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26篇
  2013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了解珙县地氟病防治措施落实的防治成效。方法对珙县2007-2009年地氟病相关项目的监测。结果与2007年相比2008年轻病区玉米氟下降0.95mg/kg,辣椒氟下降9.64mg/kg,腊肉氟下降0.86mg/kg,与2007年相比2008年中病区玉米氟下降2.19mg/kg,辣椒氟下降17.05mg/kg,腊肉氟下降0.86mg/kg,尿氟下降2.08mg/kg,812岁儿童氟斑牙检出率下降13.74%,与2007年相比2009年轻病区玉米氟下降0.96mg/kg,辣椒氟下降10.42mg/kg,腊肉氟下降1.39mg/kg,812岁儿童氟斑牙检出率下降5.76%,与2007年相比2009年中病区玉米氟下降2.18mg/kg,辣椒氟下降38.96mg/kg,腊肉氟下降1.14mg/kg,尿氟下降2.36mg/kg,812岁儿童氟斑牙检出率下降35.59%。2007-2009年玉米氟、辣椒氟、腊肉氟呈逐年下降趋势,尿氟排泄量也逐年降低,2个病区812岁儿童氟斑牙检出率和氟斑牙指数逐年下降。结论珙县燃煤型地氟病病区采取的防治措施取得了明显的防治成效,但近3年来辣椒氟和腊肉氟含量仍然超过国家标准,建议继续加强地氟病防治的健康教育,改变辣椒和腊肉的储存方式,使病区群众尽快远离地氟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流行性出血热(EHF)病程中肝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103例EHF患者的肝功能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重型及危重型患者肝脏的损害(ALT、SB及白蛋白)较轻型、中型患者有显著性差异;(2)死亡组肝脏的损害(ALT、SB)显著重于存活组(P值分别为0.000;0.000);(3)肝脏的损害(ALT)与患者的临床类型、年龄、血小板、白蛋白、乳酸脱氢酶及肌酐密切相关.结论 EHF患者并发肝脏损害较普遍,以轻、中度肝脏损害多见,而且与患者的临床类型、年龄、血小板、白蛋白、乳酸脱氢酶、肌酐及预后密切相关.病情愈重者,肝脏损害愈严重.因此在流行性出血热(EHF)病程中动态观察肝功能的变化,有助于判断病情和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 方法对确诊HFRS 89例进行流行病学及相关临床资料统计分析. 结果①青壮年发病者占82.0%,男性>女性.②全年发病,春夏季高峰大于秋冬季高峰.③临床分型以轻-中型为主.④有典型症状及5期临床经过者仅占29.2%.⑤本组死亡率为7.9%,均发生于重型及危重型患者. 结论本地区HFRS以男性青壮年工人、民工发病较多;全年发病,有双峰型季节性增高特点;临床表现大部分不典型;对重型、危重型的正确及时诊治,可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慢性肝病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联合γ-球蛋白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各型慢性肝病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γ-球蛋白与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 选择各型慢性肝病患者,检测患者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III型前胶原(PCIII)、IV型胶原(IV-C)、γ-球蛋白进行分析。结果 HA、PCIII在慢肝中度时明显升高;LN、IV-C和γ-球蛋白在慢肝重度时明显升高。结论 HA、PCIII适用于肝纤维化早期诊断;LN、IV-C、γ-球蛋白适用于肝纤维化中晚期诊断。  相似文献   
15.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和各型肝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在各型肝病患者中的变化规律。用放射免疫法测定231例肝病患者及 63例正常人的血清 IGF-1含量。急性肝炎(640.29± 73.60)ng/ml,慢性轻度肝炎(539.65± 96.55)ng/ml,慢性中度肝炎(512.65±69.57)ng/ml,慢性重度及重症肝炎(324.71±163.27)ng/ml,失代偿期肝硬化(161.35±85.29)ng/ml,原发性肝癌(16.91± 96.52)ng/ml,正常对照(302.26± 83.29)ng/ml。除慢性重度重症肝炎外;其余各型肝病的IGF-1含量与正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肝硬化及肝癌患者的IGF—1水平明显低于正常(P<0.01)。IGF-1是在肝脏病变的发展过程中判断肝细胞功能不良的重要指标。检测IGF-1对肝病患者尤其是判别肝硬化是否停止进展的预后估计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格林巴利(Guillai—Barre)二氏综合征,又称急性传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病因尚不清。有人认为与病毒感染有关,也有人认为与感染后引起神经变态反应有关,还有人认为是多种原因引起。1976年Niemeiger首次报告病毒肝炎合并格林——巴利氏综合征的病例。近几年来我国也有人报告急性乙型病毒肝炎合并格林——巴利氏综合征,但急性甲型病毒肝炎合并尚属罕见,现将我院收治一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并发肝脏损害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流行性出血热(EHF)病程中肝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103例EHF患者的肝功能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重型及危重型患者肝脏的损害(ALT、SB及白蛋门)较轻型、中型患者有显著性差异;(2)死亡组肝脏的损害(ALT、SB)显著重于存活组(P值分别为0.000;0.000);(3)肝脏的损害(ALT)与患者的临床类型、年龄、血小板、白蛋白、乳酸脱氢酶及肌酐密切相关。结论 EHF患者并发肝脏损害较普遍,以轻、中度肝脏损害多见,而且与患者的临床类型、年龄、血小板、白蛋白、乳酸脱氢酶、肌酐及预后密切相关。病情愈重者,肝脏损害愈严重。因此在流行性出血热(EHF)病程中动态观察肝功能的变化,有助于判断病情和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18.
格林—巴利(Guillai Barre)氏综合征,又称急性传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病因尚不清。有人认为与病毒感染有关,也有人认为与感染后引起神经变态反应有关,还有人认为是多种原因引起。1976年 Niemeiger首次报告病毒肝炎合并格林—巴利氏综合征病例。近几年来我国也有人报告急性乙型病毒肝炎合并格林—巴利氏综合征,但是急性甲型病毒肝炎合并尚属罕见,现将我院收治一例报告如下,患者吴某,男性,38岁,广东顺德人,供销员,住院号440688,因乏力纳差尿黄18天,眼黄16天,四肢远端麻木,无力7天于88年1月6日由顺德县医院转来。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1985年3月~1987年3月住院的87例 HBsAg 阴性的病毒性肝炎患者,经血清学排除法,确定其中20例为非甲非乙型病毒性肝炎(HNANB),进行了临床观察。大多数病例属急性黄疸型。临床特征为起病急、伴发热、乏力、明显的消化道症状、肝大和肝功能明显异常,但恢复较快。类似甲型病毒性肝炎。符合一般散发性 HNANB 病例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肝病患者血清TGFα含量与肝功能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肝病患者血清TGFα的变化规律及其与肝功能损害的关系。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172例各型肝病患者血清TGFα含量 ,测定各项肝功能指标 :ALT、AST、γ -GT、AKP、TB、A/G、AFP等。 (1)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代偿期、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癌患者血清TGFα含量 (x±s)分别为 :(14 19± 7 30 )pg/ml、(11 2 8± 6 84) pg/ml、(8 14± 5 5 5 ) pg/ml、(16 0 2± 9 81) pg/ml、(19 89± 9 0 9)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 (6 86± 0 ,89) pg/ml((P <0 0 5 )。 (2 )TGFα和肝功能指标ALT、AST、γ -GT、AFP的相关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0 5 ) ;而和AKP、TB、A/G的相关无显著性 (P >0 5 0 )。TGFα与肝病的慢性化及肝功能损害严重程度相关 ,检测血清TGFα对慢性肝病的预后估计尤其是肝硬化恶变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