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8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电生理学与形态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Wistar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电生理学和形态学特性,并分析其在视觉信号传导中的作用。 方法 获得30只出生后7~30 d Wistar大鼠112个RGCs的膜片钳全细胞记录,记录其静息膜电流(RMP),电压钳下给予2 mV的超极化电流,记录输入阻抗(IR),然后注入不同强度的去极化电流,诱发其产生动作电位(AP);同时向细胞内注入生物素进行组织学染色,测量细胞直径。 结果 去极化电流诱发RGCs产生3种AP类型:单峰型(25个RGCs)、瞬变型(40个RGCs)、持续型(47个RGCs)。3种类型RGCs的电生理学特性差异有显著性的意义(P<0.05)。 57.14%瞬变型RGCs细胞体直径为14~16μm,62.50%持续型RGCs细胞体直径为10~12μm。持续型与瞬变 型AP最大频率差异有显著性的意义(P<0.05)。 结论 RGCs的单峰型电生理学特性是发育过程中的一种前期不成熟状态;RGCs形成的持续型和瞬变型电生理学特性对视网膜传导精细分辨力的稳态通路和传导快速运动的瞬态通路的信息编码具有重要作用;RGCs的电生理学和形态学特性有一定相关性。(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160-164)  相似文献   
12.
作者用伺服零测压系统测定麻醉家兔软脑膜微血管压,观察去交感神经支配和地塞米松对急性缺氧家兔脑血管纵向压降分布的影响.在模拟4000m高原,单纯急性缺氧组的软脑膜微动脉(直径为50~70μm)平均压(Pp)显著降低,测压点上、下游血管压降比显著增高,颈内动脉血流量明显增加。切除颈上交感神经节组4000m高原Pp值显著高于单纯急性缺氧组,上、下游压降比显著低于单纯急性缺氧组,Pp值和上、下游压降比与本组缺氧前比均无差异。地塞米松组的变化趋势与去交感神经支配组相同。三组动物缺氧前的Pp值之间和上、下游压降比之间无差异。结果表明:(1)在PaO_2、PaCO_2和Bp正常时,交感神经和地塞米松对家兔脑血管纵向压降分布没有影响;(2)急性缺氧时家兔脑血管纵向压降重分布,测压部位上游压降增大,下游压降减少,这个改变有交感神经参与;(3)地塞米松可抑制缺氧时脑血管纵向压降重分布,它对急性高山病的防治作用可能部分与之有关。  相似文献   
13.
皇家外科学院大矗土(RCS)为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经典动物模型,随着感光细胞的变性死亡,包括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在内的内层神经元电生理功能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改变,至今知之甚少。RGC以动作电位(AP)的方式将来自于感光细胞的信息向上传递,视网膜变性过程中RGC电生理特性的变化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视杯干细胞在大鼠尾芽胚(第12.5天胚龄)的分布与特征。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视杯干细胞在大鼠尾芽胚(第12.5天胚龄)视杯组织中的分布;分离视杯细胞,体外无血清培养,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分析其增生能力以及血清诱导分化前后CHX10和多种成熟视网膜细胞特异性标记蛋白的表达,以了解这一发育时期视杯组织的分化特点。结果大鼠尾芽胚(第12.5天胚龄)的视杯干细胞主要分布在视杯的内外层和边缘层,不表达成熟视网膜细胞特异性标记蛋白。从尾芽胚视杯中分离出的细胞具有单细胞克隆能力,CHX10表达阳性,血清诱导后表达多种成熟视网膜细胞特异性标记蛋白:Thy1.1、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蛋白激酶C(PKC)α和rhodopsin。结论大鼠尾芽胚(第12.5天胚龄)视杯主要由未分化的细胞组成,视杯干细胞的分布集中在视杯内层和边缘层。体外培养的视杯干细胞增生能力强,经诱导分化后表达多种成熟视网膜细胞特异性标记蛋白。(中华眼底病杂志,2005,21:159-162)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发育过程中伏膈核神经元的形态学和电生理学特性 ,运用脑片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结合细胞内标记技术对出生后 3 d(P3 ) 3 0 d(P3 0 )的伏隔核神经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出生后随着动物的不断成熟伏隔核神经元的树突野半径和树突总长度逐渐增长 ,树突分支逐渐增多 ;静息膜电位 (RMP)和输入阻抗 (IR)降低 ;动作电位的幅度升高 ,时程降低 ,突触后电流则无显著性变化。但在 P7以前 ,5 7.9%的神经元对刺激无反应 ,这类神经元主要见于幼稚动物 ,其静息膜电位与输入阻抗较高。提示 ,发育过程中伏隔核神经元的形态和功能成熟密切相关 ,幼稚与成熟神经元在细胞形态学和电生理学以及突触功能上的显著差异表明幼稚和成熟神经元对信号的输入、输出整合不同。  相似文献   
16.
2型糖尿病患者泪液分泌及泪膜功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泪液分泌及泪膜功能。方法 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25例(50眼);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25例(50眼);正常对照25例(50眼)。观察指标包括泪膜破裂时间、孟加拉玫瑰红染色及SchirmerI试验。NPDR组、PDR组及对照组各10例(10眼)测定泪液总蛋白和泪液主要蛋白质含量。结果 糖尿病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Schirmer I测定值降低,泪膜破裂时间缩短,孟加拉玫瑰红染色阳性率增加,PDR患者尤其显著。泪液总蛋白含量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糖尿病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溶菌酶、乳铁蛋白及泪液特异性前白蛋白浓度降低,PDR患者尤其显著。结论 糖尿病患者易发生泪液分泌及泪膜功能异常,PDR患者泪膜功能低下更加明显。泪液SDS-PAGE有助于发现糖尿病患者泪液蛋白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视神经不完全损伤后Long Evans大鼠视网膜神经元凋亡的情况,方法用大鼠视神经钳夹伤模型,于伤后1、3、5、7、14d通过未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生物素化dUTP缺口未端标记法(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 nick end-labllingTUNEL)检测视网膜神经元的凋亡,结果视神经钳夹伤后7d视网膜出现TUNEL阳性细胞,14d视网膜TUNEL阳性细胞明显增多。结论视神经不完全损伤后存在视网膜神经元的凋亡征象,是,导致视神经不完全损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及内、外核层视神经元死亡的重要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8.
新鲜羊膜移植治疗早期重度眼烧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新鲜羊膜移植术对早期重度眼烧伤重建眼表的临床效果.方法急性重度眼烧伤24例28眼,14例14眼(Ⅲ度4眼,Ⅳ度10眼)早期(伤后3周内)行新鲜AMT;另14例14眼(Ⅲ度10眼,Ⅳ度4眼)予以药物治疗.结果术后Ⅲ度4眼眼表重建成功;手术组Ⅳ度10眼、对照组14眼均丧失正常眼表结构、发生睑球粘连,3眼角膜穿孔;所有眼视力下降;手术组眼表上皮化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t检验).结论早期新鲜AMT可作为重度眼烧伤后重建眼表的第1步.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视网膜干细胞冻存复苏后的成活率及再培养后的增生分化特性。方法对胎龄17 d Long Evans的大鼠眼视网膜干细胞进行分离与体外培养。利用无血清培养基短期体外培养大鼠胚胎来源的视网膜干细胞,将传代三代后的视网膜干细胞以冻存液[体积分数为80%的改良基础培养基(DMEM)/F12,10%牛血清白蛋白(BSA),10%二甲基亚砜(DMSO),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20 ng/ml]于液氮中冻存,于1、2、4、8、12、16周分别复苏,计数活细胞比例进行再培养,并进一步诱导分化,采用免疫细胞荧光化学方法检测视网膜干细胞的增生及分化特性。结果不同的冻存时间对冻存后细胞存活率的影响无显著差异(P>0.05),再培养生长良好,具有视网膜干细胞特异性标志,并可进一步诱导分化为视网膜各种类型的细胞。结论大鼠视网膜干细胞的冻存复苏并不影响其原有的增生及分化特性。(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7, 23: 94-97)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不同培养天数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形态学特性与电生理功能,探讨其形态与功能的最佳培养时期。方法采用出生后0dLong Evans大鼠,取视网膜培养神经节细胞,分别于培养后第1d、4d、7d3个时间点观察细胞形态,并行膜片钳全细胞记录研究其静息膜电位(resting membrane potential,RMP)和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的阈值、幅度及波宽。结果共记录到53个RGCs,根据AP类型RGCs分为单峰型(39个)、瞬变型(11个)和持续型(3个),其中以单峰型为主(占73.6%)。培养1d RGCs不易诱发AP,多数细胞需增加刺激强度后方可诱发出AP;培养4d时绝大多数RGCs给予20PA的刺激即可诱发出AP;培养7d时虽较容易诱发AP,但由于此时细胞存活状态较差,部分细胞(共记录28个细胞,其中8个不能诱发AP)给予不同强度的刺激,均不能诱发出AP。不同培养时期的RGCs静息膜电位和AP的特性无显著差异。结论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RGCs形态逐渐趋于成熟,但电生理功能仍处于幼稚状态;培养4d的RGCs形态和电生理状态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