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7篇
医药卫生   23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微骨折技术(Microfracture)修复膝关节软骨全层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5年7月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收治的43例膝关节软骨全层缺损患者的情况,平均随访15.9±8.8个月(6~47个月)。采用Tegner、Meyers、Lysholm评分作为疗效判定标准。结果:微骨折技术修复膝关节软骨全层缺损总有效率为87.0%,其中,疗效优27个膝关节(58.7%),疗效良13个膝关节(28.3%),疗效差3个膝关节(6.5%)。平均Tegner评分从1.5±1.3提高到4.8±1.5(P<0.01);平均Meyers评分从9.9±1.9提高到16.4±2.0(P<0.01);平均Lysholm评分从41.8±12.5提高到82.7±12.6(P<0.01)。手术前后疗效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微骨折术疗效与患者的性别、半月板损伤的相关性不明显(P>0.05),但与患者的年龄、外伤、软骨缺损面积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关节镜下微骨折技术修复膝关节软骨全层缺损操作简单、安全,微创,疗效可靠,是较为实用的关节软骨修复技术。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异种异体半月板移植对延缓关节软骨退变的作用。方法:对15只成年新西兰兔的后肢左、右膝均进行内侧半月板全切。在15只兔的左膝进行猪半月板组织成型后所得的异种异体内侧半月板移植,以其已切除内侧半月板的右膝作为对照。分别于术后6周、12周、24周择期处死动物,观察各组兔膝关节软骨的大体病理表现、组织病理Mankin评分改变,并用Ⅰ、Ⅱ、Ⅲ、Ⅹ型胶原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关节软骨中Ⅰ、Ⅱ、Ⅲ、Ⅹ型胶原的表达情况。结果:兔内侧半月板全切组膝内侧胫骨平台和内侧股骨髁软骨破坏严重,有大量骨赘形成,呈骨性关节炎表现。异种异体半月板移植在短期内对关节软骨具有明显保护作用,但随着术后24周移植半月板被破坏,关节软骨出现退变,但与同期的半月板切除膝相比,关节软骨退变较轻。结论:异种异体半月板移植短期内对关节软骨有保护作用;异种异体半月板移植可延缓关节软骨退行性变。  相似文献   
53.
目的 解剖研究大体观察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胫骨止点的形态,并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分析ACL的力学止点分布,为临床ACL重建提供新理念。方法 选取10例新鲜成人膝关节标本,男6例,女4例,采取标准髌旁内侧入路打开关节腔,暴露并解剖剔除ACL,观察并记录ACL胫骨止点形态,测量胫骨止点前后径和左右径。利用三维重建软件MIMICS及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膝关节模型,模拟临床体格检查Lachman试验和pivot-shift试验,观察ACL在胫骨和股骨端止点的受力分布情况。结果 ACL胫骨致密止点大体观呈扁长的弧形,其前后径为(13.8±2.0) mm,体部左右径为(5.3±0.6) mm,前缘左右径为(11.5±1.2) mm。有限元分析显示,股骨端应力较高区域为住院医师嵴(residents’ ridge)附近一类椭圆形区域,胫骨端应力较高部分延内侧髁间嵴(medial intercondylar ridge)狭长分布,与解剖观察相符,从理论上验证了ACL止点的生物力学分布特点。结论 解剖研究及有限元分析均证实ACL胫骨止点为一扁长的弧形,理想的ACL重建技术应依据其生物力学特点进行重建, 基于解剖学研究和生物力学分析本课题组提出前交叉韧带生物力学止点重建理念,并建立手术模型。  相似文献   
54.
膝关节Segond骨折是膝外侧关节囊韧带的撕脱骨折,位于胫骨平台前外缘处,Segond骨折几乎100%合并膝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断裂,因此Segond骨折是ACL断裂的间接征象,文献中已经有多篇报道。本文报告胫骨平台后内缘骨折合并ACL断裂3例,该类骨折既往在国内外文献中只有3例报道,本文报告了1例急性损伤(例3)。我们根据其损伤机制、影像学表现及切开术中所见,分析其损伤机制,并认为胫骨平台后内缘骨折也是ACL断裂的间接征象。[第一段]  相似文献   
55.
目的比较膝关节镜Clearfix与FasT—Fix半月板修复系统修复半月板损伤的临床愈合率。方法1998年11月-2001年6月,膝关节镜下采用Clearfix系统修复半月板损伤50例;2001年6月~2002年12月,关节镜下采用FasT—Fix系统修复半月板损伤61例。比较2组半月板损伤的临床愈合率。判断半月板损伤临床愈合的标准包括关节无交锁、无肿胀、关节间隙无压痛以及McMurray试验阴性。结果Clearfix组平均随访19个月(12—48个月),根据临床标准12例半月板修复术失败,临床愈合率为75.O%(36/48);FasT—Fix组平均随访18个月(14—28个月),5例半月板修复术失败,临床愈合率为91.4%(53/58)。Fast-Fix组半月板临床愈合率显著高于Clearfix组(Z=-2.277,P=0.023)。结论与Clearfix系统相比,FasT—Fix系统修复半月板损伤可获得较高的临床愈合率。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后膝关节皮温变化的特点。方法2015年7月~2016年10月我院63例ACL重建,检测术前和术后3、6、12周(23例)双侧膝关节及周围皮肤温度,观察术后膝关节肿胀情况。结果健侧膝关节术前膝前方皮温低于膝内侧、膝外侧、髌骨上缘上方10 cm处大腿以及髌骨下缘下方10 cm处小腿皮温(P<0.05)。患侧术前、术后3和6周膝前与膝内侧温差差异有显著性(χ^2=41.608,P=0.000),术后3周患侧膝前和膝内侧温度接近,温差明显小于术前(P=0.000),术后6周温差与术前差异无显著性(P=0.069)。不同时间(术前、术后3和6周)膝前、膝内和外侧和大腿患侧皮温明显高于健侧(P<0.05),小腿患侧和健侧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2周仅39.1%(9/23)的患者双侧膝前温度差>1℃。术后3、6周膝关节肿胀患者较不肿患者膝前温差明显升高(Z=-3.821,P=0.000;t=-5.181,P=0.000)。结论正常膝关节膝前方皮温较低,关节镜下ACL重建术后3、6周时皮温高于健侧,12周时接近正常。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囊外法关节镜手术治疗顽固性网球肘的手术治疗技术规范,分析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6年11月因顽固性网球肘由同一位医生实施的囊外法关节镜手术连续50例的中长期随访资料,总结手术技术要点,包括刨刀清理、去皮质化和微骨折、裂口缝合和术后石膏固定等。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Mayo肘功能评分和臂肩功能障碍评分(Disability of Arm,Shoulder and Hand,DASH)等评价术后效果,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各技术要点对手术效果的影响。结果50例随访13~60个月,平均36.7月。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术后VAS、Mayo、DASH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0)。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石膏固定与术后VAS评分预后良好相关(OR=6.525,95%CI:1.005~42.364,P=0.049),术前Mayo评分与术后Mayo评分预后良好相关(OR=1.059,95%CI:1.003~1.119,P=0.040)。结论囊外法关节镜治疗顽固性网球肘的疗效满意,操作安全性高。主要技术要点有刨刀清理、去皮质化和微骨折、镜下裂口缝合和术后石膏固定。其中术后采用石膏固定与长期预后良好相关。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FasT-Fix系统进行半月板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4月~2007年7月,32例(34侧)半月板损伤应用Fast-Fix系统(美国SmithNephew公司)进行了关节镜下全内镜下的半月板缝合,合并前交叉韧带断裂者同时用自体半腱、股薄肌腱进行前交叉韧带的单束或双束重建手术。评价半月板缝合后的临床愈合情况,并进行IKDC评分、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结果随访26~52个月(平均35个月),按照Barrett标准评价,30侧临床愈合,临床愈合率为88.2%(30/34)。IKDC评分由术前(45.3±18.7)分提高到术后(78.7±13.6)分(t=7.168,P=0.000),Lysholm评分由术前(43.5±22.2)分提高至术后(84.8±14.7)分(t=8.493,P=0.000),Tegner评分由术前(3.0±2.1)分提高至术后的(6.1±1.9)分(t=6.796,P=0.000)。结论应用Fast-Fix系统进行半月板缝合具有很好的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59.
回顾性分析1998-10/2003-09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骨不连患者32例,作为实验组。其中男27例,女5例,年龄15~58岁。首先清理骨折端组织,畅通骨髓腔,然后应用单臂外固定架固定骨折,固定3周后行自体骨髓移植,应用骨穿针在X射线透视下定位穿针,自髂后上棘抽取红骨髓注入骨不连部位,20~30 mL/次,共3次,每次间隔2周。另选1993-08/1998-09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骨不连患者31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3例,女8例,年龄17~68岁。应用常规方法切开植骨内固定治疗。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观察骨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复查时间分别为术后3,6,9,12个月。实验组32例患者中随访28例,骨不连愈合25例,愈合时间为3~9个月。对照组31例患者中随访27例,22例骨不连愈合,愈合时间为6~12月。在术后3个月,6个月和9个月时,两组患者骨不连的愈合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实验组1例发生针道感染,经换药后痊愈;2例患者发生螺纹针松动现象,消毒后再扭紧即可;无固定架断裂和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桡神经损伤1例,保守治疗恢复;骨髓穿刺及移植部位无感染、皮肤坏死和明显异位骨化发生。对照组4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1例钢板断裂,1例桡神经损伤。提示外固定架联合经皮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骨不连与切开植骨内固定治疗骨不连相比,能加速骨不连的愈合,缩短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60.
前交叉韧带四骨道双束重建的解剖学及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对应用相关解剖结果进行的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四骨道双束重建手术进行初步分析.方法 对22个25~45岁的男性健康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前内束(AMB)和后外束(PLB)的股骨和胫骨止点的足印(footprint)大小和分布、位置及AMB和PLB的纤维走行方向进行了解剖测量.将解剖测量结果用在411例患者的413个膝关节的关节镜下ACL四骨道双束重建中,并对临床资料进行了初步分析.其中左膝222个,右膝191个.平均年龄(27.6±7.2)岁.结果 每例AMB和PLB的股骨和胫骨足印的分布和尺寸都不同.定位AMB股骨骨道可以使用距离髁间窝后拱门12:00向外侧壁下方(7.9±1.4)mm、保留1 mm骨道后壁的方法.PLB股骨骨道中心点在屈膝90°下距离髁间窝外侧壁下软骨缘(5.0±0.8)mm、距离前软骨缘(8.6±1.5)mm、后软骨缘(8.6±1.5)mm的位置.还对两个股骨骨道和两个胫骨骨道的钻取方向进行了解剖测量.将这些解剖结果用在关节镜下ACL双束苇建中,移植物从双束2股到双束9股不等,移植物的股骨端固定以Endo-Button为主,胫骨端固定以可吸收介面螺钉加门形钉固定为主.在使用自体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的患者中,95.9%的患者的PLB骨道卣径为5~6 mm,72.8%患者的AMB骨道直径为5~7 mm.对75例患者随访28个月以上的结果显示重建的膝关节稳定.结论 ACL四骨道双束重建的手术技术在骨道定位和骨道方向都应该建立在对膝关节的解剖测量的基础上.在使用自体肌腱时,因为95.9%的PLB股骨和胫骨骨道直径≤6 mm,从翻修手术考虑,ACL双束重建技术是安全的.关节镜下ACL四骨道双束解剖蘑建术可以重建膝关节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