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60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四个近交品系小鼠的生长繁育状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为了解本中心从美国Jackson实验室引进的四个近交品系小鼠生长繁育的基础数据。方法 对四个近交品系小鼠生长繁育过程中的体增长、平均产仔数、交配分娩间隔等生长繁育性能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C57BL/6J、DBA/2J小鼠生长繁育情况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129/SVJ、A/J两个近交品系小鼠的生长繁育情况国内未见任何报道,可以为科研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结论 本中心的饲养环境、饲养管理水平完全达到这四个近交品系小鼠生长繁育要求。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索Clec14a在斑马鱼胚胎期的表达及其在血管发育过程中的功能,探讨该基因调控血管发育机制。方法:通过胚胎整体原位杂交技术,观察Clec14a基因在斑马鱼胚胎期的表达情况;在转基因斑马鱼系Tg(kdrl:mCherry)和Tg(fli1a:nGFP)中,显微注射吗啉修饰的反义寡核苷酸(morpholinoantisense oligos)下调Clec14a基因表达,同时在转基因斑马鱼系Tg(kdrl:mCherry)中注射Clec14a-mRNA调控Clec14a基因表达,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分析斑马鱼节间血管(intersegment vessel,ISV)表型,统计分析内皮细胞迁移速度和数目的变化,并应用qRT-PCR技术检测下调后该基因mRNA表达情况。结果:在受精后24 h、48 h和72 h,Clec14a基因在斑马鱼脑、心脏、血管系统中有表达;Clec14a基因表达下调导致ISV发育缺陷,内皮细胞数目减少,抑制其迁移速度。结论:下调Clec14a基因表达能够通过抑制内皮细胞增殖和内皮细胞迁移调控斑马鱼胚胎血管发育。  相似文献   
33.
目的 初步探讨母犬体内雌、孕激素的基础水平及其变化规律.方法 放射免疫法测定自然发情母犬体内雌二醇和孕酮水平.结果 发情间期的末期,雌二醇开始升高,在发情前1 d至发情开始后3 d内出现雌二醇高峰 (52.50±29.26) pg/mL,峰值后雌二醇急剧下降,到发情第6~9天下降至最低值 (7.20±5.50) pg/mL;孕酮水平在发情前期较低(<2 ng/mL),于雌二醇高峰时开始上升,发情第9~15天达到最高值 (35.52±7.87) ng/mL,此后逐渐下降.结论 犬体内雌、孕激素变化较复杂,但仍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这为犬的繁殖及人工诱导发情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4.
浅谈野生壁虎的实验动物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培育出标准化的实验动物是实验动物科学研究的主要工作之一.生命科学,尤其是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随着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研究的多样性、特殊性和国际性逐步提高,对实验动物质量和品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实验动物工作者去野生动物资源中筛选适合的物种并将其通过人工驯养、繁殖,对其携带的微生物进行控制,明确其遗传背景,使之成为标准的实验动物,这个过程即被称作为实验动物化[1].  相似文献   
35.
遗传缺陷性小鼠角膜炎模型的超微病理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不同时段遗传缺陷性小鼠角膜炎模型角膜组织的形态学变化.方法 应用ENU诱变技术建立小鼠角膜炎模型;用透射电镜观察在不同时期角膜感染部位的超微结构改变,并辅以光镜观察.结果 成功建立小鼠模型;在模型小鼠出生后的不同时段中,电镜下小鼠角膜基质内可见有细菌感染、炎症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及新生毛细血管增生等炎症改变.结论 透射电镜和光镜研究手段能有效地在组织和超微结构水平研究角膜感染时的动态变化,为研究该疾病提供可靠的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高盐饮食对ICR小鼠心肝肾组织的影响.[方法]40只ICR小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和高盐饮食组.正常对照组给予正常饲料和饮水,高盐饮食组给予均含2%Nacl的饲料和饮水,连续喂养14 d后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心肝肾病理组织学改变,同时检测组织中SOD活性和MDA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盐饮食组小鼠心、肝、肾组织都发生一定程度的病理学改变,且组织中的SOD活力明显降低,MDA含量明显升高.[结论]高盐饮食可引起小鼠心、肝、肾组织病理形态的改变,使这些组织中的氧自由基增多.  相似文献   
37.
应用电镜技术对传染性法氏囊病患鸡的法氏囊、股肌、肾、肝、脾作超微结构病理观察。发现法氏囊溃变;股肌肌原纤维断裂;肾脏层足突融合,肾小管空泡化与溃变;肝、脾细胞溃变。在这些组织细胞与血管内皆有致病性埃希氏大肠菌。根据超微结构病理和混合感染情况,对该病机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新见解。  相似文献   
38.
小鼠脊髓发育遗传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进行小鼠脊髓发育形态学数据测定,研究遗传参数。方法:取4种近交系小鼠,A/J;C57BL/6J;DBA/2J;129xl/SvJ以及A/J与C57BL/6J杂交的F1和F2代重组个体,多聚甲醛灌注后进行脊髓重量、颈膨大截面积、灰质百分比的测定。结果:数据显示在4个近交系中,A/J与C57BL/6J脊髓发育差别最大,A/J为小脊髓(平均重65.21mg,截面积2.69mm^2;C57BL/6J为大脊髓,平均重81.58mg,截面积3.06mm^2)。在该近交系与重组小鼠中,脊髓发育的遗传度为30%~40%,最少控制基因数为2~4。结论:小鼠中脊髓发育存在超显性现象,通过小鼠脊髓形态测定获得了发育相关的遗传参数,为脊髓发育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和控制基因的确认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39.
目的:研究中药中华伍氏百叶散(WSBYS)的防癌作用。方法:研究观察中药对2—酰氨基芴(2—AA)诱发大鼠肝癌的影响。结果:服用中华伍氏百叶散各组有病变的鼠数及病变严重程度均低于模型对照组,体重及外观也高于模型对照组。结论:根据中华伍氏百叶散对大鼠的喂养剂量不同,对2—FAA诱导的大鼠肝癌发生有明显强度不等的防癌作用。  相似文献   
40.
邵义祥  朱顺星  丁莉  朱向阳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9):186-188,i0002
背景:脑梗死动物模型是研究人的脑梗死疾病的前提和条件。传统的模型制作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采用开颅结扎或电凝血管方法阻断供血动脉;另一种是采用导管法引用栓子或水凝皎微球栓塞供血动脉。但这两种模型制作不易,结果不稳定,应用受到限制。光化学法诱导建立脑梗死动物模型是一种新方法。目的:应用光化学诱导法建立兔局灶性脑梗死模型。设计:单一样本实验。可行性及其特征,探索人类脑梗死疾病的新的实验研究手段。单位:南通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材料:实验于2003-05/11在南通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二级实验室)完成。随机选取10-12月龄日本大耳兔63只,雌33只,雄30只,体质量1.7-3,3kg。方法:兔麻醉后,沿颅骨的中央与眼后角垂直交叉处纵行切开皮肤约2cm,暴露颅骨,刮离骨膜,在矢状缝左(或右)侧外0.5cm与冠状缝后0.5cm处,用钻头直径0.5cm的颅钻钻透颅骨,造成颅骨圆形洞窗,随即由耳缘静脉按1mL/kg一次性缓慢注入35g/L四氯四碘荧光素钠盐。约3min后用冷光源(波长540nm,功率140 lx)对准颅骨洞窗,连续照射8min后,缝合皮肤切口。术后24h,进行神经缺失功能5分制评分(0分:无神经损伤症状;1分:对侧(左侧)后下肢肌张力降低,回缩反射减弱;2分:对侧肢体瘫痪明显,后肢外展;3分:行走明显向外侧拖行,躯体倾向对侧;4分:不能自发行走和意识丧失)。术后48h处死兔,测量梗死灶面积、体积,并制作病理切片观察损伤程度。主要观察指标:兔肢体功能状态,脑梗死灶面积和体积,病理损伤程度。结果:59只兔成功建立起梗死灶,模型成功率为98%。①神经功能缺失评分:56只兔为1或2分,有3只兔达到3分。②梗死灶平均面积为(0.465&;#177;0.012)cm^2,平均体积(长&;#215;宽&;#215;高)为(0.268&;#177;0.009)cm^3.③切片观察损伤程度:梗死灶呈典型的损伤、渗出和炎症反应病理过程。轻度22只(37%)。中度32只(54%)。重度5只(9%)。结论:①应用光化学法诱导兔脑梗死模型制作简单、快速、重复性好,短时间内即可制作较多的供各种研究目的使用的模型。②模型动物存活时间长,死亡率低,有利于慢性脑血管病的研究。⑧此方法避免了对脑血管和脑组织的机械损伤。④可根据需要选定皮质区域制作梗死灶,梗死灶大小恒定并可控制其大小和深度,为皮层定位研究提供方法。⑤该模型可造成血小板聚集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为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及脑缺血保护疗法的研究提供可能性。⑥但此模型也有其局限性[9]:由于血栓阻塞发生于终末动脉,所以不利于侧支循环及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该模型更近似于人类微血管病变,而不能说明人类其他缺血性卒中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