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29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颧眶复合骨折的修复和重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治疗颧眶部联合骨折的较完善的方法。方法:采用三维结构复侠微型钛板坚固定术治疗此类患者19例,结果: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面部形态对称,无功能障碍,结论:颧眶部联合骨折的治疗以颧蝶缝、眶下缘的恢复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2.
目的:分析下颌角稳定型骨折坚强内固定以后对髁突应力分布的影响,探讨下颌角骨折引起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生物力学机制。方法:采用螺旋CT技术、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功能、有限元处理分析软件Ansys建立下颌骨正常有限元模型及下颌角骨折有限元模型并模拟坚强内固定,定量对比分析髁突应力分布状况。结果:患侧髁突表面应力分布发生了明显改变,尤以髁突前斜面和嵴顶部最为显著;健侧髁突表面应力分布未发生明显改变。结论:下颌角稳定型骨折在外斜线行坚强内固定后髁突表面应力分布发生了异常改变,破坏了颞下颌关节的生物力学环境,可能是下颌骨损伤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致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3.
α-硫辛酸对体外培养的黑素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建立正常人表皮黑素细胞体外培养体系 ,研究α 硫辛酸对体外培养的黑素细胞的影响。方法 采用MTT法测定α 硫辛酸对黑素细胞活力的影响 ,以左旋多巴为底物测定酪氨酸酶活性 ,NaOH裂解法测定黑素合成 ,并与茶多酚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α 硫辛酸对黑素细胞活力有抑制作用 ,能使细胞增殖力降低 ,酪氨酸酶活性减弱 ,黑素合成减少。结论 α 硫辛酸对体外培养的黑素细胞增殖、酪氨酸酶活性及黑素生成都有抑制作用 ,这为临床应用α 硫辛酸治疗色素性疾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4.
软骨组织存在于机体的许多部位,透明软骨是软骨的主要形式,普遍存在于骨骼系统中,如胚胎时期的骨生成始基、幼年个体发育期引导骨增长的生长板以及关节的骨软骨负重面等。所有的透明软骨都含有大量的特征性物质蛋白聚糖  相似文献   
85.
瘤体穿刺置管注射尿素治疗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瘤体穿刺置管治疗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方法:海绵状血管瘤患者23例,其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3~22岁,血管瘤位于头面部的5例、四肢16例、躯干部2例。采用静脉留置针直接穿刺瘤体中心部位并妥善固定,然后根据瘤体造影确定的血流动力学特征(低回流量型或高回流量型),对于低回流量型每日经留置针直接注入40%尿素溶液5~15ml,而对于高回流量型,注射前暂时性阻断其回流静脉,然后采用上述方法注射治疗,直至瘤体变硬、萎缩。并与既往类似病变,采用一般局部注射及动脉插管注射尿素的血管瘤患者各20例进行比较。结果:瘤体穿刺置管治疗组治愈、好转率明显高于动脉局部注射治疗组和动脉插管注射治疗组(P<0.05),瘤体穿刺置管治疗组疗程明显短于尿素局部注射治疗组和动脉插管注射治疗组(P<0.05),且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尿素局部注射治疗组和动脉插管注射治疗组(P<0.05)。结论:瘤体穿刺置管注射尿素治疗海绵状血管瘤操作简便、疗程短、疗效好、并发症少且经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6.
通过对本组程度较重的12例先天性一侧颜面短小综合征(小耳伴同侧颜面发育不全)患者,利用肌电图和 X 线片测量分析,观察到此组患者患侧的颜面发育障碍约低于健侧30%,骨组织和软组织的发育障碍并存且程度基本一致,提示在此组病例进行手术修复时应从两方面人手,以期达到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87.
用前后位 X-线头部摄片测量分析的方法对12例半侧颜面发育矮小综合征采用颅内参考中线对眶、上下颌骨进行了对称性和大小的分析。从测量结果来看,主要的畸形变化在下颌骨,特别是下颌骨的长度;眶和上颌骨的变化在两侧无明显的差异,这可能与样本量和病人的畸形类别有关。从测量结果和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到各个部位的畸形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因而在制定治疗计划中应考虑到各部分的畸形情况。  相似文献   
88.
<正>人体皮肤创面的形成,多见于烧创伤、外科手术后等,局部创面血供差、多伴有各种细菌感染、愈合缓慢,通常需要手术结合换药治疗,而局部处理尤为关键。近年来,应用各种生长因子促进创面愈合的报道较多[1]。表皮生长因子(EGF)及其受体存在于除造血组织以外的所有组织,生理功能广泛,在体内体外都对多种组织细胞有强烈的促分裂作用。在创伤修复过程中,EGF受体可迅速上调,EGF与受体结合,通过作用于细胞生长调节基因,促  相似文献   
89.
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探讨髁状突颈部复合型骨折坚强内固定方式选择。方法: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髁状突颈部复合型骨折于髁颈部采用单小型钛板和两个小型钛板两种方式固定后,下颌骨位移等值线图、von Mi ses应力等值线图和固定板最大von Mi ses值。结果:单板固定位移值在右侧关节骨折段减小,在中间和左侧骨折段增大;应力传导轨迹在左侧外斜线和右侧乙状切迹中断;固定板最大von Mi ses应力为574.179Mpa。双板固定位移值右侧关节骨折段较单板固定大,中间和左侧骨折段较小;应力轨迹未中断;后缘固定板最大von Mi ses应力为263.324Mpa,前缘为199.122Mpa。结论:从生物力学角度看,对于单侧髁颈部骨折伴有对侧颏旁区骨折,在髁颈部骨折区采用两块小型钛板固定优于单块小型钛板固定。  相似文献   
90.
目的观察离体培养条件下氟对人头皮毛囊各部位凋亡的影响及硒对氟影响的拮抗作用。方法构建人头皮游离毛囊培养模型,在模型中,加入不同浓度的氟化钠和亚硒酸钠,筛选浓度后,分为不同组;制作冰冻切片,利用TUNEL法原位检测各组毛囊不同位置的凋亡数量并做统计分析;用透射电镜进行观察照相。结果原位凋亡染色发现,1mmol/L和10mmol/L的氟化钠能使游离培养5d的人头皮毛囊中外根鞘、真皮鞘和毛乳头,及毛球下部的凋亡细胞显著增多,0.01mmol/L的亚硒酸钠能拮抗1mmol/L氟化钠对外根鞘、毛球部的促凋亡作用(P<0.05)。结论不同浓度的氟化钠对游离培养的第5天的人头皮毛囊的凋亡具有不同作用,一定浓度的氟化钠能促进游离毛囊一定部位的细胞凋亡。0.01mmol/L的亚硒酸钠对一定浓度的氟化钠的促凋亡作用具有拮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