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15篇
  2024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探讨供受者对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及其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体所介导信号传导通路在肾移植受者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AR)中可能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53对肾移植供受者对HLA和KIR基因型,受者按照术后肾功能状态分为急性排斥组(n=19)和肾功能稳定组(n=34),探讨供者HLA、受者KIR基因型以及受者KIR/供者HLA配体组合型与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相关性。结果供者HLA、受者KIR基因表现型频率在急排组和稳定组的分布:供者HLA基因型HLA-C1/2、HLA-A3、11、HLA-Bw4在两组间分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受者KIR2DL2/2DS2在急排组表达低于稳定组(26.3%vs55.9%,P=0.038),受者KIR基因组合型AA类型在急排组表达低于稳定组(31.6%vs67.6%,P=0.011)。供者HLA-C1/2、受者KIR基因组合型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供者HLA-C1/C1类型低于非HLA-C1/C1类型(31.6%vs46.7%,P>0.05)。受者KIR基因组合型AA类型低于非AA类型(20.7%vs54.2%,P=0.011)。受者KIR/供...  相似文献   
42.
目的 研究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Notch1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40例肾移植受者按术后是否出现急性排斥反应分为排斥组(n=20)及无排斥组(n=20).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两组术前、术后排斥反应发生时及抗排斥治疗后的外周血淋巴细胞Notch1的表达,观测各组的Notch1阳性淋巴细胞率,对各组各时间点间的测得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排斥组在术后排斥发生时的Notch1阳性淋巴细胞率明显高于术前(t=4.245,P=0.000),也明显高于无排斥组(t=3.839,P=0.000),抗排斥治疗后明显下降(t=3.102,P=0.004);而无排斥组术后的Notch1阳性淋巴细胞率与术前无显著性差异(P=0.409);不同的免疫抑制方案间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监测外周血淋巴细胞Notch1的表达有助于诊断急性排斥反应,并可提示抗排斥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43.
他克莫司 (商品名普乐可复、FK5 0 6 )是一种新型免疫抑制剂 ,应用于肾移植术后抗排斥治疗效果良好。 1998年 10月至 2 0 0 1年 10月 ,我院对 5 1例肾移植术后出现环孢素A(CsA)毒副作用的患者用他克莫司替代CsA进行治疗 ,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现总结报告如下。一、对象与方法1 临床资料 :本组 5 1例 ,男 34例 ,女 17例 ,年龄 2 9~ 5 8岁 ,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 1~ 5个月 16例 ,6个月~ 1年 2 6例 ,2~ 3年 5例 ,4~ 6年 4例。术后全部应用三联疗法 :CsA +硫唑嘌呤或霉酚酸酯 (MMF) +泼尼松 (Pred)。改用他克莫司的原…  相似文献   
44.
目的:总结肾移植术后长期应用环孢素( CsA)的临床经验。方法分析接受首次肾移植、术后长期服用CsA 并维持随访的受者2332例。根据患者的年龄分为儿童组(<18岁)27例,成人组(18~60岁)2086例,高龄组(>60岁)219例,计算所有患者及分组的排斥反应发生率和1、3、5、10年人、肾存活率,并以成人组为对照,分别与儿童组、高龄组进行上述指标的比较。统计长期服用CsA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儿童组、成人组以及高龄组急性排斥反应( AR)发生率分别为17.0%、40.7%、17.1%、13.2%,慢性排斥反应( CR)发生率相应为13.2%、29.6%、13.4%、9.1%;1、3、5、10年人、肾存活率分别为:所有患者97.0%/96.7%、93.2%/86.2%、88.4%/82.7%、83.4%/65.4%,儿童组96.3%/96.3%、92.6%/85.2%、88.9%/81.5%、81.5%/63.0%,成人组97.5%/96.9%、93.4%/86.1%、88.9%/82.8%、84.0%/65.3%以及高龄组94.5%/94.1%、91.8%/87.2%、83.6%/82.2%、78.1%/66.2%。儿童组AR、CR发生率高于成人组(P=0.003, P=0.022),但人/肾存活率与成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 P=0.08)。高龄受者CR发生率低于成人组(P=0.035),生存率低于成人组(P=0.009),AR和移植肾存活率与成人组类似(P=0.074, P=0.28)。 CsA的不良反应有:肝功能损害(16.5%)、肾中毒(17.7%)、高脂血症(17.4%)、高血压(32.8%)、糖代谢异常(13.2%)、牙龈增生(35.7%)以及多毛(24.1%)等。通过减少 CsA剂量、免疫抑制剂联合用药、对症治疗等措施,多数患者症状消失或缓解。结论 Cs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免疫抑制剂,除可用于成人肾移植之外还可用于儿童及高龄受者。移植术前良好的HLA配型,CsA精准浓度调控以及联合用药有利于降低CsA剂量,从而减少CsA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发生早期移植肾失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肾移植术后2个月内发生移植肾失功患者(失功组)和同期70例未发生移植肾失功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应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导致早期移植肾失功的危险因素和独立危险因素,得出回归方程,并计算该模型判断有危险因素病例的早期移植肾失功的准确率。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两组间供肾的热缺血时间、冷缺血时间、供肾血管异常、受者术前群体反应性抗体(panel reactive antibody,PRA)水平、供受者之间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位点错配数是影响肾移植术后早期移植肾失功的危险因素(P〈0.05-0.01)。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结果提示供受者之间HLA位点错配数、受者术前PRA水平、供肾冷缺血时间是早期移植肾失功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优势比分别为7.823、5.389和1.259(P〈0.05-0.01)。由此得出回归方程为:Y=-8.544+2.057X1+1.684X2+0.230X3,该模型对具有危险因素的病例发生早期移植肾失功的预测准确率为80%。结论供受者之间HLA位点错配数、受者术前PRA水平、供肾冷缺血时间是肾移植术后早期移植肾失功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46.
47.
他克莫司(Tac)的应用使肾移植受者临床疗效发牛了根本改善,但其较窄的治疗指数和不同个体间的高度差异一直困扰着临床医师.我们从药物基因组学角度分析了肾移植受者细胞色素酶P450-3A5(CYP3A5)和多药耐药基因((MI)R1)的基因多态性,并紧密结合肾移植术后稳定期受者的临床特点,采用多元线性同归分析方法对119例受者进行了研究,以探讨肾移植术后稳定期受者Tac应用剂量及血药浓度个体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48.
高龄肝肾联合移植的基础及临床研究(附1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肝肾联合移植的手术技术、围手术期处理、感染及排斥等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方法 对l例66岁酒精性肝硬化终末期并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患者施行一期肝肾联合移植。供体器官采用UW液联合原位灌洗、整块切取。肝移植采用原位非转流移植技术,肾移植采用常规方法置于右髂窝。术后免疫抑制剂采用普乐可复、霉酚酸醋、抗胸腺淋巴细胞球蛋白和皮质类固醇激素联合应用,行免疫指标及移植肝、肾多普勒超声监测。结果 移植后肝、肾立即发挥作用,术后24h胆汁380ml,尿量8500ml,第3天肝、肾功化验指标正常,术后第l0天移植肝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经调整普乐可复浓度并行甲基强地松龙冲击治疗后控制。术后第29天康复出院。随访1年肝肾功能正常,日常生活自理。结论 肝肾联合移植是治疗肝、肾同时衰竭的有效方法,良好的组织配型、娴熟的技术、免疫抑制剂的合理应用、术后并发症的正确处理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9.
目的建立并发症少、成活率高的兔原位肾脏移植模型。方法健康成年新西兰白兔24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2只,Ⅰ组为对照组,术中行右肾动、静脉暂时夹闭做为对照;Ⅱ组为异体原位肾移植组,采取配对方式将甲兔左肾切取并经过4 ℃H-CA 液灌洗后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将甲、乙两兔动、静脉及输尿管端端吻合。结果吻合口无血栓形成及狭窄,12只接受异体原位肾移植的兔子存活率为91.7%(11/12)。结论此模型具有并发症少、存活率高的特点,并且稳定、可靠、实用。  相似文献   
50.
目的 总结高度致敏受者肾移植的临床处理经验.方法 26例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峰值≥50%的高致敏患者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男8例,女18例.平均年龄(47.6±7.4)岁.首次接受移植者15例,二次移植者10例,三次移植者1例.亲属供肾1例,尸体供肾25例.术前要求交叉配型阴性.术后采用抗CDzs单克隆抗体诱导,他克莫司加吗替麦考酚酯加激素三联维持治疗.结果 18例移植后1周内血肌酐(SCr)降至正常.2例分别于术后第2、3天出现加速性排斥反应,经过血浆置换3次及抗CD3单克隆抗体5 mg/d治疗5 d后,1例3周后移植肾功能逐渐恢复正常,另1例排斥反应未能逆转,最终摘除移植肾.发生急性排斥反应6例,2例经激素冲击治疗后逆转,4例为耐激素排斥反应,经抗CD3单克隆抗体5 mg/d治疗5 d和血浆置换治疗3次后,排斥反应逆转.1年移植肾存活率96%(25/26).结论 高度致敏受者肾移植不仅需要HLA配型良好,并且要求供者HLA抗原避开受者所有预存的抗HLA抗体;术后采用抗CD25单克隆抗体诱导,他克莫司加吗替麦考酚酯加激素三联维持治疗,能有效预防和治疗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