性包块。B超检查为脾内不均匀回声包块,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肿块乏血供或少血供;CT检查示脾内均匀或不均匀低密度肿块,部分增强各期强化不明显,大部分动脉期轻度强化,静脉与延迟期持续进一步强化,稍低于或等于脾密度,以周边较明显;MRI检查示T1WI、T2WI序列多为低信号,大部分增强扫描各期未见强化,部分动脉期轻微强化,静脉及延迟期进一步明显强化。镜下可见增生的梭形细胞及浸润的慢性炎细胞及胶原纤维形成;免疫组化vimentin、SMA、Desmin、CD68等表达阳性。72例均行脾切除,随访4个月至14年,1例术后2年复发,1例术后4年发生肝转移。结论:SIMT是较罕见的交界性间叶性肿瘤,临床无特征性,易误诊为恶性肿瘤,影像学检查有一定的诊断意义,确诊需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脾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预后良好,但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的临床、病理、诊断与治疗。方法对2例SAN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表达及术后随访情况进行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显微镜下见肿物呈多个血管瘤样肉芽肿性结节,结节间为致密或黏液样变的纤维结缔组织,结节中瘤细胞呈卵圆形、短梭形,胞质丰富、可见分枝状及裂隙样不规则毛细血管,间质多量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及红细胞外渗。细胞形态温和,无异型性,核分裂很少见。免疫表型复杂,无特征性表现。2例均行脾切除术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1年余均无复发与转移。结论 SANT是一种罕见的具有特征性病理改变的良性增生性病变,临床上易与脾脏恶性肿瘤混淆,病理上易与炎性假瘤、错钩瘤等混淆,脾切除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