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59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研究联合检测食管鳞癌组织中Fascin与EGFR蛋白表达对食管鳞癌患者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取189例食管鳞癌蜡块组织标本制作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Fascin与EGFR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指标及患者生存期的关系。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表明,Fascin与EGFR蛋白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高表达率分别为35.4%和56.1%,二者均高表达率为29.5%。临床指标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癌细胞局部淋巴结转移者和未转移者的食管鳞癌组织EGFR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7%和49.6%,EGFR蛋白的表达与局部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14)。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Fascin或EGFR蛋白高表达的食管鳞癌患者5年生存率较低,而Fascin和EGFR蛋白二者均高表达的食管鳞癌患者5年生存率更低;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食管鳞癌组织中,Fascin与EGFR蛋白表达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 =0.208,P=0.004)。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作为独立因子预警食管鳞癌患者预后不良,Fascin与EGFR联合检测的风险度为1.987,与Fascin的风险度1.852相比,未见明显升高。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与单独检测比较,联合检测Fascin和EGFR蛋白对判断食管鳞癌患者5年生存率的特异性明显升高。结论:食管鳞癌组织中Fascin与EGFR蛋白均高表达可能预示食管癌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42.
应用免疫组化SP法研究结肠腺瘤、结肠腺癌、正常结肠及胎儿结肠黏膜组织中JSB1和C219的表达,探讨其与结肠癌耐药、病理学特征、临床分期及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43.
吴淑卿  王少洪 《河北医学》2003,9(5):398-400
目的:探讨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冶疗宫颈病变的效果。方法:应用宫颈环形电切术,对143例宫颈病变患者进行治疗,并对其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宫颈病变的成功率96.5%(138/143).手术时间平均为8.4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9ml。结论: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操作简单、安全、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44.
发生于上颌窦鼻腔的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恶纤组)十分少见,其细胞成分复杂,形态多变,诊断有一定难度。再因上颌窦术前活检取材难准确,典型病变少见,易造成术前病理误诊。我们收集上颌窦鼻腔恶纤组病例,探讨其病理、免疫组化及临床病理的关系,力求提高对本瘤的认识...  相似文献   
45.
目的:研究胃癌胃壁组织中自由基代谢变化对胃区域淋巴结癌转移的影响。方法:52例胃癌患者新鲜离体胃标本,分别于癌中央、癌旁、癌远侧端等3处取材,检测胃壁组织中SOD活性及MDA含量,并按照胃区域淋巴结有无癌转移及胃癌病理类型而进行分组。结果:胃癌淋巴结转移组(A组)与非转移组(B组)比较,癌中央组织中两组均表现为SOD活性显著降低,MDA含量显著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而癌旁、癌远侧端组织比较,两者差异具有极显著性。胃非黏液性癌淋巴结转移组(C组)与非转移组(D组)比较,其结果与A,B组一致。胃黏液性癌淋巴结转移组(E组)与非转移组(F组)比较,在各部位SOD及MDA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胃非黏液性癌胃区域淋巴结癌转移与自由基代谢状况密切相关,胃壁中抗氧化能力降低,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将促进癌组织向胃区域淋巴结转移。而胃黏液性癌胃区域淋巴结转移与自由基代谢状况无关。  相似文献   
46.
目的:对比环保透明脱蜡剂Van?clear与传统透明脱蜡剂二甲苯在不同宫颈病变组织HE染色、P16及Ki67蛋白表达、hTERC基因表达检测效果的差异,探讨Van?clear的实用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7月于汕头市中心医院病理送检的宫颈炎标本42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Ⅰ标本53例、CINⅡ标本61例、CINⅢ标本56例、宫颈癌标本48例,每例标本同一病变区域切取2块样本,随机分为A、B组。A组使用二甲苯制作石蜡切片260张;B组使用Van?clear制作石蜡切片260张。两组切片分别进行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 eosin,HE)染色、P16和Ki67蛋白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染色、人端粒酶核糖核酸组分(human telomerase RNA component,hTERC)基因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分析两组切片HE染色优良率、P16及Ki67蛋白、hTERC基因表达阳性率的差异。结果:① A、B组切片HE染色、IHC染色均达到行业质控标准;②A、B组切片HE染色优良率分别为98.08%、99.23%,两组间优良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0,P=0.25);③IHC染色阳性率比较:A、B组切片相对应的不同宫颈病变组织中P16、Ki67蛋白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④hTERC基因阳性率比较:A、B组切片相对应的不同宫颈病变组织中hTERC基因表达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间荧光显微镜下图像无明显差异。结论:Van?clear作为一种新型环保透明脱蜡剂,在不同宫颈病变组织HE染色、P16及Ki67蛋白表达、hTERC基因表达检测效果与传统透明脱蜡剂二甲苯相当,且绿色环保,建议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7.
目的 探讨CuZn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 的代谢变化与胃癌组织发生及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52例胃癌患者手术切除的新鲜胃标本, 检测胃壁组织中CuZnSOD的活性; 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CuZnSOD在胃壁组织中的分布, 并采用病理图像分析的方法进行灰度检测。结果 胃非粘液性腺癌Ⅰ~Ⅳ级癌灶组织中CuZn SOD活性分别为: (62. 85±8 .47)、(60 .94±6 .51)、(36 .76±3. 73)、(39. 04±3 .85) NU/mgPr; 其癌细胞中CuZn SOD灰度分别为: (128. 91±14 .11)、(120 .07±5.34)、(97. 73±5 87)、(83. 83±7. 28)。胃粘液性腺癌组织中CuZnSOD活性为(17 .73±1. 74) NU/mgPr; 其癌细胞多不表达CuZnSOD。CuZnSOD在正常对照组胃泌酸腺细胞中呈阳性表达, 在胃粘液性腺细胞中呈阴性表达。结论 胃非粘液性腺癌的发生可能来源于分布在胃体和胃底的胃泌酸腺细胞, CuZnSOD具有促进其癌细胞分裂和增生的作用。胃粘液性腺癌的发生可能来源于胃粘液性腺细胞, CuZnSOD与其癌细胞的发生、分裂和增生无关。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乳腺癌MRI的表现与ER、PR、HER-2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53例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癌的患者术前均行乳腺常规MRI、DWI及动态增强扫描。分析乳腺癌的MR特点与各项病理组织学特点及ER、PR、HER-2表达的相关性。采用卡方检验,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53例乳腺癌患者中,有毛刺组的ER、PR的阳性表达率低于无毛刺组的ER、PR的阳性率,肿块周围强化较中央明显组的ER、PR的阳性表达率低于强化无差别组的阳性率,腋窝淋巴结转移组的ER、PR的阳性表达率低于腋窝淋巴结无转移组的阳性率;HER-2的阳性表达率与ER、PR相反;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乳腺癌组织中,ER、PR、HER-2的表达与乳腺癌毛刺征、肿块周围强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ER、PR、HER-2可以协同判断淋巴结转移、评估预后;乳腺癌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其与乳腺癌各生物学指标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可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P-糖蛋白(P-gp)、谷胱甘肽转移酶(GST-π)、DNA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含多西他赛方案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54例患者肿瘤组织标本P-gp、GST-π、Topo-Ⅱ、HER-2的表达,给予多西他赛联合蒽环类或铂类化疗方案进行化疗,分析蛋白表达与化疗疗效的关系。结果 P-gp、GST-π、Topo-Ⅱ、HER-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5.6%、18.5%、85.2%、81.5%,P-gp和HER-2、GST-π和HER-2的表达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化疗总有效率为44.4%,P-gp、GST-π、Topo-Ⅱ、HER-2表达水平与化疗疗效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P-gp、GST-π、Topo-Ⅱ、HER-2的表达与含多西他赛方案化疗疗效间无明确相关性,其与化疗疗效的关系及是否可以作为筛选化疗药物的指标,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感觉根(TNSR)的解剖学结构,及其表层神经纤维束切断术治疗三叉神经痛(TN)的可行性。方法:对10例尸体的三叉神经根标本取材、并对TNSR石蜡包埋及连续切片,进行较系统的观察。为2例TN患者行TNSR表层神经纤维束切断术的治疗与随访。结果:解剖及组织学上显示了TNSR的中央部分有一根巨大的神经纤维束,而在表层环绕着细小的神经纤维束。术中的观察与组织学一致,2例TN患者术后,面部疼痛等症状消失,分别随访1年6个月及1年4个月,症状未复发,且保留了温、触觉功能、角膜反射及形态正常。结论:TNSR中央区域有一巨束神经纤维,表层分布着小神经纤维束。表层神经纤维束切断术能够治疗TN,且保留了温、触觉及角膜反射,本手术方法是一种治疗TN有效的、且很有应用前景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