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86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41.
“龙火”“龙雷之火”“雷火”是中医文献中三个重要词语,因其有渊源关系且名称相近,所以时而互称混称,时而有其特指含义,致使理解困难,不易辨别。本文通过文献考证的方法,将“龙火”“龙雷之火”“雷火”放在一起加以系统梳理,追溯起源,辨析异同,发现三者共性内涵均指人体内过亢之相火、虚火、反常之火等。“龙火”特指内涵有膀胱火、肾火、命门之火的眼科病证名,“龙雷之火”特指内涵有肝肾之火、肝胆之火,“雷火”特指内涵有肝火、欲火、肝肾之火。  相似文献   
42.
目的:基于现代名老中医诊治痰饮的文献,分析痰饮常见证候及其临床特征,为痰饮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已建立的《现代名老中医肺病数据库》和《期刊中医肺病数据库》,从中检索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建立《现代名老中医诊治痰饮文献研究数据库》,利用SPSS 22.0软件,采用频数描述、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痰饮的临床常见证候有痰饮停肺证、水饮停肺证、痰湿阻肺证、寒饮停肺证、脾阳虚水泛证、气阴两虚证。结论:痰饮的临床常见证候有6种,并将本次研究数据与临床结合,明确各个证候的主次症,从而为临床确立治疗方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3.
温阳法治疗消渴病的古今文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医论治消渴病多以阴虚燥热立论,采取滋阴清热之法.然笔者通过大量古今文献研究,认为消渴之病机当以阴虚燥热为标,肾气(阳)虚为本,温阳法在治疗消渴病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4.
中风回言胶囊治疗中风失语12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永敏  李燕梅  李根林 《中医杂志》2005,46(10):756-758
目的:观察中风回言胶囊治疗中风失语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20例服中风回言胶囊4粒,每日3次;对照组60例服华佗再造丸8g,每日3次,两组均以30天为1个疗程,每位患者均在治疗当天及1个疗程结束后按<汉语失语检查法>评分,根据评分结果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评分均值、疗效以及治疗组疗效与病变类型、失语程度、年龄、性别、病程等的关系.结果:两组治疗后评分均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但以治疗组更为明显;治疗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疗效与疾病性质、患者性别无明显关系,但与患者年龄大小、病程长短、失语轻重有关.结论:中风回言胶囊疗效明显,无论对脑出血或脑梗死患者,均有确切疗效;但病程越短疗效越好,提示病情稳定后应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45.
在现代文献中,逆传与逆传心包常被混同使用。通过古今文献考证可知,逆传之名首见于宋代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指外感病传变的反常情况,与顺传相对而言,病情迅速发展到危重阶段的传变方式。逆传心包为清代叶天士《温热论》首载,指温热病邪侵犯肺卫之后不从卫分顺传气分,而径入心包,扰及心神的病理变化。在指温病卫气营血病证的传变和三焦病证的传变时,二者可以通用,但逆传心包的使用范围仅限于以上两证,而逆传则可适用于所有外感疾病。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索《金匮要略》中单药和药对的使用规律和特点,并与《伤寒论》的方合并后找出《伤寒杂病论》中单药和药对的使用规律和特点,最终找出张仲景的用药规律。方法:对《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中的方(除单方)分别采用双向强关联规则数据挖掘的方法,分4组统计出单药和药对的支持度和置信度,找出支持度高于0.1的单药和支持度、置信度高于0.05的药对。结果:1,3组前6位高频单药有甘草、桂枝、生姜、大枣、半夏、芍药;2,4组有桂枝、半夏、芍药、茯苓、干姜、人参;2组前6位高频药对有桂枝、芍药;半夏、干姜;桂枝、茯苓;桂枝、白术;人参、桂枝;人参、半夏;4组有桂枝、芍药;人参、半夏;人参、桂枝;人参、干姜;桂枝、茯苓;桂枝、麻黄。结论:《金匮要略》用药多温,重扶阳;张仲景治内科杂病,侧重补虚,扶正祛邪,治外感病,偏向驱邪,常用解表法;始终保脾胃,重后天之本;药物使用有明显的核心倾向,形成以核心药物为主体,以常用药对为纽带的方族;从所使用的核心药物、常用药对来看,《伤寒论》、《金匮要略》处方用药大体一致,后者用药范围更广。  相似文献   
47.
蔡永敏  邵明义 《中国药学杂志》2006,41(17):1356-1358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是国家的药物标准,是科技名词定名的重要依据。2005年版《中国药典》已经出版,但作者在参阅时发现,其中部分中药名如苦杏仁、京大戟、地黄、粉萆等与古今大多文献记载不一致,同时也不符合现代科技名词的定名原则和临床用药习惯。特提出商讨如下:  相似文献   
48.
袁句,字大宣,别号双梧园主人。清代河南洛阳县人。生卒年代不详。医家。袁氏原习儒,乾隆十年(1745)年中三甲进士,后任职于刑部,他襟怀高洁,性情直亮,文行气谊,“卓卓有以自异于人”[1]。于“论文之暇”,又“兼及医理”[1],凡以病叩门者,不论贫富贵贱,皆为治之。据李廷序言,袁氏在嵩少读书时,曾遇“异人于石室中”,他在向“异人”学文之余,“参及医宗三昧”[1];后因父辈四门单传,其“一身承四桃”,而子女又“屡以痘疡”[1],故对医道的研究日渐潜心,尤其于痘症致意颇深。他在临证中体会到,医书之多,汗牛充栋,“先儒固以备言”[2],独痘疹一门则…  相似文献   
49.
为探讨名老中医诊治慢性支气管炎的用药规律,该文从构建的现代名老中医肺病著作文献数据库中提取1 274例慢支病案和临床经验,先用Lantern 3.1.2(孔明灯)隐结构分析软件构建药物的隐结构模型并进行隐类诠释,再用SAS 9.1对药-药、药-症、药-证等不同字段间进行关联规则挖掘。通过挖掘发现1 274例慢支病案常用药物甘草、苦杏仁、半夏、陈皮、茯苓,药物类型止咳平喘药、补气药、清化痰热药,药味甘、辛、苦,归肺、脾、胃经,药性温、平、微温,常用有名方有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二陈汤;构建一诊147种药物隐结构模型得到44个隐变量,88个隐类,7个综合聚类模型;药-药二联有9组、三联50组、四联89组;对297例有两诊的病案经过诊次间的用药比较,得到药-症关联24组,二诊减少的药物有麻黄、苦杏仁、半夏等,增加的有茯苓、白术、党参等;药-证二联有20组,三联8组;对一诊前83位症状和前96味药物建模得到50个隐变量,101个隐类。名老中医治疗慢支时常用苦杏仁、半夏、陈皮、茯苓,药性偏温、偏甘,刚柔并济,归肺、脾、肾经;常用药组有白术和茯苓,细辛、五味子和半夏,茯苓、党参、半夏和陈皮。药症(证)关联有麻黄、苦杏仁、桂枝和痰少,半夏和外寒内饮证、痰浊阻肺证、肺脾两虚证,苦杏仁和痰浊阻肺证、痰热蕴肺证、风寒犯肺证。隐结构模型可量化中医隐性知识,首次扩展至药物、药症层面,量化出不同变量在同一组数据中所处的主、次、兼地位。该研究得出的名老中医辨治慢支的规律对临床诊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数据来源、分析方法、挖掘结果相对可靠、客观,可为其他疾病辨治规律的挖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河南女性亚健康状态与月经失调之间的关系。方法:对682名女性作SCL-90测试,同时询问、记录月经情况。结果亚健康者有581/682(85.19%)按其SCL-90原始总分值分布状况分为轻、中、重,分值为:228.19±21.45、261.69±35.62、274.15±21.58(P<0.01)。月经异常的发生率分别为:亚健康组月经周期异常、经期异常、经量异常和痛经发生率为13.25%、12.91%、35.11%、4.99%,对照组分别为7.92%、5.94%、12.87%、1.98%(两组比较P<0.01);月经异常组SCL-90中各因子除恐怖因子外均高于常模值组(P均<0.01);月经正常组的躯体化、抑郁、焦虑、偏执因子高于常模(P<0.01);月经异常组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焦虑、抑郁、偏执、精神病性因子与月经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随着亚健康状态的加重月经异常的发生率增加,周期、经期、经量和痛经的发生率都增加(P<0.01),采取合理有效的调整措施降低缓解亚健康的程度或预防其在女性中发生可以有效地降低月经异常的发生率。月经正常的女性也可能存在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