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7篇
医药卫生   23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兔交叉韧带解剖学及生物力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为建立交叉韧带修复与重建动物模型和进行相关研究提供解剖学及生物力学实验依据。方法:6只雄性骨骼成熟新西兰大白兔,后腿自股骨近端截断,配成6对膝关节。取兔正常前、后交叉韧带进行解剖学、几何学和生物力学特性测定。结果:兔交叉韧带在大体解剖学方面与人类基本相同;兔前交叉韧带的材料力学特性与后交叉韧带基本一致,平均长度、横截面积、结构力学特性明显强于后交叉韧带。结论:兔是建立交叉韧带修复与重建动物模型和进行相关实验研究的合适动物,兔前、后交叉韧带在形态结构及材料力学方面的一致性为采用材料力学特性相同的移植物重建交叉韧带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2.
青少年胫骨结节骨折的治疗--8例临床病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胫骨结节骨折的诊疗情况.方法:回顾性研究1989-2001年本所收治的7名(8例)胫骨结节骨折患者的诊断、分型、治疗和康复情况.结果:8例患者中,胫骨结节Ⅰ型骨折4例,Ⅱ型和Ⅲ型骨折各2例,均有明显移位,急诊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早期开始屈膝练习,术后4~6个月恢复到伤前的运动强度.结论:有移位的胫骨结节骨折应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早期进行康复锻炼,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3.
敖英芳  王健全 《中华外科杂志》2000,38(4):250-252,I005
目的 探讨采用关节镜下微创手术的方法重建膝关节前交刃韧带。方法 在膝关节镜下采用挤压螺钉固定骨-髌腱(中1/3)-骨复合体自体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 1年以上者20例,平均随访时间1年5个月。结果 按关节功能评定标准,本组20全名,优13列,良5例,可2例,优良率90%;9例术后关节镜观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形态结构,7例塑形改建良好。结论 关切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创伤小,骨道定位准确、固定牢固,可做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应用超声仪观察切取半腱肌腱股薄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后肌腱的再生情况。方法 :39例用自体半腱肌腱股薄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患者 ,术后平均 13个月行双侧半腱肌腱股薄肌腱超声检查 ,了解肌腱再生情况并对比其长度和截面积的变化。结果 :超声检查显示 39例患者中有肌腱再生 2 6例 ,再生率为 72 %。再生肌腱长度和截面积与对侧肌腱相比无明显差异。 2 6例患者半腱肌腱股薄肌肌腹有萎缩。结论 :切取半腱肌腱股薄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后肌腱能够再生。  相似文献   
105.
急性髌腱断裂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急性髌腱断裂的诊疗情况。方法 :回顾性研究了 1978~ 2 0 0 1年本所收治的30例患者 (31例膝髌腱断裂 )的受伤机制、治疗及恢复情况。结果 :31例髌腱断裂中 ,直接暴力伤 6例 ,间接暴力伤 2 5例。断裂位于腱止点处 2 2例 ,体部 9例。 2 3例患者修补髌腱的同时进行了减张。术后早期开始屈膝练习。 2月去减张时屈膝可至 90~ 130度。术后效果满意 ,单纯髌腱断裂者术后 6~ 12月 (平均 10月 )恢复到伤前运动强度。结论 :急性髌腱断裂后早期诊断、减张缝合及术后早期康复活动对患者尽快恢复、减少并发症很有利。  相似文献   
106.
Leeds-Keio人工韧带辅助自体髌腱(中1/3)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临床应用Leeds-Keio人工韧带辅助自体髌腱(中1/3)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治疗前交叉韧带断裂,并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1995年10月至1998年2月间,应用Leeds-Keio人工韧带辅助自体骨-髌腱(中1/3)-骨-髌前筋膜-股四头肌腱瓣重建前交叉韧带32例.术后实施积极的康复训练.结果:术后随访26例、7~9年(平均8年),Lysholm功能评分由术前平均67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7分,Noyes功能评分由术前平均147分提高到术后平均230分,患者对手术的主观评价满意度平均为86%(70~99%).运动员患者术后第6个月恢复正式训练、比赛.16例术后(平均20个月)在行内固定物取出时进行了关节镜检查,重建韧带外形及张力良好.术后再伤导致人工韧带断裂1例,1例出现明显异物反应取出人工韧带.结论:应用Leeds-Keio人工韧带辅助自体髌腱(中1/3)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治疗效果满意,术后可采用快速康复程序,康复快,运动员患者术后早期即可恢复训练与比赛.提示应用Leeds-Keio人工韧带辅助自体髌腱(中1/3)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可行,适合复合韧带损伤患者和期望迅速恢复运动训练的运动员.  相似文献   
107.
严重膝关节粘连的微创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估关节镜治疗膝关节粘连的效果和特点,探讨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探寻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997年至2004年来我所通过关节镜及附加小切口松解治疗膝关节粘连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比术前、术后患膝的活动范围、功能分级和评分,并比较不同病程患者之间的治疗效果。结果:随访患者49例,平均随访21.6个月。术后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平均改善了60.1°,伸膝由 9.9°改善为 1.6°,屈膝由64.3°改善为116.2°;术后最终膝关节Insall评分优良率达89.8%。8例附加小切口治疗的患者膝关节活动范围平均改善了63.1°,与单纯关节镜下松解患者无显著差异(P<0.05)。病程在1年内的患者治疗效果优于病程1年以上的患者。结论:关节镜粘连松解是膝关节粘连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附加小切口松解能有效治疗关节镜松解失败的患者。关节粘连手术应在一年内进行,病程超过一年会影响手术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解剖研究后交叉韧带(PCL)胫骨止点情况,确定PCL前外侧束(ALB)与后内侧束(PMB)胫骨止点的位置、形状与面积,探讨PCL双束四骨道重建中胫骨骨道定位标志与定位方法.方法 30例成人膝关节标本,根据屈伸膝关节过程中纤维束紧张与松弛情况,将PCL分为ALB与PMB,并确定各束中的功能束,用多种指标测量ALB、PMB与功能束的胫骨止点,解剖寻找双束四骨道重建PCL中胫骨骨道定位标志与定位方法.结果 PCL胫骨止点位于后髁间窝内,其纵轴由近内斜向远外,与胫骨干夹角平均为(16.5±1.4)°.ALB与PMB胫骨止点基本呈远近排列,ALB胫骨止点接近于菱形,平均面积为(90±20)mm2,PMB胫骨止点近似长方形,平均面积(96±32)mm2,二者无显著差异(P>0.05).ALB与PMB中均存在功能束,分别止于ALB胫骨止点的远外侧部及PMB胫骨止点的远内侧部,均接近椭圆形,面积分别为(35±12)mm2与(36±6)mm2,二者无显著差异(P>0.05).ALB功能束胫骨止点中心与PMB功能束胫骨止点中心距离为(12.7 ±1.9)mm.胫骨内、外侧髁间棘及胫骨上端后方骨嵴为重要的解剖标志.结论 PCL胫骨止点可以容纳两个胫骨骨道,PCL的ALB与PMB中均存在功能束,提示临床双束四骨道重建PCL时,胫骨骨道应分别定位于ALB与PMB功能束胫骨止点处.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比较异体和自体骨-髌腱-骨(B-Pt-B)移植物重建膝关节前十字韧带(ACL)的临床效果.方法 27例ACL断裂患者接受关节镜下异体B-PT-B重建ACL手术,男18例,女9例;年龄16~49岁,平均25.5岁.同期25例ACL断裂患者接受关节镜下自体B-PT-B重建ACL手术,男19例,女6例;18~43岁,平均26.7岁.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手术方法 .检测术后住院期间体温、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采用IKDC、Lysholm、Tegner评分、KT-2000及Biodex等速肌力测试系统评估手术效果及肌力恢复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发热天数、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体组随访时间为30~48个月,平均37.1个月;自体组随访时间为30~54个月,平均36.3个月.随访时两组的IKDC、Lysholm、Tegner评分及膝前痛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体组分别为89.5(74~100)分、93.o(70~100)分、8.0(5~10)分、44.4%,自体组分别为86.5(54~100)分、94.6(82~100)分、7.7(6~10)分、72.O%.两组30.和90.胫骨前移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异体组分别为(1.72±1.73)mm、(1.37±1.90)mm,自体组分别为(1.16±.32)mm、(-0.08±1.62)mm.两组患者Biodex等速肌力在60°/s时分别恢复至健侧的82.7%和86.6%,在120°/s时分别恢复至健侧的82.8%和85.3%.结论 异体与自体B-PT-B重建ACL术后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对比研究单束重建及双束重建治疗单纯后交叉韧带(PCL)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22例单束重建PCL(单束重建组)及24例双束重建PCL(双束重建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单束重建组男性16例,女性6例;年龄16 ~ 54岁,平均(37±13)岁.双束重建组男性18例,女性6例,年龄17 ~52岁,平均(37±10)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受伤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股骨和胫骨骨道的位置并进行评估分析.随访患者的IKDC、Lysholm和Tegner评分及KT2000测量屈膝90°最大力下后向位移度.结果 患者随访时间24 ~ 55个月,平均(29±9)个月.双束重建组手术时间为(92±8)min,长于单束重建组的(78±13) min(t=2.474,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IKDC、Lysholm和Tegner评分均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束重建组:t=9.578、13.115和8.165,P<0.05;双束重建组:f =4.390、5.522和4.314,P<0.05).术后KT2000测量屈膝90°最大力下后向位移度双束重建组为(1.5±1.5)mm,较单束重建组(4.0±2.9)mm减小(t=2.538,P=0.019).双束重建组IKDC分级正常(A级)的患者比例明显优于单束重建组(16/24比7/22,x2=5.576,P=0.018).结论 单束及双束重建治疗单纯PCL损伤均可以显著地提高关节的稳定性和临床效果,两者在临床评分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但在关节稳定性上,双束重建较单束重建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