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9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31.
目的混合光照射下,比较普通PMMA人工晶状体和黄色人工晶状体在兔视网膜光损伤中有无差别。方法采用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将普通PMMA人工晶状体和黄色人工晶状体分别植入两组兔眼内,在相同的光照条件下进行视网膜光损伤照射。通过眼底检查、ERG检查及形态学检查比较二者视网膜的变化。结果普通PMMA人工晶状体眼出现严重的视网膜光损伤,表现为眼底水肿、功能异常及形态学异常,黄色人工晶状体眼仅出现电镜下所见的视网膜光损伤。结论黄色人工晶状体的抗视网膜光损伤作用强于普通PMMA人工晶状体。  相似文献   
32.
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凤妍  尹玉  金学民 《眼科研究》2004,22(5):452-452
难治性青光眼是指难以用药物和手术控制的青光眼,这类青光眼过去常用睫状体破坏手术,如睫状体冷冻或睫状体电凝控制眼压,但临床效果差,并发症多。我院2003年8月~2004年3月应用810半导体激光对难治性青光眼进行经巩膜睫状体光凝(transscleral photocogulation,TSCPC)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3.
目的 评价黄斑加固联合内界膜剥离、注气治疗早期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 10例10只眼早期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进行了黄斑加固、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离、玻璃体腔注气治疗.均有黄斑部视网膜脱离,眼轴长度均超过27.0 mm,均有黄斑全层破孔.视网膜已僵硬者排除在外.术后随访6~18个月.结果 10只眼初次手术后,视网膜全部复位.但1只眼1月后视网膜再次脱离,再次行玻璃体腔注气术后视网膜复位,黄斑孔未闭合.10只眼中有5只眼黄斑孔闭合;5只眼黄斑孔部分区域闭合,部分组织缺损(1个月后黄斑孔周围行激光封闭).术中未见医源性裂孔形成,术后1只眼玻璃体积血,2周后自行吸收.余术后无眼内出血或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黄斑加固联合内界膜剥离注气术是治疗早期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能提高视网膜解剖复位率、黄斑孔闭合率.  相似文献   
34.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阿柏西普或雷珠单抗联合Ahmed引流阀(AGV)植入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1/2020-08至我院接受玻璃体腔注射阿柏西普或雷珠单抗联合AGV植入术治疗的NVG闭角型青光眼期患者33例33眼的临床资料,其中阿柏西普组18眼,雷珠单抗组15眼。随访6mo,观察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新生血管消退及复发、玻璃体腔注射次数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评估手术疗效。

结果:两组玻璃体腔首次注药术前与注药术后1wk眼压、BCVA均无差异(P>0.05); AGV植入术后1wk,1、3、6mo眼压、BCVA与玻璃体腔首次注药术前均有差异(P<0.01),但两组间各随访时间点眼压、BCVA均无差异(P>0.05)。随访期间,阿柏西普组平均注药次数(1.61±0.98次)与雷珠单抗组(1.80±0.86次)无差异(P>0.05),且两组间新生血管复发率、术后早期及晚期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疗效均无差异(P>0.05)。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阿柏西普或雷珠单抗联合AGV植入术是治疗NVG的有效方法,二者临床疗效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5.
背景 先天性白内障是儿童致盲的重要原因,多数先天性白内障与遗传有关.目前已知的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白内障(ADCC)有关的基因有39个. 目的 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法对一ADCC家系的致病突变基因进行筛查和分析.方法 纳入2014年8月-9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一ADCC家系,分别采集家系中14例患者和14名表型正常成员外周静脉血各10 ml,同期同法采集100名健康体检者10 ml的外周静脉血作为对照.用标准酚-氯仿提取法提取所有受检者基因组DNA,并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法将先证者的DNA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与数据库对比后筛选出候选基因突变位点,设计突变基因位点引物后采用PCR技术对家系中受检者及100名健康对照者的该基因位点进行扩增并测序,以验证候选基因的致病性并分析其致病机制.结果 该家系共5代68名成员,患病者20例,遗传方式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患者均双眼发病,晶状体混浊以皮质性为主.先证者全外显子组测序后分析发现,13号染色体GJA3基因的2号外显子第143位核糖核苷酸A突变为G(c.143A>G),导致其编码的第48位氨基酸由谷氨酸变为甘氨酸(p.E48G).PCR扩增产物测序结果显示该家系中患病受检者DNA均有此突变,但该家系中表型正常的受检者及100名健康对照者该候选基因均不存在此突变.结论 GJA3基因c.143A>G为该ADCC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增补了GJA3基因的突变谱.  相似文献   
36.
目的:比较基于彩色眼底像阅片的人工智能(AI)系统分别在社区和医院筛查和(或)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效率和差异,初步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研究。回顾性收集2018年7月至2021年3月于河南省眼科研究所连续就诊的老年糖尿病患者1 608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59例,女性949例;年龄中位...  相似文献   
37.
目的观察并分析学龄期儿童黄斑区视网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和视网膜厚度与屈光度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2022年5~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学龄期儿童182名纳入研究。其中, 男性95名, 女性87名;年龄6~12岁;等效球镜度(SE)+0.50~-6.00 D。根据右眼SE将受检者分为正视眼组(+0.50≤SE<-0.50 D)、低度近视眼组(-0.50≤SE<-3.00 D)、中度近视眼组(-3.00≤SE≤-6.00 D), 分别为54、71、57例。采用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仪对右眼黄斑区6 mm×6 mm范围进行扫描。软件自动将黄斑中心凹6 mm范围内视网膜划分为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的3个同心圆, 分别为直径1 mm的中心凹区、1~3 mm的内环区、3~6 mm的外环区。测量黄斑区6 mm范围内不同分区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VP)、深层毛细血管丛(DVP)血流密度和视网膜厚度。单因素线性回归、多重线性回归、平滑曲线拟合、阈值效应分析黄斑不同分区SVP、DVP、视网膜厚度与屈光度的相关性。结果正视眼组、低度近视眼组、中度近视眼组受检眼中心凹区、内环区...  相似文献   
38.
背景 先天性无虹膜是双眼发病的遗传性疾病,目前的研究表明先天性无虹膜患者配对盒转录因子6(PAX6)基因突变位点具有多样性. 目的 通过目标序列捕获测序结合一代测序验证技术对1个中国先天性无虹膜家系进行基因突变位点的筛查和遗传分析.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本研究组于2016年3月纳入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1个中国汉族先天性无虹膜家系,并对该家系成员进行致病突变基因检测.该家系全体成员均接受神经系统、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等全身体格检查以及眼科相关检查.采集现存家系所有成员前臂静脉血10 ml以提取基因组DNA,以先证者基因组DNA为模板行前房角发育异常致病基因的目标基因定点捕获测序分析,经与各基因库比对筛选出候选致病基因位点,采用PCR法对该家系成员行致病基因位点DNA片段扩增,采用Sanger测序技术在该家系除先证者以外的2例患病者和表型正常成员中进行候选致病基因验证. 结果 该家系共3代9名成员,Ⅰ1去世,现存8位成员,包括患病者3例(Ⅱ2及其子代Ⅲ1、Ⅲ2)和表型正常者5人,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所有家系成员未发现神经系统异常,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均呈阴性.3例患病者视力均明显下降且不能矫正,眼压平均值为21 mmHg(1 mmHg=0.133 kPa),患者均存在虹膜完全缺如、角膜基质层混浊、眼球水平震颤、黄斑中心凹发育不良症状.此外,Ⅱ2患者存在左眼上睑下垂、右眼先天性白内障表现,Ⅲ2同时存在双眼先天性白内障、双侧晶状体不全脱位.先证者目标序列捕获测序分析及数据库比对显示,所有患病者PAX6基因第6号外显子上碱基替换c.183C>A,经Sanger测序验证后证实突变基因与表型共分离. 结论 PAX6基因c.183C>A突变是该先天性无虹膜家系的致病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39.
亮蓝辅助内界膜剥离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亮蓝染色下玻璃体切割注气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的疗效.方法 对15例(15眼)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注气联合亮蓝辅助内界膜剥离术,观察术后黄斑裂孔闭合情况、视力、眼压及并发症等.结果 术中15眼患者内界膜染色效果均较好,剥离顺利.术后随访3个月,13眼黄斑裂孔闭合,闭合率为86.7%;2眼视力无变化.余视力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提高;未见由亮蓝注射导致的急性毒性反应和白内障、高眼压、医源性视网膜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亮蓝辅助内界膜剥离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探讨汉族人正常眼视网膜动静脉直径及比例的变化规律.方法 将589眼正常眼按年龄分成5组,应用计算机程序分别测量距离视盘边缘0.5~1.0个视盘直径范围内6条最粗的视网膜动脉和静脉直径,并计算视网膜动静脉直径比例.结果 汉族人正常眼动静脉直径和比例:男性分别为(201.7±21.3)μm、(260.6±23.5)μm和0.778 7±0.055 1,女性分别为(200.2±18.5)μm、(260.1±22.4)μm和0.772 4±0.056 1,不同性别之间动静脉直径和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10~29岁组、20~39岁组、40~49岁组、50~59岁组、60~75岁组视网膜动脉直径分别为(203.2±14.7)μm、(202.8±15.6)μm、(199.6±16.4)μm、(194.3±17.1)μm、(193.0±15.1)μm;静脉直径分别为(262.3±17.6)μm、(261.2±14.3)μm、(260.7±16.6)μm、(255.2±14.9)μm、(254.5±15.6)μm;动静脉直径比例分别为0.775 3±0.050 7、0.771 9±0.043 5、0.772 5±0.045 5、0.775 5±0.052 5、0.774 9±0.046 3;方差分析显示:各年龄组动静脉直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在50岁以上的2组和50岁以下的3组动静脉直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动静脉比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汉族人正常眼不同性别视网膜动静脉直径和比例之间无差别,随着年龄增长动静脉直径变细,尤其是50岁以后明显,而视网膜动静脉比例不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