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0篇
医药卫生   13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1.
DOC-1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其重组蛋白的表达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克隆DOC-1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载体并纯化出其重组蛋白。方法:从人胎脑组织中提取总RNA,经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扩增DOC-1的CDS序列,再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将该基因片段依次克隆到pMO18-T和pGEX-4T-1载体中,构建融合表达载体pGEX-4T-1-DOC-1,经酶切、测序鉴定后,用该重组质粒转化E.coliBL21,用IPTG诱导表达,Glutathlone Sepharose 4B柱亲和层析纯化重组蛋白。结果:电泳证实RT-PCR扩增产物与预期目的基因DOC-1长度一致,测序结果与GenBank公布的DOC-1基因序列完全一致,IPTG诱导后经SDS—PAGE电泳分析表明,在相对分子质量38000左右出现新的蛋白表达条带,经亲和层析柱纯化后得到高纯度的GST-p12重组蛋白。结论:成功构建了pGEX-4T-1-DOC-1原核表达载体,表达并纯化出GST-p12重组蛋白,为进一步研究p12^DOC-1蛋白打下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92.
酪氨酸激酶C与涎腺腺样囊性癌嗜颅神经侵袭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观察酪氨酸激酶C(TrkC)在涎腺腺样囊性癌(ACC)的表达情况,探讨TrkC与ACC嗜颅神经侵袭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32例ACC、7例正常腮腺及3例腺泡细胞癌标本中的TrkC进行检测.结果 TrkC在ACC肿瘤细胞中的阳性率为90.6%(29/32),且存在嗜神经现象组的TrkC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未见嗜神经现象组(P<0.05).TrkC的表达在正常腮腺导管细胞为阳性,而在腺泡细胞癌均为阴性.结论 TrkC在ACC中的过表达可能是ACC嗜神经侵袭的机制之一,TrkC可能作为ACC嗜神经侵袭的生物学标志.  相似文献   
93.
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兔颅骨极限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以胶原缓释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ecom b inan t hum an bone m orphogenetic prote in 2,rhBM P-2)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 arrow m esenchym a l stem ce lls,M SC s)及珊瑚构建的组织工程骨修复兔颅骨极限缺损的能力。方法新西兰大白兔40只,制备颅骨极限缺损,按植入的修复物不同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Ⅰ组:自体髂骨,为阳性对照组;Ⅱ组:珊瑚,为阴性对照组;Ⅲ组:rhBM P-2+珊瑚;Ⅳ组:胶原+rhBM P-2+珊瑚;Ⅴ组:M SC s+胶原+rhBM P-2+珊瑚。将其分别植入兔颅骨极限缺损处,术后8、16周行大体观察、X线片、HE染色及M asson三色染色法观察比较骨缺损修复的情况。结果术后Ⅴ组材料与Ⅰ组修复颅骨极限缺损的效果相近,缺损区大体标本可见骨样组织充填,硬度与周边骨质相近,并与周边骨质形成明显骨融合;X线阻射程度高,16周时达80.45%±2.52%;组织学观察为板层状结构的新骨组织,空白孔隙区较少。Ⅳ组修复效果次之,Ⅲ组材料成骨能力较弱,Ⅱ组大部为半透明的纤维薄膜,缺损区界限清晰。结论胶原是rhBM P-2适宜的缓释载体,胶原及M SC s对促进复合支架材料修复骨缺损有重要意义。以M SC s+胶原+rhBM P-2+珊瑚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可成为一种良好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94.
目的:观察鸡冠微血管在叶绿素光敏剂光动力治疗后的超微结构变化。方法:24只动物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光动力治疗组治疗参数为:给药至照光间隔时间10min,光敏剂剂量每千克体重给10mg,功率密度150mW/cm2,能量密度90J/cm2,治疗光源为主发射峰位于650nm的红光。结果:透射电镜观察显示红细胞破坏,形态不规则,内皮细胞肿胀致血管腔变窄,胞膜破裂,线粒体肿胀、空泡化,内质网扩张,核染色质聚积或边集、核溶解,部分区域可见内皮细胞脱落,血管基膜及管周胶原纤维暴露,血栓形成。结论:内皮细胞是光动力损伤的主要靶部位,光动力效应产生的单态氧或氧自由基对内皮细胞造成直接光毒损伤,血管内层损伤导致凝血因子释放,血栓形成引起的缺氧加重、加速了血管组织的损伤。  相似文献   
95.
目的:通过电镜检测来进一步探索人涎腺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的超微形态特征.方法:将人涎腺腺样囊性癌Acc-M细胞系注射入5只裸鼠双侧臀部肌肉内,切取其中发生神经侵袭并出现功能障碍的荷瘤;通过透射电镜检测来观察腺样囊性癌的嗜神经侵袭过程. 结果:肿瘤细胞破坏神经外膜及神经束膜,进入神经纤维之间,并以吞噬的方式对神经纤维进行侵袭,致使髓鞘、轴突发生变性、溶解而被吸收.结论: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在对神经的侵袭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吞噬作用,且这种现象在神经侵袭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6.
颧骨复合体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颌面部骨折,其正确处理对维持颧面部外形及眼功能非常重要,本文对颧骨复合体骨折手术进路、复位、固定、眶重建等有关问题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97.
腺样囊性癌SACC-83细胞对雪旺氏细胞的诱向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并探讨在体外坐骨神经与腺样囊性癌细胞共培养中腺样囊性癌细胞对由坐骨神经长出的雪旺氏细胞生长、迁移的影响。方法采用细胞培养技术将腺样囊性癌细胞、舌癌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分别与小鼠坐骨神经共培养;制备腺样囊性癌细胞与坐骨神经共培养细胞玻片,并行S100免疫组化染色实验。结果坐骨神经与腺样囊性癌细胞共培养中由坐骨神经长出的雪旺氏细胞向腺样囊性癌细胞群落迁移,表现出趋化性;舌癌细胞与成纤维细胞对雪旺氏细胞无诱向作用;经S100免疫组化染色,坐骨神经生长出长梭形的细胞,染色阳性,为雪旺细胞;多边形的细胞染色阴性,为成纤维细胞。结论坐骨神经与腺样囊性癌细胞共培养中长出的雪旺氏细胞向腺样囊性癌细胞群落趋化性生长,可能是腺样囊性癌嗜神经性重要机理之一,与腺样囊性癌细胞发生雪旺细胞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98.
目的:观察以胶原缓释rhBMP-2复合BMSCs及珊瑚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异位成骨的能力。方法:构建3种复合支架材料:1)rhBMP-2/珊瑚;2)胶原rhBMP-2/珊瑚;3)BMSCs/胶原rhBMP-2/珊瑚。分别植入裸鼠皮下,8周后观察成骨情况,并作比较。结果:第3组材料异位成骨的能力最强,第2组次之,第1组较弱。结论:动物实验中胶原是rhBMP-2适宜的缓释载体,BMSCs对促进材料异位成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
目的:通过多孔块状β-磷酸三钙(β-TCP)陶瓷兔颅骨骨膜下的埋植实验,定量观察β-TCP陶瓷在骨膜下和未造成新鲜骨创面的皮质骨表面之间的可吸收速度,为其应用于萎缩牙槽嵴加高术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方法:用显微测微尺C5型网格,采用“数点法”测量各时间点标本中材料的剩余含量,并和羟基磷灰石(HA)陶瓷组对比。结果:术后12周时β-TCP组材料剩余含量为35.40%,被吸收的材料量占原来材料含量的38.65%。结论:多孔块状β-TCP陶瓷在骨膜下的皮质骨表面在引导新骨生成的同时可以被吸收,此特性有望使它用于临床的萎缩牙槽嵴加高术。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同期放化疗在预防涎腺腺样囊性癌术后复发和转移的价值。方法:涎腺腺样囊性癌初诊患者14例,其中男6例,女8例。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全部病例于术后1个月内采用同期放化疗。治疗方案:常规放疗60Gy,每周放疗5次。化疗采用经基喜树碱10mg/mz,3次/周,于放疗前2~4h给药。第1、2、4、5周给药,第3周不给药。采用CT、MRI、B超、X线观察有无复发和转移。同期放化疗不良反应的处理:对有胃肠道反应者,采用恩丹西酮,用经基喜树碱前30min给药。对有白细胞下降者,立即停药,采用G—CSF升高白细胞至达到正常值。监测血象,注意病房消毒,预防感染。结果:14例涎腺腺样囊性癌经3~17月的随访无复发生存率为100%,末见肿瘤复发和转移。化疗的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及白细胞减少。经短暂停药或用恩丹西酮、G—CSF可恢复正常。结论:经基喜树碱联合同期放疗可预防涎腺腺样囊性癌术后复发和转移,同期放化疗末见其毒性明显增加,长期的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