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医药卫生   157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13 毫秒
91.
亚低温治疗在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亚低温治疗颅脑损伤近几年已开始应用于临床。本文对亚低温的脑保护作用、治疗机理及与其它药物合用的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2.
颅脑损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方法:随机选取伤后24小时内入院的颅脑损伤患者48例(实验组),对照组选择同期住院的颅骨缺损修补术术前患者9例,实验组患者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评分及预后分组后,在不同时间分别采集血清及血涂片标本。采用放射免疫法、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0及碱性磷酸酶法(APAAP0法分别检测患者血中白细胞介素-2(IL-2)、可溶性白细  相似文献   
93.
硫酸镁对大鼠急性颅脑损伤后白介素-1β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研究硫酸镁对急性颅脑损伤后白介素-1β(Inter leukin-1β,IL-1β)表达的影响,探讨镁离子保护创伤神经元的可能机理。方法:建立大鼠脑外伤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镁离子对颅脑损伤后IL-1β表达的影响。结果:实验大鼠大脑局部损伤及区及周围神经细胞中IL-1β阳性产生物表达明显增加,伤后4h,8h,12h较1h升高非常显著(P<0.01);伤后给予硫酸镁可以抑制IL-1β的过高表达,其组织学中神经组织变性、坏死及血管炎性反应也明显减轻。结论:颅脑损伤后,受损脑组织中IL-1β表达增加,硫酸镁可以通过抑制后IL-1β表达,起到保护创伤神经元的作用。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胚胎大鼠纹状体区神经干细胞的培养、分化和鉴定技术。方法从胚胎大鼠纹状体区分离神经干细胞,用无血清培养技术进行体外原代培养、传代,加血清进行诱导分化。荧光免疫染色技术进行鉴定。结果从胚胎大鼠纹状体区分离出神经干细胞,并可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结论采用该体外培养技术分离的纹状体区神经干细胞可在体外大量增殖,并有多向分化潜能。  相似文献   
95.
目的 :探讨经穴输氧治疗大鼠颅脑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 SD大鼠的脑损伤模型 ,给予模型大鼠经穴输氧治疗 1个疗程 (7日 ) ,利用 NEX 1型锥板黏度计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 ,并与不同治疗方法进行量化比较。结果 :大鼠脑损伤后经穴输氧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发生显著性变化 ,全血高切比黏度、高切还原比黏度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 ,与电针组比较 ,全血高切比黏度、高切还原比黏度、血细胞比容均有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5 ) ,而纤维蛋白变化不大。结论 :经穴输氧对治疗脑损伤后遗症有效 ,具有氧疗和针刺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96.
黄芪注射液对颅脑损伤后脑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 探讨中药黄芪对颅脑损伤后脑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60只雄性SD大鼠被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假手术组:只行麻醉及开颅手术,不撞击硬脑膜;模型组:用自由落体撞击法造成左顶叶局限性脑挫裂伤后予以生理盐水;低、中、高剂量黄芪治疗组:于伤后30 min及12 h分别于腹腔内注射黄芪注射液5、10和20 ml/kg.于伤后24 h处死各组大鼠,取挫裂伤区脑组织测定Ca2 、Mg2 、谷氨酸(Glu)及血浆内皮素(ET)含量.结果 模型组大鼠损伤区脑组织Ca2 、Glu及血浆ET含量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Mg2 含量则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各剂量黄芪治疗组脑组织Ca2 、Glu及血浆ET含量均较模型组下降,Mg2 含量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但低、中、高剂量黄芪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黄芪对颅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7.
背景:黄芪作为传统的中药,具有抗自由基、增加机体免疫力、改善微循环、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及保护神经系统等多种作用。其中,黄芪的神经血管保护作用与其对局部脑皮质血流速度的调节有关。目的:观察脑创伤后黄芪对局部脑皮质血流速度变化的影响。设计:随机配对设计。单位:解放军兰州军区神经外科研究所。材料:实验于 2000-02/05在兰州军区神经外科研究所外伤实验室进行。取健康雄性 SD 大鼠 75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 5只、盐水对照组和黄芪组各 35只,后两组又分为创伤后 1,3,6,8,12,24和 48h 等 7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 5只动物。方法:正常对照组不造模,其他 2组采用改进的 Feeney’s方法建立颅脑创伤模型;伤后黄芪组立即腹腔注射黄芪注射液(5g/kg),盐水对照组腹腔注射 0.5m L 生理盐水。主要观察指标:测定创伤后相应时间点大鼠脑组织局部脑皮质血流速度。正常对照组打开骨窗后直接测量。结果:经补充后 75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局部脑皮质血流速度:盐水对照组伤后 1h 即低于对照组[(6.90±0.68),(7.94±0.65),P <0.05],伤后24h 降至最低点,伤后 48h 开始回升[(5.86±0.61),(6.15±0.60)]。黄芪组各时间点均高于盐水对照组(P <0.05)。结论:黄芪具有明显增加局部脑皮质血流速度的作用,其作用与黄芪的神经血管保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8.
目的观察伏核毁损对精神分裂症模型大鼠的行为和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立体定向电极毁损大鼠伏核,观察其刻板行为和社会行为的变化,并对刻板行为进行评分;运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测试大鼠伏核毁损前后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结果伏核毁损组大鼠刻板行为减轻,社会行为有所改善;伏核毁损对大鼠初期空间记忆能力具有抑制作用,而对已获得的记忆影响不大. 结论伏核毁损能改善精神分裂症症状,对大鼠初期学习记忆能力有一定影响,伏核可能是立体定向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有效靶点.  相似文献   
99.
随着苯丙胺类药物的长期滥用,其精神依赖性和严重的毒性作用问题也日益突出.研究证明,中脑-边缘区多巴胺系统(mesolimbic dopamine system, MLDS)在药物精神依赖性中起重要作用[1],其中,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 NAc)在药物渴求的建立中起关键性作用[2].  相似文献   
100.
隔区的功能性解剖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隔区是边缘系统的重要结构 ,有许多亚细胞群 ,与脑内结构存在广泛的联系 ,其生理机能复杂 ,目前认为隔区是边缘系统的枢纽 ,是各种冲动的整合中枢。随着神经外科研究方法的不断改进 ,隔区许多新的功能逐渐被认识 ,隔区作为Papez环路和基底外侧边缘环路的共有区域 ,在情绪反应、性欲、食欲、防御本能及学习记忆中起重要作用。隔区某些核团的毁损可引起动物和人的情绪反应的明显异常 ,应用神经外科方法治疗难治性精神病中 ,内侧隔核毁损已成为重要的靶点之一。近年来 ,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 ,人们对隔区的解剖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