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9篇
医药卫生   318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NTRODUCTION Incidence of type 2 diabetes combined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in-crease with increase of age. High blood sugar, hypertension, hyper-cholesterolemia and high LDL are main risk factors to cerebral in-farction. Obesity is also the risk factor to diabetes combined withcerebral infarction.  相似文献   
72.
乌拉尔甘草中皂甙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自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的根茎中共分离出三个皂甙类化合物,经化学方法和光谱解析,鉴定1为3β-羟基-11-氧化-齐墩果-12-烯-30-羧酸-3-O-β-D-葡萄吡喃糖醛酸基(1—2)-β-D-葡萄吡喃糖醛酸甙,命名为乌拉尔甘草皂甙甲(ura1saponin A)。Ⅱ为3β-羟基-11-氧化-齐墩果-12-烯-30-羧酸-3-O-β-D-葡萄吡喃糖醛酸基(1-3)-β-D-葡萄吡喃糖醛酸甙,命名为乌拉尔甘草皂甙乙(uralsaponin B)。Ⅰ,Ⅱ均未见文献报道。Ⅲ为已知甘草酸。本文报道两个新甙的结构鉴定。  相似文献   
73.
目的:构建社区老年照护关怀体系,以期改善老年人的生存质量,为我国积极应对健康风险冲击下的老龄化社会提供行动框架。方法: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逻辑归纳法,分析我国老年健康照护模式的现存困境,提出健康风险冲击下的社区老年照护应对路径。结果:老年人作为卫生服务领域的弱势群体,其健康处于持续衰退阶段,健康风险特征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向。老年人对照护依赖的需求持续增长,亟需来自多主体供给的照护关怀。结论:建立并拓展全生命周期连续的社区老年照护关怀体系,有助于实现老年疾病预防的关口前移,缓解老龄期健康风险对老年人功能发挥的影响,以助力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观的实现进程。  相似文献   
74.
为探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对血糖长期良好控制的影响,对50例初发2型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资料进行分析。其中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CSII)30例,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MSII)20例,治疗期间监测三餐前、三餐后2h及晚睡前血糖,治疗前及治疗后实验室检查空腹及餐后2h血糖、C肽,对比两种强化治疗方法的降糖效果及强化治疗前后血糖、胰岛β细胞功能变化;观察治疗后3个月、6个月、1年空腹及餐后2h血糖、HbA1c。结果,两种强化治疗空腹及餐后2h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CSII组胰岛素用量较少,达标时间较早,血糖波动较小,发生低血糖少;强化治疗后血糖下降、C肽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胰岛素强化治疗后1年,21例患者仅控制饮食及适当运动,25例患者口服少量降糖药,血糖维持正常,4例患者治疗后3个月血糖升高再次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表明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能改善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21例患者仅靠控制饮食及适当运动保持血糖良好控制1年;作为强化治疗方法,CSII较MSII更适合。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急、慢性口颌面痛患者的负性情绪和心理压力的差异,为急慢性口颌面疼痛患者提供个性化心理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纳入口颌面痛患者231例(急性148例,慢性83例),使用抑郁筛查分量表(PHQ-9)和焦虑筛查分量表(GAD-7),压力知觉量表(PSS-10)对受试者进行心理评估。使用SPSS软件对受试者的心理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口颌面痛与焦虑、抑郁存在相关性,口颌面痛患者中多见焦虑、抑郁症状,且慢性口颌面痛患者中抑郁比例要明显高于急性口颌面痛患者。慢性口颌面痛患者的心理压力明显高于急性口颌面痛患者。结论:口颌面痛与焦虑、抑郁负性情绪存在紧密联系,与急性口颌面痛相比,焦虑、抑郁负性情绪在慢性口颌面痛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抑郁。慢性口颌面痛的心理压力要比急性口颌面痛的程度高。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血浆内脂素(Visfatin)水平与宁夏回、汉族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所有受试者血浆内脂素水平,同时检测空腹静脉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等指标,测量并计算体重指数(BMI)、腰臀围比(WHR)。结果回、汉族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内脂素水平均高于健康体检者;回族2型糖尿病组血浆内脂素水平与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FPG呈正相关,汉族2型糖尿病组血浆内脂素水平与WHR、FPG、2hPG、HbA1c、TG呈正相关。结论血浆内脂素与2型糖尿病及肥胖相关,可能在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7.
选择46例按WHO标准确诊的Ⅱ型糖尿病人,无肝肾功能异常及严重并发症,在饮食控制及其它口服降糖药治疗同时,加服拜唐苹(50~100mg/次,每日3次)4周,观察其空腹及餐后2h血糖变化,并以32例病程、年龄相仿,单纯给饮食控制及其它口服降糖药治疗的Ⅱ型糖尿病人作对照。结果发现加拜唐苹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分别为98±095、92±097和1327±062、1287±073,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4周后,加拜唐苹治疗组与对照组空腹血糖分别为68±036、71±083,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5),但餐后2h血糖分别为83±082、1168±093,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1),与治疗前比较,加拜唐苹治疗组餐后2h血糖下降375%,而对照组仅下降92%。认为拜唐苹在饮食控制条件下,与其它口服降糖药合用,可明显降低餐后2h血糖  相似文献   
78.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踝臂指数(ABI)与DPN的关系。方法将2型糖尿病患者(T2DM)依据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或(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异常与否分DPN组与无DPN组,比较两组间临床资料,进行DPN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两组间下肢动脉疾病(PAD)的发生率。结果两组间各参数比较,病程、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B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NDBIL)、尿微量白蛋白(MA)、合并肾病(DN)、合并视网膜病变(DR)、踝臂指数(ABI)异常等参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DPN组与无DPN组下肢动脉疾病发生率比较,两组发病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病程、HbA1c、TG、HDL、TBIL、NDBIL、ABI降低(ABI≤0.9)及DR是DPN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相似文献   
79.
本文报告银川市老城区癫痫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调查方法系利用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统一的调查表,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在136,385人口之限定的样本人群中进行逐户家访调查。共调查10,641例,发现癫痫患者44例。患病率(每10万人口/年)及世界调整率、发病率(每10万人口/年)及世界调整率、死亡率(每10万人口/年)及世界调整率分别为413.5及390.4、18.8及35.2、9.4及7.3,与世界调整率相比,患病率大致相符,发病率偏低,而死亡率偏高。本文还就本症进行了病例配对对照分析,显示发热的惊厥是本症的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0.
基因芯片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 HGP)的完成以及分子生物学相关学科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动植物、微生物的基因序列得到测定,基因序列数据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增长.基因芯片技术的问世及迅猛发展,使得研究如此众多基因的生物信息及其功能成为可能.近年来,基因芯片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受到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