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16篇
  免费   291篇
  国内免费   134篇
医药卫生   4641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119篇
  2022年   113篇
  2021年   118篇
  2020年   166篇
  2019年   128篇
  2018年   159篇
  2017年   80篇
  2016年   80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200篇
  2013年   154篇
  2012年   205篇
  2011年   213篇
  2010年   198篇
  2009年   211篇
  2008年   203篇
  2007年   185篇
  2006年   162篇
  2005年   182篇
  2004年   131篇
  2003年   133篇
  2002年   95篇
  2001年   238篇
  2000年   169篇
  1999年   139篇
  1998年   85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74篇
  1995年   87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60篇
  1991年   47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4篇
  1964年   6篇
  1963年   4篇
  195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脾虚大鼠脑-肠轴β-EP水平与免疫功能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脾虚大鼠脑-肠轴β-EP水平与血T淋巴细胞及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耗气破气加饥饱失常法,对大鼠进行长期脾虚造模,并设立正常健康对照(组)。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各大鼠下丘脑、血浆、胃窦、小肠组织β-EP的含量,同时检测各大鼠循环血LTT、RBC-C3b-RR、RBC-IC-R,相关分析上述指标的关系。结果 脾虚大鼠LTT与下丘脑、血浆β-EP之间呈正相关,与胃窦和小肠β-EP之间呈负相关;RBC-C3b-RR与下丘脑、血浆β-EP之间呈正相关,与胃窦和小肠β-EP之间呈负相关;RBC-IC-R与下丘脑、血浆β-EP之间呈负相关,与胃窦和小肠β-EP之间呈正相关。结论 脾虚大鼠脑-肠轴β-EP水平与LTT、RBC-C3b-RR、RBC-IC-R之间有相关性,而且网络内不同部的β-EP水平与上述免疫功能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存在有差异。  相似文献   
992.
993.
994.
995.
目的从二尖瓣解剖结构探索容量相关性二尖瓣反流的发生机制。方法纳入2018年9月至2019年11月符合标准的室间隔缺损(VSD)伴二尖瓣反流(VSD-MR)患者共32例。相对于心脏轴线的方向:二尖瓣反流束偏离轴线沿左房壁走向为偏心型,反之为中心型。其中,VSD伴偏心型二尖瓣反流(VSD-EMR组)23例,其中男10例、女13例,年龄21(10,56)个月;VSD伴中心型二尖瓣反流(VSD-CMR组)9例,其中男4例、女5例,年龄26(12,87)个月;招募健康儿童9例做为对照组,其中男4例、女5例,年龄49(15,72)个月。分别于术前2周及术后6个月行经胸心脏超声(TTE)检查,评估MR程度,测量各组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每搏量(SV)、射血分数(EF)、二尖瓣前后交界直径(AP)、瓣环周径(AC)、瓣叶对合处直径(CD)。结果术前VSD-EMR、VSD-CMR组EDV、ESV、SV、AP、AC、CD均较对照组增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上述指标均较术前减小。其中,AC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指标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EF组间、组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VSD-EMR组二尖瓣反流改善率为78.9%(15/19),VSD-CMR组改善率为100.0%(9/9)。结论容量相关性二尖瓣反流去负荷后,瓣膜结构除瓣环周径外基本恢复正常。VSD-EMR术后二尖瓣反流改善率较VSD-CMR组低,可能提示VSD-EMR反流机制更复杂。  相似文献   
996.
抗过敏治疗的进展及临床应用的评价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儿内科(200092)步军范亚可过敏性疾病是人类常见的多发病,最常见如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等,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因此,寻找新的有效、低毒性药物和方法成为人们的努力目标。随着免...  相似文献   
997.
软组织及骨的急慢性感染治疗,多采用切开引流,病灶清除以达到根治的目的,但对慢性皮肤溃疡、骨髓炎等有时难以奏效。我科自95年8月至96年7月应用“消疽散Ⅱ号”治疗慢性皮肤溃疡,慢性骨髓炎等10例,均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0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78岁,平均46.7岁,慢性骨髓炎5例,皮肤慢性溃疡3例,外伤及术后感染2例,感染时间最短4d,最长20a,脓液培养提示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5例,绿脓杆菌2例,3例未做细菌培养。2方法治疗前停用抗菌素,用蜂蜜将消疽散粉调成糊状,敷于伤口,范围大…  相似文献   
998.
牛晓峰  李维凤  李延 《中药材》2002,25(6):397-399
目的:鉴别黄珠子草(Phyllanthus simplex Retz.)。方法:形态学、组织学鉴别方法。结果:黄珠子草根及茎的皮层细胞中、叶肉组织中含有草酸钙簇晶,粉末中可见平轴式气孔,导管主为螺纹和网纹。结论:上述特征可用于黄珠子草的鉴定。  相似文献   
999.
目的调查广东省实验用小型猪主要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的感染情况。方法从广东省4家生产单位随机抽取小型猪154头,包括巴马小型猪、蕨麻小型猪、西藏小型猪和五指山小型猪4种品系,采集皮毛、鳞屑、血清、肛拭子、粪便等样品检测20种病原,对结果进行生产单位和品系间的差异性分析。结果所检4家单位的所有品系小型猪均存在多种病原复合感染,猪链球菌2型(50.7%)、胸膜肺炎放线杆菌(40.3%)、肺炎支原体(100.0%)、乙型脑炎病毒(41.3%)、猪圆环病毒2型(74.8%)、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73.8%)、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44.7%)7种病原的检出率相对较高,猪细小病毒(26.0%)、猪伪狂犬病病毒(15.6%)、肠道中蠕虫(3.2%)有一定检出率;要求强免的猪瘟病毒(62.8%)、口蹄疫病毒(35.8%)免疫合格率较低,猪伪狂犬病病毒免疫合格率高达98.4%。本次调查未检出沙门氏菌、布鲁氏菌、猪痢疾蛇样螺旋体、皮肤病原真菌、甲型流感病毒、弓形虫、体外寄生虫和粪便球虫。结论广东地区存栏实验用小型猪存在多种病原复合感染,需加强免疫和质量控制,逐步建立高等级群体;同时也为实验用小型猪地方标准乃至国家标准的制/修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调查2013~2015年广东地区实验小鼠和大鼠的病原携带情况。方法 本文涉及的样品主要来源于监督检测的抽样样品和委托检测的送样样品,共收集到广东省12家监督单位和32家委托单位样品。按照国家标准要求的项目及标准外的螺杆菌和小鼠诺如病毒进行检测。结果 监督检测和委托检测结果存在较大差异。3年中监督检测的小鼠检出4种病原,包括绿脓杆菌(0.7%)、嗜肺巴斯德杆菌(0.3%)、肺炎克雷伯杆菌(0.7%)和鞭毛虫(1.7%),未检出病毒;大鼠检出1种病原即嗜肺巴斯德杆菌(1.1%),未检出病毒和寄生虫。委托检测的小鼠检出15种病原,包括绿脓杆菌(3.7%)、嗜肺巴斯德杆菌(5.2%)、支原体(1.9%)、金黄色葡萄球菌(0.7%)、肺炎克雷伯杆菌(0.8%)、螺杆菌(45.3%),小鼠肝炎病毒(8.5%)、小鼠脑脊髓炎病毒(7.0%)、小鼠诺如病毒(16.2%)、鼠痘病毒(0.3%)、小鼠细小病毒(0.5%)、仙台病毒(0.1%)、鞭毛虫(11.7%)、蠕虫(1.0%)、体外寄生虫(0.1%)。大鼠检出8种病原,包括绿脓杆菌(3.4%)、嗜肺巴斯德杆菌(8.6%)、支原体(0.9%)、金黄色葡萄球菌(2.9%)、泰泽病原体(4.8%)、大肠杆菌(1.0%)、大鼠细小病毒H-1株(3.0%)、大鼠冠状病毒(1.0%),未检出寄生虫。其中,实验小鼠7种病原,包括绿脓杆菌、嗜肺巴斯德杆菌、螺杆菌、鞭毛虫、小鼠肝炎病毒、小鼠脑脊髓炎病毒和小鼠诺如病毒,大鼠2种病原,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泰泽病原体,检出范围广、检出率较高,而且存在区域分布特点,即设施污染后能在多次送检的动物中检出这些病原。结论 本研究获得广东省实验大小鼠病原流行情况和分布,这些数据的统计为我国实验动物质量标准的制订提供基础数据,同时也为各动物实验设施的质量控制方案制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