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4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 毫秒
31.
32.
输血安全性的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输血是临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抢救和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必须做到安全和有效,安全性是居于首要位置的。提高输血安全性,最大限度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和降低输血传染病的发生,是临床输血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3.
34.
未考虑原发肺癌难解释各处病灶--1例以腰痛为首发症状肺癌的误诊 患者 , 男 , 50岁 , 因左侧腰痛 4个 -, 左膝关节疼痛伴咳嗽 , 咳痰 2个 -加重 1周入院 . 患者于 4 个 -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腰部疼痛 , 为持续性钝痛 , 阵发性加重 , 无明显其它不适 , 在外科门诊诊断为 " 腰椎间盘突出” , 予以局部封闭治疗 (用药不详 ) 后腰痛有所减轻 , 2个 -后又出现咳嗽、咳痰 , 痰为白色 , 未咯血 , 并出现左膝关节疼痛不适 , 但能行走 . 多次在门诊作局部封闭治疗 , 效果不佳 . 近 1周腰部、膝关节疼痛、咳嗽等症状加重 , 并低热 , 门诊查胸片后以 " 右肺Ⅲ型肺结核并感染”收入院 . 既往无结核及风湿病史 . 入院检查 : 神志清楚 , 精神极差 , 重度贫血貌 , 慢性消耗病容 , 抬入病房 . 皮肤及浅表淋巴结无异常 , 颈静脉不怒张 , 右中下肺可闻及湿性癈音 , 心率为 78次 /分 , 律齐 , 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 ; 腹平软 , 无压痛及反跳痛 , 肝、脾未触及 , 腹部未扪及明显包块 , 无移动性浊音 , 肠鸣音正常 ; 四肢活动可 , 各关节无红肿 , 左膝关节压痛明显 ; 脊柱无畸形 ; 腰 3至腰 4椎体左侧软组织触压痛明显 , 表皮无红肿及发热 ; 左肾区叩击痛明显 , 右肾叩击痛阴性 , 神经反射无异常 . 辅助检查 : 抗溶血性链球菌素 " O”阴性 . 红细胞沉降率 45 mm/h. B超检查报告 : 左肾结石并轻度积水 . 放射科 X线报告 : 右上肺Ⅲ型结核 , 右下肺炎 , 腰 1、 3、 4椎体退行性变 . 住院经过 : 入院后给予抗感染 (氨苄西林 )、支持治疗 (能量及输血等 )及对症处理 . 于入院第四日后精神好转 , 腰、膝痛明显减轻 ; 第八日时疼痛消失 , 出现盗汗 , 故加用抗结核药物 . 复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 62 g/L, 红细胞 2.06× 10 12/L, 白细胞 11.6× 10 9/L, 中性 0.80, 淋巴 0.20, 加用甲硝唑抗炎 . 入院后第十二日再次出现腰痛及腹部疼痛 , 并逐渐加重 . 体格检查 : 腹肌软 , 全腹压痛 , 无反跳痛 , 未触及包块 , 肠鸣音稍强 . 腰 3、 4、 5椎体左侧压痛明显 . 疑为胰腺炎 , 查血淀粉酶无异常 , 腹部 CT发现右肾上极软组织块影 ; 腹膜后血管周围软组织肿块包围血管 ; 肝脏无异常 , 腰 2、 3椎体见小片状骨质溶解 , 腰 4左侧横突附近骨质破坏并见软组织块影 . 胸部 CT见右上肺大片密度增高影 , 右中、下肺内带状密度增高影 , 边缘毛糙 , 气管及支气管淋巴结明显肿大 , 右侧肺门为甚 . 诊断为 : 右侧中心型肺癌 , 并右肺阻塞性肺炎及腹腔、腹膜后、腰 2至腰 4椎体转移 . 病人出院 1个 -后死亡 . 该例起病以腰痛为首发症状 , 门诊未作其它检查便以 " 腰椎间盘突出”给予封闭治疗达数 -之久 , 疗效不佳时 , 拍腰椎片又误诊为 " 腰椎退行性变” . 如能仔细阅片 , 已能看出腰椎骨质破坏 , 而非退行性变 . 患者出现咳嗽 , 胸片示右上肺斑片状阴影故报告为 " 右上肺Ⅲ型结核” , 却未发现右侧肺门之阴影 , 亦未发现纵隔增宽 , 实为放射科医生误诊 . 说明临床医生不能只看报告 , 最好能直接阅片 . 治疗过程中 , 主诊医生对临床症状未作深入细致分析 , 如患者消瘦、严重贫血、输血治疗 2次 , 贫血未能纠正 ; 尽管 B超报告有左肾结石并积水 , 但不能解释患者左侧腰痛表现 , 出现腹痛时仅想到胰腺炎 , 将各局部的表现分开考虑、处理 , 不能系统整体地分析病情 , 故不能得出正确诊断 . [湖北红安县人民医院 (438400) 明东坤 ]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疗效观察及其安全性评价。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6年4月我院排卵障碍性不孕症患者126例,根据其治疗方法分为中西医结合观察组(n=62),西药观察组(n=64),统计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子宫内膜厚度,观察分析2组的排卵率、妊娠率、流产率及治疗总有效率,并结合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对其安全性作系统的评价。结果:治疗前中西医结合观察组的子宫内膜厚度与西药观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结合观察组的子宫内膜厚度与西药观察组比较增大(P0.05);中西医结合观察组的排卵率、妊娠率、流产率均比西药观察组高(P0.05);而中西医结合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0%与西药观察组81.2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治愈率比西药观察组高(P0.05);中西医结合观察组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9.68%与西药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0.9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可以提高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排卵率、妊娠率及治疗总有效率,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6.
目的观察综合措施治疗瘢痕子宫妊娠流产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孕周分为4组,采用药流、人流、羊膜腔内注射依沙丫啶引产术等方法,观察各种终止妊娠方法阴道出血及腹痛情况,确保瘢痕子宫妊娠流产的安全性。结果4组病例均无子宫穿孔,严重盆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显示综合处理措施的安全性。结论综合措施在瘢痕子宫妊娠流产处理方面优势明显,安全易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时机及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4-05/2016-12期间收治入院的139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年龄分3组:3~7岁58例(A组),8~12岁41例(B组),>12岁40例(C组),观察各组治疗效果。

结果:三组术后3d,1、3、6mo手术正位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不同时间点A组正位率均显著高于其余两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B组术后3d,1mo正位率显著高于C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mo各组立体视功能均较术前显著改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A组恢复立体视患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B组和C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各组斜视度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mo各组斜视度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A组斜视度数≤30所占比例高于其余两组(均P<0.05)。术后三组BCVA变化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且A组术后各时间点BCVA均优于其余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儿术后3mo与术后6mo组内BC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mo随访三组眼位回退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低于B组和C组,B组较C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间歇性外斜视应尽早根据斜视分型选择适当术式,促进术后眼位及视功能恢复,继而提高视力,避免眼位回退。  相似文献   

38.
目的建立精制冠心片中丹参脂溶性多种丹参酮成分的高效液相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PHypersil ODS柱(250×4.0nm,5μm),丹参酮ⅡA洗脱流动相为甲醇-水(75:25),二氢丹参酮I、隐丹参酮和丹参酮I为乙腈-水(50:50),流速0.8ml/min,柱温控制37℃,丹参酮IIA检测波长为280nm,二氢丹参酮I、隐丹参酮和丹参酮I为254nm。结果四种丹参酮在各自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方法精密度、重复性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大于98%,RSD小于3.02%。该方法下,样品在4h内稳定。三批精制冠心片的测定结果显示四种丹参酮成分的含量相对稳定。结论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可靠、准确和简便的特点,可用于精制冠心片中丹参脂溶性成分的测定。  相似文献   
39.
目的建立茵栀黄颗粒中栀子苷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phenomenex 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乙腈-水(15∶85);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38nm;柱温:30℃。结果栀子苷在0.04~0.83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8。栀子苷平均回收率为99.17%,RSD为1.10%。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茵栀黄颗粒中栀子苷含量控制。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浙江省中小学教师胃病的患病现状及患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问卷方法对823名中小学教师进行胃病相关情况调查,对可疑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模型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计算OR值以筛选与胃病发生有关的危险因素。[结果]中小学教师的胃病患病率为30.79%,女性、年龄增高、中学教师、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工作压力大、饮食无规律、家中有HP感染的胃病患者是引起胃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胃病已成为中小学教师的常见疾病,应积极避免或改善各种引起胃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以有效降低胃病发病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