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0篇
医药卫生   60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99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脂肪来源细胞体外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初步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脂肪来源细胞(adipose-derived cells,ADCs)在体外构建特定形态软骨的可行性.方法 脂肪组织由整形外科吸脂术获得.酶消化法分离抽吸物中细胞,体外扩增.以第3代细胞接种PLGA生物支架,在成软骨培养基中体外诱导4周,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测构建组织的成软骨能力.结果 大体观察见诱导组能维持圆柱形态.非诱导组失去原有形态,单纯支架组完全塌陷.组织学上诱导组局部检测到软骨陷窝包埋于嗜碱性基质中,Massens's染色和Safranin'O染色示胶原、蛋白多糖呈阳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Ⅱ型胶原轻度阳性;非诱导组呈典型的疏松结缔组织结构,组织学特殊染色均呈阴性.结论 脂肪来源细胞虽为多种细胞混合群体,但作为构建特定形态软骨的种子细胞,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2.
该文根据生物力学的原理,分析了直圆筒形血管的流动状况和血管的受力特性,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套的能模拟血管体内环境的生物反应器,通过血管的培养和相关检测分析,表明生物反应器的设计是合理的,性能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23.
目的通过了解睾丸支持细胞(Sertoli cells,SC)的基本生物学特性,探讨SC鉴定的良好方法。方法联合应用复合胶原酶及差速贴壁法从睾丸组织中分离、培养SC,光镜和电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MTT法测定细胞的生长曲线,观察其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的增殖特性;利用免疫细胞染色及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检测Fas配体(FasL)的表达,观察其免疫功能;应用吖啶橙荧光染色进行细胞鉴定。结果联合应用复合胶原酶及差速贴壁法分离、培养的细胞在光镜下呈长柱状及三角形,增殖能力强,电镜下胞核中可见特异性卫星小体,胞质中细胞器丰富,免疫细胞染色及免疫荧光染色证实其高表达FasL,吖啶橙荧光染色可见胞核中含有大量异染色质,核仁明显,证实其为SC。结论复合胶原酶及差速贴壁法分离的SC具有良好的增殖能力及免疫功能,电镜、吖啶橙荧光染色是鉴定SC方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4.
目的应用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marrowstromalcells,BMSCs)复合珊瑚构建组织工程化骨,修复犬下颌骨节段性缺损。方法体外扩增培养、成骨诱导犬BMSCs。将第二代细胞复合珊瑚后修复犬自体右侧3cm的下颌骨节段缺损(n=6);以单纯珊瑚植入缺损处为对照(n=6),术后12、32周分别通过影像学,大体形态观察,组织学和生物力学的方法检测骨缺损的修复效果。结果成骨诱导的BMSCs在珊瑚支架上生长良好。X线片显示12周时实验组骨痂较多,对照组材料明显吸收;32周时CT、X线片和大体观察显示术后实验组骨愈合良好,对照组为骨不连;骨密度检测示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组织学示实验组有较多成熟骨呈骨性愈合,对照组为纤维性愈合;生物力学测试实验组与正常下颌骨力学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成骨诱导BMSCs复合珊瑚形成的组织工程化骨可修复犬下颌骨节段缺损。  相似文献   
25.
Smad7过度表达抑制3T3细胞增殖和TGF-β1基因表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Smad7过度表达对TGF β1基因表达的调控和对 3T3细胞增殖的影响。实验将Smad7质粒 ,通过脂质体介导转染NIH3T3细胞 ,应用RT PCR方法鉴定转染结果和检测TGF β1mRNA的表达 ,以及用免疫细胞化学检测TGF β1蛋白的表达情况 ,并观察基因转染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转染Smad7后 ,NIH3T3细胞中TGF β1mRNA的表达显著减少 (P <0 0 5 ) ,TGF β1蛋白的表达下降 ,细胞增殖明显减缓 (P <0 0 5 )。提示Smad7过度表达能够抑制 3T3细胞的增殖和TGF β1基因的表达 ,可以通过阻断TGF β细胞内信号传导来调控TGF β1的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26.
软骨种子细胞的老化和缺乏是限制软骨组织工程在临床应用的瓶颈问题。本文概述了目前对软骨种子细胞研究的两个方面 :扩大种子细胞的来源及预防和延缓种子细胞功能老化 ,并展望软骨组织工程在监床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7.
组织工程技术修复自体肌腱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肌腱缺损是目前临床上治疗的一大难题.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有3种:(1)自体肌腱移植;(2)人工肌腱代用品;(3)同种异体肌腱移植.因分别存在着供体来源缺乏,供区损伤,异物反应及免疫排斥反应等问题,使临床应用受到限制.作者采用组织工程技术,在自体动物体内构建肌腱组织并修复肌腱缺损,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8.
组织工程是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工程学的原理,研究和开发、修复和改善损伤组织和功能的生物替代物的一门科学,是继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之后,生命科学发展史上又一新的里程碑,标志着医学将走出器官移植的范畴,步入制造组织和器官的新时代。 组织工程是在组织水平上操作的生物工程,主要致力于组织和器官的形成和再生,它是对外科领域中组织、器官缺损和功能障碍传统治疗方法和模式的一次革命。同时组织工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将是21世纪具有巨大潜力的高技术产业,必将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目前组织工程己得到了迅猛发展,在许多方面已取得重大突破,由于其所孕育的巨大科学价值及广阔的研究和应用前景,成了未来21世纪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焦点之一。因此,在国内尽快地建立和开展组织工程研究,对加快我国医学科学事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构建携带人转化生长因子β1(hTGF-β1)的腺病毒载体(Adeno-hTGF-β1),为hTGF-β1基因转染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s)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应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hTGF-β1腺病毒表达载体,分别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聚合酶链反应(PCR)鉴定,并通过脂质体Fugene 6介导腺病毒DNA转染293细胞.结果 重组hTGF-β1腺病毒DNA经限制性内切酶XhoⅠ酶切后,得到14.5、8.1、4.2、4.0、2.5、1.4、0.6 kb片段.与空白腺病毒相比,5.6 kb的片段已被置换成4.2 kb和4.0 kb片段;经PI-SceⅠ/I-CeuⅠ双酶切后,得到32.6 kb和2.6 kb含目的基因片段,片段大小无误,表明重组Adeno-hTGF-β1腺病毒表达系统构建成功.以重组Adeno-hTGF-β1DNA为模板的PCR产物中出现1.35 kb hTGF-β1目的基因片段,表明hTGF-β1基因成功连接至adeno-X腺病毒表达载体中.重组hTGF-β1腺病毒表达载体通过Fugene 6 介导转染293 包装细胞出现细胞病变效应(CPE).采用PCR反应鉴定293细胞包装的腺病毒,证实扩增出247 bp的hTGF-β1目的基因片断和312 bp的腺病毒骨架基因片断.结论 携带人hTGF-β1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成功,并能在293细胞包装,为hTGF-β1基因转染的BMSCs在软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最适合人毛囊干细胞体外培养及扩增的纤维连接蛋白(FN)铺层浓度。方法将新鲜FN稀释至所需要的4个浓度:5μg/mL、200ng/mL、10ng/mL、0ng/mL。使用酶消化法分离人毛囊细胞,将原代人毛囊干细胞在不同浓度铺层的培养皿中的细胞增值能力和克隆形成率进行统计分析,获得最适合人毛囊干细胞体外培养的铺层浓度。结果接种同一样本相同数量细胞,做克隆效率测定,在原代培养第8天做Giemsa染色,结果显示0ng/cm2铺层的培养皿中克隆团小,数量少;10ng/cm2铺层的克隆团大,数量多;200ng/cm2和5μg/cm2铺层的克隆团较小,数量不多。取10个样本,分别对4个FN铺层浓度的克隆效率进行统计分析,10ng/cm2铺层的克隆效率最高。在不同FN铺层浓度条件下,细胞扩增能力也不同,10ng/cm2铺层浓度细胞扩增能力最强,与其他3个浓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ng/cm2与其余3个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0ng/cm2的FN铺层浓度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