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5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7篇
医药卫生   48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目的:观察高胆固醇血症(HC)患者红细胞膜上反式脂肪酸(TFA)的变化及瑞舒伐他汀治疗的影响.方法:30例HC患者(HC组)在接受4周瑞舒伐他汀(10 mg/d)治疗前、后空腹采血测定血脂,计测红细胞膜22种脂肪酸和2种TFA(t16:1和t18:1)的百分含量;另选30例血脂正常的成人为对照组.结果:①HC组饱和脂肪酸和油酸(c18:1)比例高于对照组,而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明显降低.②HC组t16 : 1和t18:1含量均更高,但t18:1/e18:1增高.而t16:1/c16,1降低.治疗后t18:1和t16:1量均降低,而且t18:1/c18:1和t16:1/c16:1也接近恢复.③HC组C20 : 4/C18:2、C20:5/C18:3和C22:6/C20:5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治疗后上述比值明显回升.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能有效改善HC患者异常的红细胞膜TFA构成及其相应的顺/反式比;瑞舒伐他汀治疗明显提高△5、△6去饱和酶活性.  相似文献   
132.
<正>高血压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与此同时心房颤动的患病率也增加,因此高血压伴有心房颤动的患者并不少见~([1])。多项临床研究已经观察到高血压增加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和血栓事件的发生率~([2]),同时血压控制不良可恶化心房颤动~([3-4])、降低复律的成功率~([5])。研究还观察到在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中,心脏同步化治疗后收缩压增加≥5 mm Hg(1mm Hg=0.133kPa)者,具有更好的长期预后~([6])。  相似文献   
133.
目的:观察质子泵抑制剂泮托拉唑(PPI)对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抗栓治疗中消化道出血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包括急性ST段抬高型和非ST段抬高型)老年患者80例,年龄70~86岁,随机分为单纯抗栓治疗组43例,抗栓加PPI组37例,平均年龄分别为(72±12)岁和(74±11)岁。单纯抗栓组:口服拜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双重抗血小板,(必要时加用替罗非班),每12h腹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依诺肝素)0.4mg,疗程7d。PPI组:在抗栓治疗基础上,静注泮托拉唑60mg/d。结果单纯抗栓组6例发生消化道出血,出血发生率13.9%。PPI组2例发生消化道出血,出血发生  相似文献   
134.
背景:利用RNAi技术引发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1沉默可促进神经内分泌肿瘤细胞的凋亡,然而对于内皮细胞是否有类似的作用,目前尚不清楚。 目的:实验拟验证内皮细胞中是否有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1表达,并在所设计的siRNA中,筛选出1对对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1沉默效率最高的siRNA。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体外细胞学实验,于2007-12/2008-06在南昌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所属的江西省分子医学重点实验室完成。 材料: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由南京凯基生物公司提供。 方法:设计并化学合成4对靶向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1的siRNA:siRNA-1、siRNA-2、siRNA-3、siRNA-4。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利用RT-PCR检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是否有细胞信号转导抑制因子1表达。将带有荧光标记的阴性对照siRNA配制成25,50,75,100 nmol/L的4组,利用脂质体转染细胞,并在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转染效率,对比得出有最佳转染效率的浓度。然后,实验根据不同的处理因素分成8组:siRNA-1、siRNA-2、siRNA-3、siRNA-4和阳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转染试剂组、空白对照组4个对照组。将均为有最佳转染效率浓度的各组siRNA转染细胞,48 h后提取RNA。 主要观察指标:利用RT-PCR测定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1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 结果: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高表达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1。siRNA在50 nmol/L时有较高的转染效率。4对siRNA干扰后,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1 mRNA的表达水平与阴性对照、转染试剂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明显下调(P < 0.05),与阳性对照组相比显著下调(P < 0.01),其中siRNA-3的沉默效率最高(P < 0.05),阴性对照、转染试剂组和空白对照组与阳性对照组相比明显下调(P < 0.05),阴性对照、转染试剂组和空白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 结论:内皮细胞中存在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1表达。RNAi抑制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1在内皮细胞中的表达,实验筛选出1对沉默效率最高的siRNA。  相似文献   
135.
背景:中医活血化瘀治法是针对血瘀证而设立的,目前关于活血化瘀治疗对干细胞动员和归巢作用的研究甚少。 目的:观察丹参、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迁移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7-06/12在南昌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完成。 材料:健康CV级6~8周龄雄性新西兰大耳兔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丹参组、血府组,8只/组。另取二三周龄雄性新西兰大耳兔24只用于制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丹参饮片、血府逐瘀汤饮片由江西省中医院临床药物实验基地提供。 方法:取丹参及血府逐瘀汤的饮片,中药文火水煎二次过滤去渣,合并水煎液后浓缩成含生药0.5 g/mL溶液。丹参组灌服丹参溶液2.5 g/(kg•d),1次/d,连续7 d;血府组同法灌服血府逐瘀汤3.95 g/(kg•d);对照组灌服等量蒸馏水。分别于药物干预前、干预7 d后抽取各组兔动脉血分离制备相应血清。取transwell系统,下室加入各组对应血清,上室加入第3代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于37 ℃、体积分数为5%的CO2饱和湿度培养箱中培养。 主要观察指标:ELISA法测定血清间质细胞衍生因子1的质量浓度,利用transwell系统观察含药血清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的影响,MTT法测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倍增时间。 结果:①干预前,各组血清间质细胞衍生因子1的质量浓度大致相同;干预7 d后,对照组间质细胞衍生因子1质量浓度无明显改变(P > 0.05),丹参组、血府组间质细胞衍生因子1质量浓度均明显升高(P < 0.05)。②干预12 h后,对照组迁移细胞数增加1倍。与对照组比较,干预4 h后丹参组、血府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数均明显增加(P < 0.05),此后一直呈增加趋势。③与对照组比较,丹参组、血府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倍增时间均明显缩短(P < 0.05)。 结论:丹参和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均能促进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迁移和增殖,且效果相当,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升高血清间质细胞衍生因子1的质量浓度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36.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有报道冠状动脉造影可导致恶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危险,多发生于术中,发生于术后且冠状动脉无明显异常者少见。本文旨在分析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的患者术后发生心室颤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7.
主动脉夹层(AD)是指主动脉壁内积聚的血液导致结构分层的病理改变。AD形成可导致血压急剧增高。疼痛、主动脉真腔缩小、内膜功能障碍、中枢神经和肾脏缺血是血压增高的重要原因。AD造成主动脉主要分支狭窄或闭塞时,肢体血压测定可能"假性降低"。急性AD患者合并血压高者,应静脉使用降压药以求短时间内将收缩压降到100~120mmHg,同时使用β受体阻滞剂以控制心肌收缩力和心率。应重视慢性患者的血压长期控制,关注主动脉结构和功能的修复。  相似文献   
138.
反式脂肪酸(trans fatty acids,TFA)是一类含有反式双键的非共轭不饱和脂肪酸.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TFA对心血管损伤主要由两个方面的效应所致,即脂质效应和非脂质效应[1].  相似文献   
139.
反式脂肪酸高摄入与代谢综合征关系密切.反式脂肪酸不仅可造成脂质代谢异常、胰岛素抵抗、腹型肥胖、全身炎症等代谢功能紊乱,而且增加心血管风险的发生.因此,了解反式脂肪酸-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这样一个关系链,可能为预防代谢综合征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提供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0.
苏海 《家庭健康》2008,(7):42-42
60多岁的李大妈,虽经常有些小毛病,但是身体还可以,家务活也不少干。然而,近半年来,李大妈一直咳嗽不停,吃了不少药,不仅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厉害,家里人都很着急。她女儿是我同学,跟我约好时间,让我帮忙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