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9篇
医药卫生   14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本文为100例中期妊娠孕妇作了产前诊断。经羊水细胞培养,染色体分析,甲胎蛋白测定和B超探测,发现4例异常。其中2例是染色体平衡易位,2例甲胎蛋白值升高伴胎儿多发畸形。后两例胎儿被引产。认为羊水产前诊断是预防染色体病和某些先天畸形患儿出生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82.
患者女,31岁,月经周期7天/30~35天,量中等,色正常,无血块和痛经,孕1次,智力低下,反应迟钝,顺从性比较好.夫妇双方非近亲婚配,丈夫表型和智力正常,无烟酒嗜好.否认夫妇双方有毒有害物质接触史,否认双方家族史.患者孕16+1周(B超测定)唐氏综合征筛查显示:游离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基62.90 ng/mL3.32中值倍数,甲胎蛋白37.80 U/mL1.02中值倍数,神经管缺陷筛查阴性,21三体风险1/190,18三体风险1/35100.孕20+4周进行超声检查:胎儿双顶径4.86 cm,头围18.12 m,腹围15.76 om,股骨长3.27cm,可见胎心搏动.颈项皮肤厚度6.3 mm.头颅、胸腹部、骨骼、脐带均无异常.  相似文献   
83.
先天性心脏病患者22q11微缺失检测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5个短串联重复(short tandem repeat,STR)标记用于检测22q11微缺失的可行性,了解中国汉族未经挑选的先天性心脏畸形患者中22q11微缺失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位于22q11缺失区域的5个STR标记,对163例中国汉族先天性心脏畸形(congenital heart defect,CHD)息者及双亲进行单倍型分析,对检出的阳性病例及部分阴性病例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验证。结果5个标记均具有较好的信息量,22D_4_1和22D_4_2杂合率分别为0.65和0.52,22D_4_3、22D_4_4和D22S873杂合率均在0.7以上,可用于汉族人群多态性分析;163例先天性心脏畸形患者用STR标记检出12例22q11微缺失,其中9例得到FISH检测证实,2例微小缺失和1例远端缺失FISH检测为阴性;CHD患者22q11微缺失检出率为7.36%,室间隔缺损微缺失检出率为8.18%(9/110),法乐氏四联征检出率为14.3%(3/21),其它类型的CHD未检出缺失。结论5个STR标记可用于汉族人群22q11微缺失的检测,且有快速、成本低的优点;中国汉族CHD患者中存在一定比率的22q11微缺失,尤其是室间隔缺损和法乐氏四联征较为常见。  相似文献   
84.
植入前遗传学诊断中卵裂球固定技术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改进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卵裂球固定技术,减少卵裂球细胞丢失,获得更好的固定效率、更高的荧光原位杂交成功率,简化操作程序.方法体外授精治疗周期废弃胚胎的96个卵裂球细胞,分别用3种不同的固定技术进行固定,固定后使用X、Y着丝粒探针进行荧光原位杂交,比较其固定效率和杂交效率.结果改进方法固定率和杂交率均为100%.而两种传统技术的固定率分别为90%,83.3%;杂交率为80%,73.3%.结论这种新的固定卵裂球技术从根本上消除了卵裂球标本的丢失,使PGD结果更为可靠;同时简化了操作程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5.
目的 探讨我国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时应用国外软件MultiCalc作内嵌参数估计的适用性.方法 通过构建血清指标中位浓度与孕龄间的回归关系,选取最优模型得到指标中位浓度.并对中位倍数(multiple of the median,MoM)与体重的关系进行探讨,选取最优模型得到体重调整后的MoM值.结果 在未经体重校正的条件下,江苏地区孕中期孕妇的甲胎蛋白(alpha fetal protein,AFP)平均水平比MultiCalc软件内嵌参数源人群(欧洲白人)AFP平均水平要高出16%,而游离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hin,β-hCG)要高出14%.经过体重校正后,MultiCalc软件计算的表达成MoM值的AFP平均水平为0.99,游离β-hCG平均水平为1.02,而模型标化的血清标志物的MoM中位数均为1.00.结论 江苏地区孕中期妇女的血清指标平均水平与MultiCalc软件内嵌参数源人群没有差别,MultiCalc软件适合于江苏省孕妇的唐氏综合征筛查.  相似文献   
86.
目的 探讨端粒酶在宫颈组织中的活性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酶标法(TRAP-ELISA),测定了68例宫颈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其中宫颈癌37例(包括3例原位癌),不典型增生16例,宫颈炎15例。同时检测了31例利片标本的端粒酶活性,其中宫颈癌17例,不典型增生10例,宫颈炎4例。结果 活检标本中,宫颈癌端粒酶阳性检出率为91.6%,不典型增生阳性率为25.0%,宫颈炎标本未检出明确的端粒酶活性。宫颈刮片组织中,有1例宫颈癌检出端粒酶活性,另有8例宫颈癌及2例不典型增生检测出微弱的端粒酶活性。结论 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对了解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过程有一定意义,可用于宫颈癌的早期诊断。宫颈刮片组织端粒酶检测,也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7.
目的 评价牛津纳米孔测序技术(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ONT)在诊断复杂结构变异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集1例复杂结构变异的非梗阻性无精症患者外周血样本,以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karyotype analysis)与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  相似文献   
88.
为了建立一种端粒酶(telomerase)半定量检测方法,以适合临床及科研需要,我们采用TRAP-ELISA法,并加以改良,对45例宫颈活检组织端粒酶进行了半定量测定。结果发现宫颈癌阳性检出率为92.0%,特异性90.0%,批内变异系数为9.6%,且发现宫颈活检组织中端粒酶性随着宫颈病变的发展而有增强趋势,实验结果表明,本法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灵敏性高、特异强、重复性好的特点,且能进行半定量分析,适用于临床及科研。  相似文献   
89.
目的评估一种基于毛细管电泳的高苯丙氨酸血症的快速基因诊断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单中心研究。选取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于南京市妇幼保健院经液相串联质谱新生儿筛查检测疑似高苯丙氨酸血症的40例患儿。其中男22例, 女18例;平均诊断年龄21.93 d。采用毛细管电泳技术对40例疑似高苯丙氨酸血症患儿苯丙氨酸羟化酶(PAH)基因中的85个变异位点进行检测, 对未明确诊断患儿的PAH基因进一步采用Sanger测序进行检测。评估毛细管电泳技术的检出率、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在40例疑似高苯丙氨酸血症患儿中, 毛细管电泳技术共检出71个PAH变异, 32例患儿明确基因诊断, 5例患儿仅发现1个致病变异, 3例患儿未检出变异。毛细管电泳技术的检出率为80.00%, 敏感度为88.75%, 特异度为100%。结论毛细管电泳技术能够快速、高效、准确地检出PAH基因变异, 且成本较低, 是一种极具临床应用前景的高苯丙氨酸血症基因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90.
目的比较不同产前羊水检测技术的性染色体检测结果,评估不同检测方法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指导临床工作中正确认识各项检测结果的临床意义。方法对羊水细胞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提示为性染色体嵌合体的标本,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比较不同检测方法提示的性染色体的结果。结果核型分析提示为性染色体嵌合体的22例孕妇的23例标本中,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检测了20例,染色体微阵列检测(CMA)检测了9例,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了4例,11例标本核型结果与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一致,12例标本核型结果与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不一致。结论经典的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作为传统认为的“金标准”在性染色体嵌合体的检测中,其检测结果并不准确,可能原有部分细胞的丢失或者优势生长,甚至异常细胞的分裂和异常细胞类型的获得,需要选择不同的技术组合,综合分析得出结论,以提供更准确的临床信息,指导产前诊断和临床咨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