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60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31.
广州市2000~2005年蘑菇中毒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揭示2000—2005年广州市蘑菇中毒发生的规律,为预防中毒事件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对广州市2000—2005年蘑菇中毒资料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广州发生蘑菇中毒和致人死亡最多的月份为3月。引起中毒的毒蘑菇主要为致命白毒伞和铅绿褶菇,致人死亡事故均由致命白毒伞引起,外来务工人员是发生中毒事故的主要人群。结论 预防干预工作应提高时效性,加强宣教工作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32.
目的 分析周内首起甲型H1N1流感输入性传染源引发本地二代病例疫情,探讨发病规律和流行特征.方法 设计统一调查表,采用面对面病例个案调查和现场调查,以指示病例为起点进行追踪,描述传播过程及各因素与发病之间的关系,分析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发现指示病例后,密切接触者中有2人出现发热和上呼吸道症状且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被确诊为国内首起本地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例.2名密切接触者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与指爪病例多次近距离接触,且现场通风不良;发病潜伏期37~57 h,临床表现均较指示病例轻.经采取严格防疫措施,未见新发病例.结论 此次事件为由输人性传染源引起的本地感染疫情,无防护近距离空气及飞沫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空气流通不良的密闭空间是高危场所.  相似文献   
33.
2006年10月11日至12日,广州某小学先后共有237名学生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急性胃炎症状,部分学生伴发热、腹泻症状。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物中毒调查组随即开展了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判定为一起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暴发事件。  相似文献   
34.
目的调查分析广州市2009年5月~7月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发病特点,评估防控措施,为预防和控制甲型H1N1流感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病例个案调查结合口岸检疫情况调查的方法。结果广州市2009年5月18日确诊首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为输入性病例。5月~7月共报告甲型H1N1确诊病例173例,其中输入性病例76例(43.9%)。输入性病例中男性45例,女性31例。年龄为6个月~71岁,平均23.4岁,中位数为21岁,29岁以下占72.4%。病例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21例(27.6%)、澳大利亚16例(21.1%)。入境交通工具为飞机54例(71.1%)、火车15例(19.7%)。有72.4%(55/76)是出入境检验检疫发现;23.7%(18/76)自行就诊时发现。输入性病例中有46例为散发病例,输入性暴发疫情14起,涉及30例。79.2%(42/53)的病例病前7 d内到过疫区或来自疫区。临床表现以发热(≥37.3℃)(94.3%)、咳嗽(58.5%)、咽痛(49.1%)为主,11.3%的病例出现腹痛、腹泻、腹胀、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同期广州市各口岸共查验入境人数816 431人,其中84.4%的人来自甲型H1N1流感发生国家和地区,共检出964人(0.1%)发热(≥37.3℃)并全部送医院诊治,286人留验,101 834人送往指定的医学观察点留观。结论广州市2009年首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为输入性病例;输入性病例流行形式以散发为主,临床症状较轻,以呼吸道症状为主,少数有消化道症状;输入性病例中超过半数由出入境检疫发现。  相似文献   
35.
目的 分析周内首起甲型H1N1流感输入性传染源引发本地二代病例疫情,探讨发病规律和流行特征.方法 设计统一调查表,采用面对面病例个案调查和现场调查,以指示病例为起点进行追踪,描述传播过程及各因素与发病之间的关系,分析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发现指示病例后,密切接触者中有2人出现发热和上呼吸道症状且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被确诊为国内首起本地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例.2名密切接触者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与指爪病例多次近距离接触,且现场通风不良;发病潜伏期37~57 h,临床表现均较指示病例轻.经采取严格防疫措施,未见新发病例.结论 此次事件为由输人性传染源引起的本地感染疫情,无防护近距离空气及飞沫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空气流通不良的密闭空间是高危场所.  相似文献   
36.
国内首起本地感染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分析周内首起甲型H1N1流感输入性传染源引发本地二代病例疫情,探讨发病规律和流行特征.方法 设计统一调查表,采用面对面病例个案调查和现场调查,以指示病例为起点进行追踪,描述传播过程及各因素与发病之间的关系,分析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发现指示病例后,密切接触者中有2人出现发热和上呼吸道症状且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被确诊为国内首起本地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例.2名密切接触者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与指爪病例多次近距离接触,且现场通风不良;发病潜伏期37~57 h,临床表现均较指示病例轻.经采取严格防疫措施,未见新发病例.结论 此次事件为由输人性传染源引起的本地感染疫情,无防护近距离空气及飞沫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空气流通不良的密闭空间是高危场所.  相似文献   
37.
38.
目的 探讨一起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流感)传播模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运用病例访谈、应急监测和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搜索发现和追踪续发病例以及分析感染因素.结果 本起暴发流行事件由1例乘坐列车的学生引发,在后续追踪调查中发现,共有19例与该学生有关的患者,平均二代续发率为4.8%.研究显示网吧密切接触是危险因素(RR=10.42,95%CI:1.18~91.76);医护过程中、无防护地清理患者污染的房间和与患者同宿舍的罹患率较高,分别为50%、25%和14.3%;不支持社区其他传播方式.结论 密切接触如共同居住、防护不当的医护过程,或共处较密闭空间如交通工具、网吧等比较适合甲型H1N1流感病毒传播;可能存在污染的环境或物品间接传播病毒的现象;需加强学校校医等基层医疗人员的院内感染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39.
目的分析2005-2010年广州市食物中毒发生的规律和流行特点,为制定食物中毒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5-2010年广州市食物中毒档案资料,并对食物中毒发生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2005-2010年广州市共报告发生食物中毒381起,中毒4802例,死亡10例。微生物污染是主要致病因素,中毒232起(占60.9%),其中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中毒104起(占27.3%);误食毒蘑菇是主要致死原因,占全部死亡人数的60.0%(6/10)。饮食服务单位和集体食堂是食物中毒主要责任单位,分别报告发生135起(占35.4%)和125起(占32.8%)。结论广州市食物中毒人数和发病率总体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但需要进一步完善食物中毒应急机制,尤其是针对食物中毒高发地点、主要致病致死因素等特点,强化食品安全的监管工作。  相似文献   
40.
2005年9月22日广州多个媒体报道了“广州顶级豪宴吃坏数百名流”事件,由于进餐时间与事件的曝光相隔20d,同时进餐来自市内外及境外商界或政界名人,难以进行面访调查,为及早查明原因,我们采取了非常规的调查形式进行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