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15篇
  2024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原肾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提高该疾病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经治的2例肾移植术后原肾恶性肿瘤患者的发病情况、肿瘤特点、治疗方案、随访结果和预后,复习国内外文献,针对该2病例特点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2例患者均在规律随访时经B超发现原肾恶性肿瘤,分别为肾移植后39个月和112个月.病例1行根治性肾切除术,术后病理为透明细胞癌,术后免疫抑制剂改为包含雷帕霉素的治疗方案,至今随访8年,肿瘤无复发,移植肾功能正常.病例2发现原肾恶性肿瘤后拒绝手术治疗,6个月后肿瘤转移,失去切除肿瘤机会,采用舒尼替尼治疗4个月,因难以耐受不良反应而停药,目前门诊随访,发现肿瘤后存活18个月,移植肾功能正常.结论 肾移植术后原肾恶性肿瘤例数不多,但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肾移植术后随访中应加强针对性筛查,及早发现原肾恶性肿瘤.原肾恶性肿瘤发生后如果能及时行根治性切除术,预后较好,如有转移可以采用靶向药物进行治疗.原肾恶性肿瘤术后采用包含雷帕霉素及其类似物的免疫抑制治疗方案是比较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22.
急性排斥反应时移植肾组织Notch1和ki-67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 目的 检测急性排斥反应时移植肾组织内Notch1和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2例急性排斥反应时穿刺获取的肾组织标本为研究组,以10例正常肾组织为对照组,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所取组织中Notch1和ki-67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正常肾组织中Notch1表达极弱,ki-67无表达,急性排斥反应时移植肾组织的Notch1和ki-67呈阳性表达,Notch1阳性信号位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胞浆和胞膜,ki-67阳性信号位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的胞核;Notch1和ki-67表达与移植肾组织病理分级呈正相关。结论 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时,Notch1和ki-67表达均增高,可能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总结高危肾移植的临床经验,寻找提高长期存活率的方法.方法 将1991年4月至2008年12月我院治疗的921例高危.肾移植病例分为儿童组(34例)、再次移植(再植)组(169例)、高敏组(35例)、高龄组(297例)、糖尿病组(112例)和肝炎病毒感染或携带(肝炎)组(274例),并以807例普通肾移植受者作为对照组,对受者和移植.肾(人/肾)存活率、急性和慢性排斥反应(AR/CR)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再植组、高敏组以及肝炎组人/肾存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高龄组仅患者生存率低于对照组(P<0.05).同对照组相比,儿童组和高敏组等免疫性高危受者AR/CR发生率高(P<0.05);高龄组、精尿病组以及肝炎组等非免疫性高危受者并发症的种类多,且发病率高.结论 减少AR发生,有利于提高免疫性高危患者的长期存活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提高非免疫性高危患者的长期存活率.  相似文献   
24.
目的检测肾移植、肝移植以及肝肾联合移植受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95、CD95L mR-NA的表达水平,评估其预测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AR)的价值。方法采用SYBR荧光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132例肾移植受者、59例肝移植受者以及18例肝肾联合移植受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CD95、CD95L mRNA的表达水平。根据术后1个月内有否出现AR将209例受者分为排斥组和无排斥组。对两组受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CD95、CD95L mRNA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在肾移植组、肝移植组以及肝肾联合移植组中,发生AR的移植受者的外周血CD95、CD95L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均为P0.01),且时间早于患者出现临床症状以及实验室指标异常,提前(2.5±0.9)d。结论CD95、CD95L mRNA表达升高与肾移植、肝移植以及肝肾联合移植术后发生AR密切相关,并且早于患者出现实验室指标异常。SYBR荧光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CD95、CD95L mRNA,方法准确、易行,可作为移植器官发生AR的预测和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25.
目的 对临床肝肾联合移植(CLKT)进行总结. 方法 为22例肝功能衰竭合并尿毒症患者实施CLKT,每例受者所移植的肝脏和肾脏来自同一供者,采取原位灌注、多器官联合快速切取.10例行经典式原位肝移植术,12例行背驮式肝移植术,均未行静脉转流,肾移植采用常规术式,均为一期移植.术后采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或(和)抗CD25单克隆抗体诱导治疗,采用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和泼尼松预防排斥反应. 结果 22例手术全部成功,移植肝和移植肾功能恢复良好.术后发生移植肝急性排斥反应1例,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2例,他克莫司中毒1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腹腔继发性出血1例.胸腔积液6例,肺部感染2例,腹腔感染1例.本组随访6个月至7年11个月,死亡3例,其中2例患者分别在术后第7个月和第10个月死于肺部巨细胞病毒感染,1例患者在术后第9个月死于急性心肌梗死.受者术后1、3、5年存活率分别为86.4%、81.3%和72.7%. 结论 CLKT是治疗终末期肝病合并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总结巨大多囊肾合并多囊肝并发肝肾功能衰竭行肝肾联合移植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8例巨大多囊肾合并多囊肝并发肝肾功能衰竭的患者进行肝肾联合移植,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41~67岁,平均52.8岁.先肝后肾采用经典非转流原位肝移植6例,先肾后肝并采用背驮式肝移植2例.术后对急性排斥反应、并发症、肝肾功能、人/肝/肾存活率等临床疗效进行长期随访.结果 随访28~65个月,8例患者均存活,肝肾功能正常.存活5年以上2例,4年以上2例,2年以上4例.围手术期并发胸腔积液2例,肺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1例,均对症治疗后痊愈.截至随访终点,未发现移植物急性排斥反应.结论 巨大多囊肾合并多囊肝并发肝肾功能衰竭的患者,肝肾联合移植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肾移植受者术后早期他克莫司(FK506)剂量及浓度个体差异的原因.方法 肾移植术后早期采用FK506、霉酚酸酯及激素三联免疫抑制剂的受者118例,记录性别、年龄、身高,术后第3、7、14、30天分别记录体质量、FK506剂量,激素剂量、腹泻、血脂、肝功、肾功、白蛋白、血细胞比容等指标,测定每例患者细胞色素酶P450-3A5(CYP3A5)和多药耐药基因1(MDRl)3435、2677、1236位点基因多态性及不同时期FK506全血谷浓度,以FK506浓度/(剂量X体表面积)为因变量分别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拟合度偏低,修正R2值在术后第3、7、14、30天分别为0.284、0.267、0.417、0.324.药物基因组学因素有MDR1 2677、MDRl 1236、MDR1 3435且变化剧烈,不同个体达到相同FK506浓度所需剂量突变型纯合子<杂合子<野生型纯合子.非药物基因组学因素在术后第3天为年龄、白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第7天为白蛋白、年龄和血清肌酐,第14天为激素剂量和天冬氨酸转氨酶,上述影响因素均与FK506浓度/(剂量×体表面积)呈正相关.结论 肾移植术后早期受者FK506剂量及浓度个体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术后用药和受者剧烈的内环境变化,并与受者MDR1基因多态性、年龄、白蛋白、移植肾功能恢复情况、血脂和肝功能有关,术前应充分透析,尽可能改善患者一般情况,术后应当尽量避免使用对FK506吸收和代谢干扰大的药物.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探讨最佳尸体供肾切取法。 方法 回顾分析 14 39例供肾切取的临床资料。比较分侧取肾、整块取肾和原位灌注整块切取三种方法的取肾手术时间 (OT)、热缺血时间 (HIT)、冷缺血时间 (CIT)、总缺血时间 (TIT)、灌洗液用量 (PS)、供肾灌注不良率 (PPK)、肾血管、肾、输尿管损伤率 (DR)以及移植后泌尿时间 (UT)、肾功能恢复正常时间 (RRT)和急性肾小管坏死发生率 (ATN)。 结果 分侧取肾法取肾 2 16例 ,获供肾 4 32只 ;整块取肾法取肾 1134例 ,获供肾 2 2 6 4只 (4例为孤立肾 ) ;原位灌注整块切取肾 89例 ,获供肾 178只。三组取肾法的HIT分别为 (8.2 2± 3.0 1)min、(5 .35± 1.88)min、(1.89± 0 .92 )min(P <0 .0 5 ) ;DR分别为 7.12 %、4 .2 6 %、2 .4 7% (P <0 .0 5 ) ;PPK分别为 15 .2 3%、10 .31%、0 (P <0 .0 5 ) ;CIT分别为 (10 .36± 7.2 9)h、(12 .5 1± 8.4 3)h、(8.6 4± 9.82 )h ,TIT分别为 (10 .4 3± 7.17)h、(12 .70± 8.6 6 )h、(9.0 3± 8.2 2 )h ,OT分别为 (6 .37± 2 .5 3)min、(7.6 5± 3.2 4 )min、(8.14± 3.94 )min ,PS分别为 (6 4 0± 75 )ml、(6 90± 93)ml、(730± 12 5 )ml(P >0 .0 5 ) ;UT分别为 (2 8.2 4± 10 .6 5 )min、(2 2 .72± 8.35 )min、(9.2 6± 10 .95 )min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总结腹部多器官联合移植的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方法 我院自2001年10月至2005年1月共施行19例腹部多器官联合移植术,其中胰肾联合移植6例、肝肾联合移植12例、肝胰联合移植1例;分析手术方法、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和术后并发症处理的方法。结果 19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术后发生FK506中毒1例(5.3%),发生急性排斥反应3例(15.8%),消化道出血发生2例(10.5%),腹腔出血1例(5.3%),肺部感染1例(5.3%),经相应治疗后好转。结论 腹部多器官联合移植成功的关键是作好供体选择、保证供器官质量、选择适当手术方式、术后合理应用免疫抑制剂以及有效防治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30.
猪胰肾联合移植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胰肾联合移植的手术方法。方法 经猪腹主动脉原位灌注 ,大块联合切取供体胰、节段十二指肠、双肾、脾脏。以供肾动、静脉分别与受体左髂总动、静脉吻合 ;供肾输尿管内置“J”形管后与膀胱左顶侧壁吻合。供胰门静脉与受体右髂总静脉吻合 ,包含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的腹主动脉袖片与右髂总动脉吻合 ;十二指肠节段与膀胱吻合。结果 手术成功 ,术后移植肾、胰均迅速恢复功能 ,术后 3d因排斥反应及体内代谢紊乱受体死亡。结论 良好的外科技术是胰肾联合移植成功的基础 ,是减少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