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6篇
医药卫生   33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 利用临床生物化学指标建立初步判定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炎症、坏死程度的评分系统.方法 统计分析25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和病理资料,从19个生物化学指标中选出5个参与评分,按不同检测值分为0~4分,总分用于判定肝组织炎症和坏死程度.结果 ALT、AST、胆碱酯酶、γ-谷氨酰转肽酶和总胆汁酸被纳入评分系统,以总分≤5分判定为炎症分级G<2,5分以上判定为炎症分级G≥2,判定结果与肝组织炎症、坏死程度的符合率为82.8%,以此系统筛选G≥2患者的敏感性为83.8%,特异性为81.2%,阳性预测值为88.6%,评分系统应用于大于12岁患者的符合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分别达到86.7%、88.0%、84.7%和90.6%.结论 建立的评分系统能初步评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尤其是>12岁患者的肝组织炎症坏死程度.  相似文献   
82.
胆碱酯酶、γ-球蛋白及胆固醇与肝组织病理损害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资料与方法:135例患者均为解放军第三○二医院1997年4月至1998年4月住院患者,男121例,女14例,年龄3~67岁,平均32.1岁。慢性肝炎患者轻度65例、中度41例、重度4例,肝炎肝硬化患者2例,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1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22例,重型肝炎均为死亡患者。病原学诊断,乙型肝炎患者116例,丙型肝炎患者6例,重叠感染患者11例,病原未定患者3例。临床及病理诊断均按照1995年5月北京第5次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肝穿活检前后2天空腹抽血,死亡患者死后立即…  相似文献   
83.
HBV为了在患者体内持续存在,它们必须逃避宿主的免疫应答,因此了解HBV引起的慢性肝炎的自然进程和其特点及HBV逃逸机体免疫监视的可能机制,对掌握其致病机制十分关键,可为慢性HBV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4.
本文用宋内氏志贺菌加热致死后的菌体免疫BALB/c小鼠,以纯化脂多糖筛选,获得2株稳定分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并以小鼠腹腔感染作为实验动物模型,进行单克隆抗体被动保护实验。结果表明,在攻击前输入单克隆抗体,对同型菌感染有显著保护作用,保护率随抗体剂量增加而增高。提示识别脂多糖分子上某一抗原决定簇的抗体,能够对感染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脂多糖是志贺菌毒力相关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85.
自身免疫性肝炎临床病理特征及发病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炎 (AIH)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发病机理。方法 对 2 6例治疗前AIH患者的血清和穿刺肝组织进行血清学、病理学及临床观察分析 ,并采用IAIHG(1999年 )标准进行评分 ;采用多种树突状细胞 (DC)标志性抗体 ,以免疫组化方法对肝组织中DC的变化进行观察 ,并对肝星状细胞 (HSC)的活化与增殖 ,及转化生长因子 β(TGF β)的表达作观测 ,另取慢性乙、丙型肝炎肝组织各 10例 ,正常肝组织 5例作对照。结果  2 6例AIH中Ⅰ型和Ⅱ型分别占 80 8% (2 1 2 6 )和19 2 % (5 2 6 ) ,累计评分均值分别为 18 6± 1 4和 19 1± 2 1。Ⅰ和Ⅱ型比较 ,平均年龄、血清平均ALT、AST及γ Glo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或P <0 0 1或P <0 0 5 )。 2 6例AIH肝组织均呈活动性慢性炎症改变 ,其中界面炎 碎屑坏死 (PN) 10 0 % ,桥接坏死 (BN)Ⅰ型 5 7 1% ,Ⅱ型 80 0 % (P <0 0 5 ) ,显著性小叶内炎Ⅰ型 95 2 % ,Ⅱ型 10 0 % ,玫瑰形肝细胞Ⅰ型 71 4% ,Ⅱ型 10 0 % (P <0 0 1) ,小叶中央区融合性坏死Ⅰ型 33 3% ,Ⅱ型 80 0 % (P <0 0 0 1) ,明显的浆细胞浸润Ⅰ型 95 2 % ,Ⅱ型 2 0 0 % (P <0 0 0 1)。阳性DC弥散或聚集分布于汇管区及肝小叶内 ,尤其在AIH肝组织活动性病变区 ,Ⅰ型85 7% (18 2 1) ,Ⅱ型 5  相似文献   
86.
慢性病毒性肝炎临床与病理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研究慢性病毒性肝炎(CH)临床与病理的相关性及CH的临床诊断。方法:对973例CH患者血清生化指标、影像学检查、症状与体征等多种因素与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判别分析,采用肝功能指数(AAPEA指数)分析血清生化指标在CH诊断中的应用。结果:CH患者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毒(TBIL)、白蛋白(ALB)、白/球蛋白比值(A/G)、蛋白电泳γ球蛋白(γG)、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胆碱酯酶(CHE)等生化指标及B超脾脏厚度等,与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密切相关;AST反映肝脏炎症活动程度优于ALT。多因素判别分析总体误判率为28.1%,但对中、重度误判率较率。肝功能指数(AAPEA)指数与CH肝组织炎症活动程度、纤维化程度及病理分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59、0.545及0.529(P<0.0001)。结论:PA、ALT、TBIL、ALB、A/G、γG、CHE、AST等生化指标以及B超脾脏厚度在判定CH程度方面有重要意义。AST反映肝脏炎症活动程度优于ALT。多因素判别分析对CH中、重度误判率较高。AAPEA指数与病理诊断符合率比单项指标判定为高。  相似文献   
87.
慢性乙型肝炎血清及肝组织病毒学标志与病理损伤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及肝组织病毒学标志与肝组织病理损伤的关系。方法对647例CHB患者血清病毒学标志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HBVDNA及其中418例肝细胞病毒学标志HBsAg、HBcAg的表达与肝组织病理损伤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HB患者血清及肝组织病毒学标志与肝组织病理损伤密切相关。结论血清HBsAg、HBeAb、HBcAb阳性,HBVDNA阴性的患者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程度较轻;HBVDNA与肝组织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无明显相关;肝细胞HBsAg、HBcAg均阴性表达的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程度较重。  相似文献   
88.
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常见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使用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患者出现的并发症及其治疗。方法利用日本KURARAY公司产的KM-8900型人工肝治疗仪治疗重型肝炎患者,治疗前详细了解患者的过敏史,治疗开始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予适量氢化考的松预防过敏,统计分析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86例193例次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过程中共发生皮疹12例次(6.22%),血压一过性下降3例次(1.55%),血液管路部分凝血3例次(1.55%),下肢抽搐2例次(1.04%),无过敏性休克、畏寒、发热及出血发生,其并发症经及时处理后均治愈,不影响疗效。结论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可发生多种并发症,但发生率很低,经对症处理后可治愈。  相似文献   
89.
血清胆碱酯酶与慢性肝炎和肝组织病理的关系及诊断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慢性肝炎病人血清胆碱酯酶与肝组织病理的关系及诊断意义 ,为判断慢性肝病的程度、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按慢性肝炎临床分度分组 ,比较各组间主要肝功能及生化指标 ;按慢性肝炎病理分度分组 ,比较各组间主要肝功能及生化指标 ;并比较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情况。结果 :(1)临床诊断轻度组血清胆碱酯酶为 7774 2 4± 2 317 84U/L ,中度组为 6 30 1 90± 186 8 0 9U /L ,重度组为 4 892 6 4± 2 86 9 2 4U/L ,差异显著 (P <0 0 5 ) ;(2 )病理诊断轻度组血清胆碱酯酶为 775 5 12± 2 30 5 82U/L ,中度组为 6 180 4 5± 182 2 93U/L ,重度组为 5 198 0 5± 180 3 4 4U/L ,各组比较 ,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 ;(3)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分别为轻度 80 5 2 % ,中度 6 4 75 % ,重度 11 5 % ,总符合率 6 8 1% ;加入血清胆碱酯酶指标后 ,获得的新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轻度 79 5 % ,中度 5 7 4 % ,重度2 5 6 % ,总符合率 6 7 7%。结论 :血清胆碱酯酶可能是较好反映肝组织损伤程度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90.
目的 分析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ever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患者X线表现和变化规律。方法 使用SPASS11.0及SDAS软件回顾性分析330例临床确诊的SARS患者,对病后的一系列X线胸片和高清晰度CT(HRCT)影像进行分析。结果 ①21.5%的患者入院时X线胸片检查无明确炎性改变,90%SARS患者在1周内X线胸片出现局造性斑片状模糊影,2周内达高峰,肺部存在阴影者仅98.8%,另有1.2%的患者始终没有X线胸片改变,但CT有改变,80%的患者在5周内康复。②急性期胸部X线绝大多数以肺实质性病变为主,形态多样,双肺同时受累率高(初期47%,最重时59.5%)为其特点。③轻型SARS以一个肺叶病变为主(53%),多为周边型(53.1%),吸收好,恢复快;重型SARS多以二个或二个以上肺叶病变为主(70.3%),多为中央或混合型(71.8%),其中混合型占50%,间质性损害为主,吸收慢预后差。④45例恢复期患者的HRCT检查,71.2%留有肺间质改变。结论 SARS患者早期可出现多种X线胸片炎性改变,双肺同时受累率高,尤以中央型或混合型重症比例高,发展快,预后差;对于疑似患者提倡早期行HRCT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