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5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31.
目的通过比较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方法,探索更优的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的快速溯源方法。方法本研究采用筛选的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VNTR)位点,对DEC菌株进行MLVA分型,并将该方法与金标准PFGE进行比较评估。结果PFGE分型方法将58株DEC分为43种带型,其中3种带型成簇,多样性指数(DI)值为0.965。 MLVA分型方法将58株菌分为42种带型,4种型别成簇,DI值为0.955。 此外,2种方法对2起暴发菌株的分型结果一致。结论MLVA方法与PFGE方法对深圳地区的58株DEC菌株的分型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MLVA具有快速、简便、通量高的特点,使得MLVA优于PFGE分型方法,在疾病监测、疾病暴发调查中将会发挥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2.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快捷的沙门菌H抗原诱导方法,用于沙门菌的血清分型。方法将沙门菌接种于M肉汤过夜培养进行鞭毛诱导,吸取少量再次进行M肉汤2次诱导,取诱导后的肉汤进行沙门菌血清型鉴定,同时用血平板-滤纸条搭桥法和软琼脂法比对。结果 30株沙门菌同时用3种不同的方法诱导,应用M肉汤法一般1~2次都能鉴定出来,效果比搭桥法和软琼脂法好。应用M肉汤法对369株沙门菌进行血清分型,诱导1次的分型率为81.30%,诱导两次的分型率为97.02%。结论 M肉汤法操作简单、方便、成本低,诱导效果好,适合用于沙门菌血清分型鉴定。  相似文献   
33.
目的对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病原菌进行分型溯源和毒力基因分析。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对分离副溶血性弧菌株检测致热性溶血素TDH基因,并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进行分子分型,利用BioNumerics软件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从抽检食物中毒样品中分离的5株副溶血性弧菌TDH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均为阳性;PFGE分型4株副溶血性弧菌带型一致,1株带型与其他分离株有1条带的差异。结论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对食物中毒病原菌进行分子分型并进行毒力基因检测,为食源性疾病溯源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4.
目的:建立检测香港海鸥形菌的实时荧光PCR方法。方法:根据香港海鸥形菌以16SrDNA基因设计探针和引物,建立检测香港海鸥形菌荧光PCR方法,并对建立的方法进行特异性、灵敏性的评价。结果:检测体系灵敏度高,菌液的最低检出限可达40 CFU/反应体系;特异性好,对329株细菌的检测符合率达100%。结论:建立的实时PCR检测方法可应用于食源性致病菌中香港海鸥形菌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35.
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分离株分子分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蜡样芽胞杆菌的分子分型方法,应用于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的溯源研究。方法从2000-2009年广东省深圳市食物中毒暴发和散发病例的临床分离株中挑选47株蜡样芽孢杆菌进行鉴定及生化分型,同时进行vrrA基因PCR扩增并对产物进行测序,用Bio-edit和MEGA软件对DNA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传统生化分型:47株蜡样芽胞杆菌中有5株菌不能分型,其余42株菌可分为2型、10型和4型,其中2型16株,占34.04%,10型16株,占34.04%,4型10株,占21.28%;分子分型:47株菌可分为13个基因型MT1-MT13,其中MT13型19株,占40.43%,MT1型8株,占17.02%,MT10型4株,占8.51%。结论 vrrA基因作为蜡样芽胞杆菌分子分型的一个多态性遗传标记,可用于蜡样芽胞杆菌DNA分子分型研究,对食物中毒溯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6.
目的 了解深圳市ST314肯塔基沙门菌流行情况、遗传特性及耐药特征。方法 对2010—2021年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收集的14株ST314肯塔基沙门菌全基因组测序进行系统发育进化分析、耐药基因及质粒检测;采用微量肉汤法稀释法进行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 共收集57株肯塔基沙门菌,14株为ST314。ST314肯塔基沙门菌全球系统发育树显示,深圳分离株与越南和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分离株聚集分布在clade 314.2上,且深圳本地菌株间单核苷酸多态性距离较大,说明为散发。在ST314肯塔基沙门菌基因组检测到9类共17个耐药基因/突变,携带3种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包括blaCTX-M-24(14.3%,2/14)、blaCTX-M-55(7.1%,1/14)、blaCTX-M-130(14.3%,2/14),均位于质粒上。关于喹诺酮类的耐药因子,在基因组中鉴定出2种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基因:qnrB6(71.4%,10/14)和aac(6′)Ib-cr(78.6%,11/14),一种喹诺酮耐药决定区突变T...  相似文献   
37.
目的通过对深圳市鼠疫宿主动物及媒介的监测和分析,为鼠疫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笼日法;采集全部活鼠体表蚤鉴定后分类;采用鼠疫间接血球凝集试验(IHA)查鼠血清F1抗体,脏器压印法分离鼠疫耶尔森氏菌。结果 2005年共捕获鼠形动物472只,捕获率8.25%,隶属于2目2科3属4种,褐家鼠占87.50%;2010年共捕获鼠形动物320只,捕获率7.52%,隶属于2目2科4属5种,褐家鼠占94.06%;两次监测均显示褐家鼠为本市优势鼠种。南山区鼠密度下降趋势明显,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7,P〈0.001)。2005年发现129只鼠形动物寄生565匹印鼠客蚤,染蚤率为27.33%,总蚤指数为1.20;2010年发现35只鼠形动物寄生79匹印鼠客蚤,染蚤率为10.93%,总蚤指数为0.25。染蚤率(χ2=31.2,P〈0.001)和总蚤指数(χ2=1 130.0,P〈0.001)呈下降趋势。2005年获鼠血清458份,2010年获鼠血清315份,鼠疫F1抗体检测均为阴性。2005年鼠脏器压印培养407份,2010年鼠脏器压印培养320份,均未分离出鼠疫杆菌。结论深圳市未发现鼠间鼠疫疫情,鼠疫媒介生物密度呈下降趋势,南山区鼠密度下降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38.
目的对深圳市2004—2011年伤寒沙门菌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及耐药性分析,为临床用药和追踪传染源提供依据。方法采用K-B法对42株伤寒沙门菌进行20种抗菌药物敏感性测试,并用PFGE对其进行分子分型。结果42株伤寒沙门菌株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噻吩、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头孢西丁、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甲氧苄啶、氯霉素和四环素17种药物的敏感率均超过90%,对萘啶酸耐药率最高达61.5%。42株伤寒沙门菌株可分为SZ0001~SZ0028共28个PFGE型别,其中流行优势型为SZ0023型别。结论结合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和PFGE分子分型结果可以判断伤寒疫情的优势株型。  相似文献   
39.
目的了解深圳市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以改善和提高手卫生质量。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随机抽查方法,对本辖区内各级医疗机构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深圳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手部卫生知识掌握尚可,但洗手执行率普遍很低。接触病人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后洗手执行率仅31.40%,直接接触病人前洗手执行率仅9.76%。洗手方式以使用洗手液为主,占91.88%;干手方式以一次性纸巾擦干为主,占61.37%。工作忙、时间紧是影响手部卫生依从性的最主要因素。结论深圳市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不理想,手卫生执行率较低,应强化手卫生意识,完善医院洗手设施,重点是强制执行手卫生制度。  相似文献   
40.
目的了解2009年深圳市沙门菌的菌型分布及耐药情况,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GB/4789.4-2003沙门菌的检测方法进行菌株的分离和鉴定,阳性菌株用纸片扩散法(K-B)检测抗生素耐药性,结果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相关文件标准判断。结果 119株沙门菌共由29种血清型组成,其中鼠伤寒沙门菌52株,占43.7%,肠炎沙门菌18株,占15.1%,其它49株占41.2%。119株沙门菌对美洛培南(100%)最为敏感,其次为亚胺培南(99.2%)、左旋氧氟沙星(96.6%)、头孢噻腭(91.6%),耐药率最高的依次为利福平(100%)、萘啶酸(61.3%)、四环素(54.6%)、氨苄西林(50.4%),中介率最高的为替卡西林/克拉维酸(26.9%)。结论合理使用各种抗生素以减缓细菌耐药对其的筛选压力,控制耐药菌株的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