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7篇
医药卫生   28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21.
目的研究剪接因子SF2/ASF在儿童白血病不同治疗阶段骨髓细胞的表达及在白血病细胞系中的表达变化。方法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cute B-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初诊和缓解骨髓细胞中SF2/ASF的表达变化情况;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B-ALL细胞系SF2/ASF的表达,并用化疗药物长春新碱和阿糖胞苷体外诱导NALM-6细胞系,观察诱导前后SF2/ASF表达的改变。结果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SF2/ASF在初诊B-ALL患儿骨髓细胞中明显表达,而在缓解期白血病患儿及对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患儿骨髓中仅有微弱表达;SF2/ASF在NALM-6细胞系中表达升高;用长春新碱、阿糖胞苷处理后,SF2/ASF表达明显减少。结论SF2/ASF在初诊B-ALL患儿骨髓或白血病细胞系中表达升高,随着临床缓解或体外化疗药物诱导后表达减少,可以作为监测白血病治疗效果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2.
目的:探索黏膜给药新方法——电致孔透黏膜给药。方法:用电致孔给药仪透直肠黏膜给药.与被动扩散给药相比较,通过双室扩散池法、HPLC法检测药物中指标成分栀子苷透过量的变化,摸索适宜的电学参数条件。结果:电致孔条件下栀子苷的累积透过量明显高于被动扩散栀子苷的累积透过量,且栀子苷的累积透过量在电学参数波形为方波、脉冲次数为360个时,透过量增大显著。结论:电致孔透黏膜给药方法可行,优化的电致孔条件应用于中药有效成分透直肠黏膜给药有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3.
2005年2月22日,春节刚过,河南省驻马店市慈善总会突然收到来自山东东营的一笔100万元的善款,捐款者孔亚娴称自己是名大学教师。希望用这笔钱资助该市的艾滋病人贫困家庭。然而几天后的2月26目。当驻马店市慈善总会已经把这笔巨款分发到全市7415个艾滋病人困难家庭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耿某等4人赶到了驻马店市区。当夜,他们与该市慈善总会工作人员见面,称孔是学院出纳员,患精神病已被送往医院接受治疗,这笔捐款是她挪用国家下拨的科研经费,要求追回。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相似文献   
124.
目的研究孤立肾肾结石经皮肾镜取石术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病原学、耐药性及抗菌药物的优选治疗方法,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3年4月入院诊治的孤立肾肾结石行经皮肾镜取石术的患者150例,筛选出感染性休克的患者55例,并对其进行血、尿培养,对阳性结果进行菌种鉴定和耐药性检测。结果 55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共分离出71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50株占70.42%,革兰阳性菌18株占25.36%,真菌3株占4.22%;尿培养分离出50株,其中大肠埃希菌13株占26.00%,铜绿假单胞菌9株占18.00%,金黄色葡萄球菌6株占12.0%;血培养分离出21株,其中大肠埃希菌7株占33.34%;革兰阴性菌对哌拉西林、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大肠埃希菌耐药率较低,<23.08%;革兰阳性菌对替考拉宁、替加环素、万古霉素敏感,耐药率均为0。结论孤立肾肾结石经皮肾镜取石术后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其血标本与尿标本病原菌结果相似,对革兰阴性菌优选抗菌药物为哌拉西林、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对革兰阳性菌优选抗菌药物为替考拉宁、替加环素、万古霉素。  相似文献   
125.
目的观察JCS-01型聚焦超声减脂机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40例受试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采用北京汇福康医疗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JCS-01型聚焦超声减脂机,治疗组于试验的第一天和第七天对腹部皮下脂肪行减脂治疗各1次,两组随访时间为治疗后第一天、第七天、第十四天和第三十五天。结果治疗组在开始治疗后第十四天和第三十五天腹围与基线值比较,分别减少了(2.52±1.04)cm和(3.31±0.67)cm,达到了实验设计的腹围差值>1.5cm的预期效果,疗效明确。试验组不良事件主要为腹部短暂轻微热感和轻度刺痛,未见其他不良反应。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聚焦超声对受试者肝肾功能没有明显影响。结论应用JCS-01型聚焦超声减脂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6.
目的 研究杭州市西湖区2009-2014年学校、幼托机构水痘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加强学校水痘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杭州市西湖区2009-2014年学校和幼托机构水痘疫情相关资料,应用描述性分析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 2009-2014年杭州市西湖区学校和幼托机构水痘疫情合计28起,报告发病354例,罹患率为6.59。疫情主要集中在3、4和9-12月。28起疫情中,小学占60.71%(17/28),354例病例中,6~11岁年龄组学生占70.62%(250/354),水痘突破病例占50.56%(179/354)。突破性病例作为指示病例有13起,占全部28起聚集性疫情的46.43%。结论 学校尤其小学是水痘疫情的高发场所,水痘突破病例给临床诊断和疾病控制带来了新的难度,2剂次水痘疫苗免疫策略有望为疫情防控带来成效。  相似文献   
127.
目的 探讨面部基底细胞癌手术切除后创面皮瓣或植皮修复的疗效. 方法 2009年7月至2014年9月92例面部基底细胞癌患者,应用局部皮瓣或植皮的方法进行修复,术中做冰冻切片决定手术切缘,其中皮瓣修复创面81例,皮片移植修复11例. 结果 所有病例均一期修复,皮瓣及移植皮片存活良好,术后随访6~36个月,颜面部外观满意. 结论 面部基底细胞癌切除术后,采用术中冰冻切片快速病理验证的方式可以保证肿瘤的完全切除,应用局部皮瓣修复术后缺损,简便、高效,效果满意,对于切除面积较大病例,选用皮片移植方法修复创面,方法简便,皮片存活容易.  相似文献   
128.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行面部老化治疗中的最佳注射点位,探讨A型肉毒毒素应用的特点,适应证及并发症等。方法:分析2009年8月至2012年12月之间198例面部老化患者行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的临床资料,根据注射点位的不同,术后随访观察额纹、鱼尾纹、眉间纹等处皱纹的改变情况。结果:按实验中的点位注射,198例患者中180例效果显著,18例自觉效果不够理想,无患者出现眉下垂、睑外翻等并发症,也无晕厥休克等严重过敏性反应。结论:应用A型肉毒毒素治疗面部老化,治疗效果肯定,治疗过程安全,可扩大A型肉毒毒素应用于面部老化治疗的范围,也可采用多点位、小剂量注射可起到个性化去皱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9.
目的评价改良的经腹入路腹腔镜下上尿路上皮癌根治术的手术技巧及临床效果。方法对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2013年9月-2018年4月收治的104例上尿路上皮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51例侧卧位行经腹入路腹腔镜下切肾后,改平卧位下腹部切口处理输尿管膀胱连接部并取出标本(标准组);53例行改良经腹入路全腹腔镜下上尿路上皮癌根治术(改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程度、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和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率等临床指标。术后疼痛程度评估采用疼痛数字评定量表(NRS)。结果改良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少于标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术后疼痛程度较标准组轻,术后引流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术中出血量虽较标准组少,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组术后出现短期并发症11例(21.6%),改良组4例(7.5%),改良组明显少于标准组(P<0.05)。结论改良经腹入路全腹腔镜下上尿路上皮癌根治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0.
  目的  科学评价β-葡聚糖生物强化大米的食用安全性。  方法  采用14 d喂养实验评价β-葡聚糖生物强化大米对大、小鼠的急性毒性;采用Ames实验、哺乳动物骨髓红细胞微核实验以及哺乳动物细胞TK基因突变实验评价其遗传毒性。  结果  在急性毒性实验中,受试物灌胃未见明显毒性作用,解剖观察未见异常,对大、小鼠的半数致死剂量(median lethal dose, LD50)均大于15 mg/kg,属于实际无毒级。在有或无S9活化的情况下,未见受试物对试验菌株TA97a、TA98、TA100、TA102、TA153的遗传毒性;骨髓红细胞微核实验未见受试物对骨髓嗜多染红细胞的诱发作用及对骨髓的抑制作用; TK 基因突变实验结果未显示受试物的致突变作用:3个遗传毒性实验结果均为阴性。  结论  在本实验条件下,β-葡聚糖生物强化大米未见明显急性毒性及遗传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