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20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2 毫秒
91.
目的 探讨脊膜瘤少见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影像征象,以提高对脊膜瘤的认识.方法 对12例经病理证实的脊膜瘤MRI少见影像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肿瘤在椎管内分布不同,硬膜下5例,硬膜内外均累及者5例,硬膜外2例.肿瘤生长方式不同,4例肿瘤呈哑铃状、跨越椎间孔生长,3例肿瘤呈弥漫生长.肿瘤部位分布广泛,从C1~L1 均可见肿瘤发生,颈段7例,颈胸段1例,胸段1例,胸腰段近脊髓圆锥水平2例,C7~L1水平1例.肿瘤在T1WI呈低信号(4例)或等信号(8例);T2WI呈低信号(1例)、等信号(9例)或混杂信号(2例);12例均进行增强扫描,7例肿瘤呈中等程度强化,5例肿瘤明显强化,其中2例可见硬膜尾征;12例术前均未进行准确诊断.结论 硬膜内外、硬膜外、伴椎间孔扩大、弥漫生长的脊膜瘤少见,诊断相对困难,需与神经源性肿瘤、淋巴瘤、室管膜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92.
93.
94.
1987年de Roos等[1]率先报道在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的腰椎MRI中发现邻近终板区域的椎体信号改变。1988年Modic等[2、3]通过对474例大部分患有慢性腰痛的患者进行研究,正式系统地描述了在退变的腰椎间盘终板及终板下骨质MRI信号改变的类型、分型标准及相应的组织学变化,即Modic改变。  相似文献   
95.
目的评价CT引导下经皮穿刺射频消融术治疗脊柱骨样骨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3例脊柱骨样骨瘤,分别位于颈椎、腰椎和骶椎,肿瘤边缘紧邻脊髓或神经。局部麻醉后,CT引导下经皮穿刺将射频电极置入骨样骨瘤中心,应用90℃的射频高温持续4 min对瘤巢进行损毁。结果术中及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术后分别随访2、6、7个月(平均5个月),疼痛缓解满意,3例VAS评分分别下降了6、8、8分,随访期内疼痛无复发,无神经功能损害。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射频消融术治疗脊柱骨样骨瘤微创、安全,患者耐受性好,近期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96.
目的分析脊柱恶性外周神经鞘瘤(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MPNST)的CT和MRI表现,提高术前对该病诊断的准确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脊柱MPNST的CT(n=10)和/或MRI(n=11)表现。结果 MPNST表现为类圆形(n=2)或不规则分叶状(n=10)肿块。3例未见明显骨质破坏,9例有邻近椎骨侵犯,主要侵犯神经孔相邻的椎弓根、椎板及相邻局部椎体,骨质破坏以溶骨性骨质破坏(n=8)为主,少数(n=1)为溶骨性骨质破坏与不规则瘤骨同时存在。CT平扫肿块呈等密度(n=4),等、低混杂密度(n=4)或等、高混杂密度(n=2)。MR T2WI和T1WI上均呈以长T2、长T1为主的混杂信号,内部可见片状T2WI高信号(n=8)或点、条状低信号(n=2)或簇状血管影(n=1)。增强扫描肿块多表现为不均匀强化,内部可见不强化坏死区。10例可见神经孔增宽;9例可见肿块与脊神经相连。结论 CT或MRI像上出现神经孔扩大、周围明显骨质破坏、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内部有无强化坏死区的脊柱占位性病变,特别是肿块与脊神经相连时应考虑脊柱MPNST可能。  相似文献   
97.
目的:总结颈椎朗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我院自1997年10月至2007年9月诊治颈椎LCH患者35例,男性24例,女性11例;年龄1.5-41岁,其中未成年(<18岁)患者25例,成年(≥18岁)患者10例.累及寰枢椎15例.累及下颈椎20例;单发病变(EG)30例,多发病变5例.33例为病理诊断(29例在CT引导下行病灶穿刺活检,1例皮肤病灶取活检,3例手术时病理检查),2例为临床诊断.23例神经功能损害不明显、颈椎无严重畸形和不稳的患者选择保守治疗,其中单纯局部制动保护5例,制动加放射治疗13例,制动加化学治疗3例,制动加放、化疗2例.12例选择手术治疗.其中3例诊断不明确,4例颈椎明显后凸畸形,3例神经损害症状明显,2例颈椎不稳.随访患者临床症状及影像学的变化.结果:35例患者影像学检查病灶均表现为溶骨性破坏,19例累及附件结构及椎旁软组织.CT穿刺活检病理结果阳性符合率96.7%(29,30).30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53.5个月,均未见复发.保守治疗的20例患者CT和X线片均见原病灶处骨质明显修复,11例骨质压缩超过50%的脊椎相对高度有较明显恢复.手术治疗的lO例患者神经损害症状均缓解,畸形均有所改善,植骨均融合.结论:经CT引导下穿刺活检是确诊LcH的首选方法,非手术治疗(局部制动、放疗及化疗)可获得良好疗效;但对于难以确诊、明显脊柱不稳、严重颈椎畸形和/或严重神经损害病例宜选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98.
精神分裂症白质损害与发病年龄的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比较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白质与正常人群间的差异,并探究各向异性比值(FA)的改变与发病年龄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29名性别、年龄及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对照。两组研究对象均接受头颅磁共振检测。患者组按照发病年龄分为早发组(发病年龄18岁)和成年发病组(发病年龄≥18岁)。采用基于体素的分析方法,分别比较患者组和对照组、早发组和成年发病组之间FA值的差异,并在控制性别、病程和药物剂量影响的前提下,分析FA值与患者发病年龄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比较,患者组在右侧上纵束、右侧放射冠上部的FA值降低;患者组中早发组和成年发病组间FA值的差异无显著性。患者组FA值与发病年龄呈正相关的脑区包括右侧放射冠前部(r=0.70,P0.01)、右侧胼胝体膝部(r=0.65,P0.01);未发现呈负相关的脑区。结论:本研究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右侧脑区上纵束及放射冠部位存在白质损害,发病年龄愈早,右侧放射冠及胼胝体膝部白质纤维的受损愈重。这对精神分裂症病理生理改变及脑结构异常的进一步研究具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99.
患者男,59岁,腰腿痛5年余,加重2个月,主要为双侧腰骶部、臀部及大腿后外侧,严重时放射至足背区。查体:四肢针刺觉及肌力无异常,双下肢膝腱反射及跟腱反射未引出,病理征阴性,下肢位置觉减退。实验室检查正常。MRI:L2~3节段椎管内见长圆形等T1稍长T2信号,约1.1cm×1.1cm×4.4cm,边缘清楚,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图1),终丝受压推移。行椎管  相似文献   
100.
目的考察轻度认知损害(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和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大脑灰质体积是否存在异常及其与记忆功能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共纳入56例轻度AD、14例MCI和16例正常对照,所有被试均进行了记忆功能测查和磁共振影像检查。影像数据分析采用患者基于体素的脑形态学分析(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结果 AD组和MCI组记忆测验评分下降,呈AD组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