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0篇
医药卫生   9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目的:观察Connexin43(Cx43)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韧带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探讨其在成骨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3年1月~12月期间在我科行颈前路手术治疗的15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骨化组)与15例不伴后纵韧带骨化的颈椎疾病患者(非骨化组).术中切取两组患者韧带标本并采用组织块培养法进行细胞体外培养,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及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胞浆内波形蛋白进行细胞鉴定.采用RT-PCR方法检测细胞内成骨特异指标骨钙素(OCN)、碱性磷酸酶(ALP)及Ⅰ型胶原(COL Ⅰ)mRNA表达,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两组细胞Cx43蛋白表达,评估其成骨活性.采用siRNA技术对骨化组第3代细胞之Cx43抑制72h,检测抑制组与非抑制组OCN、ALP及COL Ⅰ的表达变化.结果:经鉴定培养出的细胞为成纤维细胞.韧带骨化组细胞OCN、ALP与COL Ⅰ的mRNA表达量分别为1.36±0.21、0.53±0.18、1.64±0.37,明显高于非骨化组(0.78±0.21、0.29±0.13、1.01±0.26);骨化组Cx43蛋白表达量(1.00±0.30)亦明显高于非骨化组(0.48±0.18).对骨化组细胞Cx43抑制72h后,其蛋白表达下调69%(P<0.01);非抑制组OCN、ALP及COL Ⅰ的mRNA表达量为1.54±0.33、1.32±0.36、1.86±0.44,抑制组分别为0.91±0.32、0.47±0.21、0.88±0.2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韧带成纤维细胞中存在较高水平的Cx43,并在其成骨化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2.
目的 探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 方法 健康SD大鼠4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手术对照组、100 g·cm组及200 g·cm组,每组10只.采用改良Allen法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于伤后12 h、36 h、5 d、9 d采集眼部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大鼠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型CD4及CD8的表达水平. 结果 大鼠脊髓损伤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达的CD4值降低,伤后36 h降至最低为(30.40±4.76)%(100 g·cm组)及(26.54±9.34)%(200 g·cm组),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CD8的表达变化不明显;伤后36 h,100 g·cm组CD4/CD8比值为1.81±0.55,200 g·cm组为1.29±0.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细胞免疫反应低下,损伤程度越重,CD4值及CD4/CD8比值降低就越明显.CD4/CD8比值可作为早期判断脊髓受损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一个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53.
颈椎椎弓上下关节突之间呈圆柱状结构,通常称之为关节突问部,而不称为峡部。因尚不清楚的因素导致该部骨缺损或连续性中断即为颈椎椎弓裂。由于退变或头颈部应力的作用,病变颈椎可发生移位,称之为椎弓裂性颈椎滑脱,、椎弓裂性颈椎滑脱占颈椎滑脱的大多数,是文献报告的颈椎滑脱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另外还有创伤性颈椎  相似文献   
54.
胸椎骨肿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断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胸椎骨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方法 分析13例胸椎骨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生化学检查及手术病理结果等,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13例中胸椎原发性骨肿瘤有6例,均为良性肿瘤,分别为骨巨细胞瘤3例,嗜酸性肉芽肿2例及海绵状血管瘤1例。胸椎转移性骨肿瘤有7例,其中已知原发肿瘤部位的4例为胃角溃疡型腺癌、肝癌、右下肺细支气管肺泡癌及左乳腺癌各1例,未知原发肿瘤部位的3例。结论 胸椎骨肿瘤患者的发病常无明显的诱因;最常见首发临床症状为持续性或间歇性胸、腰背部局部疼痛,常伴有躯干及双下肢麻木、疼痛、无力,随病情的加重可出现行走困难及下肢活动障碍;最常见的临床体征为病变节段和(或)相邻节段胸椎棘突、棘突旁压痛、叩击痛,另可出现躯干和(或)双下肢痛觉、触觉减退或消失,下肢肌力减退,膝反射及跟腱反射亢进,踝阵挛阳性等体征。应提高对胸椎骨肿瘤的认识和诊断水平,以争取早期手术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率。诊断主要应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胸椎ECT、CT、MRI检查,ECT具有早期诊断价值。治疗以手术治疗为首选。  相似文献   
55.
生殖系基因治疗是通过对生殖系细胞的基因修饰,给该细胞发育而来的整个有机体及其后代带来永久性的遗传纠正.本文着重对生殖系治疗的现有技术条件、存在技术问题及各种观点作一归纳,主要试图反映生殖系基因治疗的科学背景及当代人的思考.  相似文献   
56.
目的 探讨伴有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 对2003年6月至2008年6月间伴有后纵韧带骨化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6例,女10例;平均年龄45岁.均在诱因下起病或出现明显加重,病程较短.术前行颈椎X线、CT和MR检查,证实有1-3个节段的颈椎间盘突出,同时伴有多个(≥2个)节段的后纵韧带骨化.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4-7分.平均5.3分;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5~12分,平均9.3分.13例患者单纯经椎间隙摘除突出的间盘减压;11例接受椎体次全切除减压;2例一期经椎间隙摘除突出的间盘,二期后路椎板切除减压.结果 患者根性疼痛及肢体麻木无力、走路不稳症状明显改善,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疼痛VAS评分平均2.5(1~4)分,JOA评分平均14.2(11~16)分,JOA评分改善率平均为63.2%.2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经对症处理后消失,无其他并发症出现.结论 既往无明显临床表现或临床症状较轻微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可因颈椎间盘突出导致临床症状出现或加重.术前明确责任病灶,手术切除突出的椎间盘常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57.
目的 探讨颈椎病与脊髓空洞症并存时二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目前相关献。结果 颈椎商与脊髓空洞症并存时二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的观点。结论 颈椎病与脊髓空洞症的相关性仍不清楚,但已引起高度注意。椎管的突出物对脊髓长期压迫是否导致空洞形成,而空洞的临床意义如何等,是仍需进一步观察和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58.
目的通过与传统融合器并钛板融合术比较,探索C_4/C_5/C_6/C_7三节段Zero-P融合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的中期临床疗效与影像学变化。方法纳入2009年7月—2013年5月在本院接受C_4/C_5/C_6/C_7颈椎融合手术的患者共72例。其中A组患者应用Zero-P进行融合,共30例;B组用传统融合器加钛板,共42例。两组患者术前各项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于术后2个月、6个月、1年、2年及近期各时间点进行复查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颈椎曲度、C_(4~7) Cobb角、吞咽困难发生率、融合率、邻近节段退变(ASD)发生率等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随访2年,随访期间,A组与B组术后JOA评分、NDI、融合率及ASD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术后C_(4~7)Cobb角呈缓慢丢失趋势,在术后2年及末次随访时小于B组(P0.05)。A组患者术后颈椎曲度呈缓慢丢失趋势,在末次随访时低于B组(P0.05)。A组患者吞咽困难发生率于术后2个月时低于B组(P0.05),余随访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Zero-P用于颈椎三节段融合时中期疗效满意、并发症少。其可有效降低术后2个月吞咽困难发生率,但对手术节段Cobb角及颈椎曲度的维持作用较差。  相似文献   
59.
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是脊柱外科常见病之一.附着于椎体后缘的后纵韧带在多因素作用下形成骨化物,骨化物持续生长造成脊髓和神经根受压,平时可无症状或症状不典型,一旦遇到外伤,即使是轻微外力也可导致严重的四肢感觉、运动、反射及二便功能障碍,甚至瘫痪,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OPLL在东亚地区高发,...  相似文献   
60.
目的 探讨并总结Cobb角大于35度的中度、重度青少年颈椎后凸畸形外科分期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 例该类青少年颈椎后凸畸形患者。根据文献报导分为中度、重度两组:治疗前的后凸Cobb角中度组为46.6°±4.8°,共17例,重度组为61.6°±4.8°,共9例。采取分期治疗,对中度组患者先行颅骨牵引(3-5 kg)5~7天,再行颈椎前路矫形植骨内固定术;对重度组患者先行前路松解术,术后行颅骨牵引(1/10体重)7~10天,二期行颈前路矫形植骨内固定术。结果 术后3天X线片显示,Cobb角中度组为-8.9°±6.8°,重度组为-6.0°±6.3°。患者外观畸形明显矫正,颈痛及神经症状改善明显。结论 对Cobb角大于35度的青少年颈椎后凸畸形患者进行全面评估,采取外科分期治疗可以形成较为合理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