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3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41.
目的通过对医院细菌耐药性监测,了解医院细菌耐药情况。方法用way-40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和配套的检测板检测,用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从3243份标本中分离出1001株细菌,其中革兰阳性球菌466株(46.696),革兰阴性杆菌375株(37.596),真菌160株(1696)。结论临床上应提高抗生素用药前相关标本的送检率。根据耐药基因的流行状况。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从源头上遏止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42.
微卫星DNA多态性在十种近交系小鼠遗传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9  
目的:研究微卫星DNA多态性在近交系小鼠遗传监测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小鼠不同染色体上的16个微卫星位点,应用PCR技术对常用的10个近交系小鼠进行了微卫星DNA多态性分析。结果:14个微卫星DNA具有稳定扩增效果,在同一品系不同个体之间表现单态性;在不同品系之间表现多态性。结论:运用所筛选的14个位点进行微卫星多态性分析,能够快速、经济地对近交系小鼠进行遗传监测。  相似文献   
43.
微卫星DNA监控近交系小鼠的重组近交系培育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采用微卫星DNA技术监控近交系小鼠仔代基因状况,有选择性地进行交配繁殖,以达到快速培育新的重组近交系动物。方法利用PCR扩增微卫星DNA技术对近交系C57和BALB/c小鼠所交配繁殖的仔代鼠进行了微卫星DNA多态性分析,与母代C57小鼠相似系数高的与中的进行定向交配繁殖。结果F2代小鼠多态性位点为14个,纯合基因率为53.3%;到F10代时基因纯合位点达29个,纯合基因位点率为96.7%。每代相似系数具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上升率为3%一10%。采用皮肤移植方法验证了F10代小鼠为近交系。结论建立了一种新的快速培育重组近交系动物的方法,打破了传统近交系的培育方法,为今后研究分析动物间的血缘关系和遗传距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4.
目的:对比两种卵巢切除术式建立大鼠骨质疏松模型的便捷性及安全性。方法40只3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2组,背侧部双切口手术组(OVX 1,n=20)、腹部正中切口手术组(OVX 2,n=20)分别进行相对应卵巢切除术,对比两种术式手术用时、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情况。结果 OVX 1组与OVX 2组手术平均时间分别为(26.35±7.55) min和(30.95±6.39) min,OVX 1组较OVX 2组手术时间短(P<0.05)。OVX 1组与OVX 2组平均出血量分别为(1.81±0.81) g和(1.82±0.77) 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VX 1组与OVX 2组术者操作成长曲线(大鼠数量-手术时间,大鼠数量-手术出血量)均呈现负性相关(r=-0.8468,P=0.000,r=-0.7882,P=0.000;r=-0.9034,P=0.000, r=-0.8912,P=0.000)。OVX 2组1例术后切口开裂感染,两组大鼠均未出现死亡情况,OVX 1组术前与术后3个月第5腰椎平均骨密度分别为(0.376±0.021) g/cm2和(0.264±0.026) g/cm2,OVX 2组为(0.371±0.016) g/cm2和(0.275±0.019) g/cm2, BMD均明显降低(P<0.05)。3个月后两组大鼠剖腹探查发现,OVX 1组无腹腔粘连,OVX 2组腹腔粘连严重。结论背侧部双切口卵巢切除术建立大鼠骨质疏松模型操作更为简便、手术用时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改良无腹壁辅助切口直肠经肛门拖出法完全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直肠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8年8月~2010年9月对16例直肠癌行改良完全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利用引导管将吻合器钉座自肛门置入肿瘤近侧结肠,结肠壁上戳孔引出吻合器钉座拉杆,腔镜下直线切割闭合器离断距离吻合器钉座远端3 cm的结肠。远侧带瘤肠管内翻经肛门拖出、切除,残端荷包缝合后还纳,吻合器从肛门进入,腹腔内腹腔镜直视下用吻合器行结直肠或结肠肛管吻合,无须腹部辅助切口。结果 16例手术全部成功,无中转开腹手术。手术时间170~290 min,平均230 min。术中出血50~100 ml,平均55 ml。切缘均无癌残留。术后40~60 h,平均52 h胃肠功能恢复。术后住院时间4~7 d,平均5 d。16例随访14~36个月,平均26个月:排便习惯均正常,1~2次/d;无明显性功能障碍和排尿困难;14例B超及CT检查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发生,吻合口、trocar口无肿瘤种植,无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结论改良完全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临床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6.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RES)对维生素D3和尼古丁诱导的大鼠血管钙化的抑制作用和可能机制。方法:32只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8只:对照组(CON组);血管钙化组(VDN组);RES低剂量处理组[VDN+RES(L)组];RES高剂量处理组[VDN+RES(H)组]。实验第6周末进行各组大鼠主动脉Von Kossa染色,比色法测定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及钙含量,Western Blot检测成骨细胞标志性蛋白骨桥蛋白(OPN)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表达,并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与CON组比较,VDN组大鼠主动脉Von Kossa染色显示主动脉中膜弹力纤维排列紊乱,其间广泛分布黑色银染颗粒,主动脉ALP活性、钙含量、OPN和BMP-2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与VDN组比较,两种剂量RES干预组大鼠主动脉中膜弹力纤维紊乱程度下降、黑色银染颗粒减少,主动脉ALP活性、钙含量、OPN和BMP-2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高剂量RES干预组较低剂量RES干预组降低更明显(均P0.05)。结论:RES能够有效抑制维生素D3和尼古丁诱导的大鼠血管钙化,其机制可能与其能降低主动脉ALP活性及抑制OPN和BMP-2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7.
目的研究大鼠单纯门脉高压对血清内毒素以及肠黏膜的影响。方法选取16只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4只)和模型组(3 d组、7 d组、10 d组,每组4只),模型组构建门脉部分结扎模型,分别在3 d、7 d、10 d采集血液及大鼠的空肠、回肠和结肠,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内毒素含量观察内毒素的变化情况,采集各组不同部位肠组织进行HE染色,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分析。结果模型组大鼠均成功构建了门静脉部分结扎模型。三个不同时间点血清内毒素的结果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成模3 d后各肠段还未发生很大的损伤;成模7 d后各肠段较3 d粘膜层的局部肠绒毛出现了部分破坏和肿胀,上皮细胞与固有层间连结出现了松散的状况;成模10 d较3 d和7 d的肠粘膜层、固有层均出现了明显的损伤。结论在肝功能正常的情况下,门脉高压短时间内可以造成肠黏膜的损伤,但肠道产生的内毒素不会超出肝脏的处理能力而出现血清内毒素的升高现象。  相似文献   
48.
目的利用微卫星DNA标记技术对BALB/c突变卷毛小鼠与正常BALB/c小鼠进行遗传检测,旨在分析BALB/c突变卷毛小鼠与正常小鼠之间存在的遗传差异。方法选取38个微卫星DNA位点结合荧光PCR技术和STR扫描基因型来检测BALB/c突变卷毛小鼠、无毛小鼠与正常小鼠三个群体的遗传变异情况。结果 38个微卫星位点在BALB/c突变卷毛小鼠与正常小鼠之间有27个微卫星位点相同,有11个位点存在差异,其突变率为28.9%(11/38);BABL/c突变无毛小鼠与正常小鼠之间有30个位点完全相同,8个位点存在差异,其突变率为21.1%(8/38);而BABL/c突变卷毛小鼠与无毛小鼠间也有12个位点存在差异。结论 BALB/c突变卷毛小鼠的突变率较高,且明显高于无毛小鼠,证明了卷毛小鼠突变与无毛小鼠突变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突变系,为今后研究和开发应用BALB/c突变卷毛小鼠提供可靠的理论数据。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探讨肝素对劳力性热射病(exertional heat stroke,EHS) 大鼠模型早期干预的作用。 方法 雄性SD 大鼠60 只随机分为3 组:空白对照组(A 组,n=8)、劳力性热射病组(B 组,n=26)、劳力性热射病+ 肝素组(C 组,n=26)。B 组及C 组应用热应激+ 运动建立劳力性热射病大鼠模型。成模后B 组、C 组随机取10 只做生存率分析(B1 组、C1 组),B 组和C 组其余大鼠按发病后0 h、2 h 随机分为两个亚组(B2 组、B3 组、C2 组、C3 组,各8 只)。取血测定血小板(platelet,PL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应用ELISA 方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含量。 结果 C1 组8 h 生存率高于B1 组(P < 0.05)。与A 组相比,B2 组、B3 组、C2 组、C3 组PLT 均显著降低(P < 0.01),APTT 显著延长(P < 0.01)。但与同时间点B 组相比,C2 组、C3 组血小板数量升高(P < 0.01),APTT 短于B 组(P < 0.01)。与A 组相比,B2 组、B3 组、C3 组TNF-α 显著升高(P < 0.01) ;但C2 组、C3 组TNF-α 明显低于同时间点B 组(P < 0.01)。 结论 肝素预处理可提高EHS 模型大鼠生存率,改善其凝血功能异常及降低炎症反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EHS 的进展。  相似文献   
50.
目的通过比较研究选择一种最佳的小鼠品系来建立良好的酒精性脂肪肝动物模型。方法选取BALB/c、C57和C3H三种常用的近交系小鼠,采用酒精灌胃法复制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并对其血清生化指标和病理学改变进行综合对比分析。结果 BALB/c模型组体重增长量和肝指数均小于对照组(P0.01,P0.05);C57和C3H模型组体重增长量均小于对照组(P0.05,P0.01)。BALB/c模型组ALT、AST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升高(P0.01);C57模型组ALT、AST、TG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升高(P0.01);BALB/c模型组小鼠肝细胞胞质中出现大量散在的脂肪滴,呈脂肪变性;而C57模型组小鼠肝细胞的胞质中脂肪滴更多,明显多于BALB/c和C3H组小鼠,且脂滴融合成空泡,空泡又融合成较大的囊泡结构,汇管区出现炎性细胞浸润。结论 C57小鼠是复制酒精性脂肪肝模型较为理想的实验动物,也为今后研究酒精性脂肪肝疾病及其发病机制提供良好的实验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