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3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目的探讨256iCT金属伪影去除(O-MAR)技术对腰椎内固定术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对20例腰椎内固定术后患者行CT扫描,对原始图像用设备自带软件O-MAR进行金属伪影去除处理,使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容积重建(VRT)进行三维后处理,以原始图像为参照,比较去伪影前后图像质量。结果应用O-MAR图像较原始图像金属伪影明显减少,其能够更清晰地显示内固定术的修复效果。结论 O-MAR技术能够明显减少腰椎内固定术后金属植入物的伪影,使CT图像的质量明显提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2.
目的 探讨膝关节的磁共振成像技术与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关节镜或骨科手术确诊的膝关节病变MRI影像资料,扫描序列包括矢状位、冠状位、横断位T2WI/SPIR 及矢状位T2WI、T1WI、T2WI/FFE.结果优片率达85%以上.T2WI/FFE序列诊断半月板撕裂或变性30例,关节软骨损伤20例,均优于T2WI/SPIR、T2WI/TSE、T1WI/TSE序列,P值均小于0.01;T2WI/SPIR 诊断膝关节挫伤20例,侧副韧带损伤10例,均优于T2WI/FFE、T2WI/TSE、T1WI/TSE序列,P值均小于0.01;交叉韧带损伤,各序列之间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值大于0.01.结论膝关节MRI扫描中采用多方位成像、多序列组合,从而准确诊断膝关节损伤的程度、大小、范围,为临床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直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合并坏死性小血管炎引起膝关节骨梗死的X线、CT与MR影像学表现及其相应的病理基础。方法:对14例狼疮性肾炎累及膝关节患者行X线、CT及MRI检查,分析其影像学表现,根据病理学改变,影像学将骨梗死分为急性期(6例)、亚急性期(3例)和慢性期(5例),并观察其病理改变。结果:骨梗死病变急性期:X线、CT扫描除表现为斑片状骨质疏松,余无阳性所见;MRI于T1WI病灶中央见等至高信号,T2WI压脂像呈以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示梗死灶内出血骨髓水肿;病灶边缘呈"三环征",对应的病理为含再生血管肉芽组织、残留正常骨髓、周围炎性水肿带。亚急性期:X线、CT扫描表现为小的虫噬样改变,伴有斑点状硬化;T1WI梗死灶中央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压脂像呈等或稍高信号,内部信号不均匀,是死骨块,病灶边缘可见"双环征",对应的病理为肉芽组织死骨吸收带、反应性新骨形成。慢性期:X线、CT扫描呈不规则状、蜿蜒状硬化斑块,T1WI与压脂T2WI均呈低信号,环绕低信号"单环",示坏死组织被肉芽组织和纤维组织替代而发生纤维化和营养不良性钙化或骨化。结论:狼疮性肾炎骨梗死各期有不同的影像学表现和相应的病理学基础,在急性和亚急性期,MRI优于X线平片和CT,在慢性期,X线平片、CT和MRI,均具有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84.
目的 探讨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中图像伪影常见类型、原因及对策。方法 对750例疑似或者已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以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行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检查,并进行CPR、MIP及VRT图像重建,并对冠状动脉伪影进行分析。结果 750例中存在伪影79例(10.53%)。硬线束伪影43例(54.43%);错层伪影25例(31.65%),其中呼吸运动导致的伪影15例,心律不齐导致的伪影10例;冠状动脉运动伪影9例(11.39%);衰减伪影2例(2.53%)。结论 准确认识冠脉CTA各种伪影的图像特征和产生原因,才能有效采取相应的对策减少或消除伪影,从而提高图像质量,为临床诊断提供优良的影像资料。  相似文献   
85.
直径<3cm的骨原发肿瘤的影像学特征(附57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直径 <3cm的骨原发肿瘤的临床影像所见 ,探讨其影像学特征。方法 搜集 4 0 0例经手术病理和临床证实的骨原发肿瘤 ,对其中 5 7例最大直径 <3cm(最大直径 0 .6~ 3.0cm ,平均为 1.6cm)的骨原发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 33例 ,女 2 4例 ;年龄 3.5~ 80 .0岁 ,平均年龄2 5 0岁 ,其中 <14岁儿童 31例 ;5 7例中良性 5 5例 ,恶性 2例 ;5 7例均摄局部X线正侧位平片 ,16例同时行CT检查 ,7例同时行MR平扫。结果 骨瘤 10例 ,其中致密型 9例 ,松质型 1例 ;分别位于颅骨(6例 )、鼻窦 (3例 )、蝶骨大翼 (1例 ) ,X线、CT(6例 )均显示病灶边界清楚 ,呈骨性均一致密影 ;1例松质骨骨瘤位于左蝶骨大翼 ,CT表现为边界清楚的骨性不均一致密影 ,其内可见圆点状更高密度影 ,T1WI病灶表现为等~高不均一信号 ,T2 WI表现为低~等不均一信号 ,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骨样骨瘤 6例 ,病灶分别位于股骨 (1例 )、胫骨 (4例 )、髋臼 (1例 ) ,X线、CT(2例 )显示瘤巢呈类圆形 ,其中 5例瘤巢内见高密度斑点影。成骨细胞瘤 1例 ,位于坐骨体部 ,X线、CT表现为圆形、边界清楚并有硬化的病灶 ,其内可见斑点状高密度影。软骨瘤 17例 ,其中 15例内生软骨瘤病灶分别位于指骨 (8例 )、趾骨 (4例 )、跖骨 (3例 )骨干一端 ,X线示肿瘤  相似文献   
86.
自1999年6月以来,我们采用杠抬指压闭式穿针治疗肩锁关节脱位3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浆膜型肝结核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例浆膜型肝结核CT表现,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本组浆膜型肝结核8例中,6例单发,2例多发,共10个病灶.CT表现为肝包膜区梭形或多发结节性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后病灶呈环形强化8个,蜂窝状或多环状强化2个;10个病灶中明显强化3个,轻至中度强化7个;病灶边缘或中央见点状或条状钙化3个.累及邻近肝实质2例;伴有少量腹水及后腹膜淋巴结轻度肿大1例.结论:浆膜型肝结核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当病灶内发现斑点状或条状钙化或病灶呈多环状强化时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可作出提示性诊断.  相似文献   
88.
目的 通过分析急性肝损伤动物模型的31 P磁共振波谱学(MRS)能量代谢变化与肝损伤指数(LDS)之间的相关性,探讨31 P MRS对急性肝损伤的检测价值.方法 将30只家兔随机分别一次性接受5~20 Gy不同剂量辐射,在辐射后24 h进行血液及31 P MRS检测.按照LDS不同积分将其分为轻(LDS≤3 U)、中(3 U<LDS≤6 U)、重(LDS>6 U)三组.另取10只健康家兔作为正常对照组.31P MRS检测采用1.5 T磁共振扫描仪的2维化学移动成像技术,检测内容包括磷酸单脂(PME)、无机磷(Pi)、磷酸二脂(PDE)、三磷酸腺苷(ATP)的相对量及其比值.结果 ①ATP相对量在正常对照组、轻度肝损伤组、中度肝损伤组和重度肝损伤组分别为1.83±0.33、1.55±0.24、1.27±0.07和0.98±0.18.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肝损伤程度的加重,ATP相对量逐渐下降;重度肝损伤组的PME、Pi相对量减少,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DE相对量各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仅中、重度肝损伤组的PDE/ATP比值升高,分别为1.94±0.50和1.96±0.72,与正常对照组(1.43±0.31)和轻度肝损伤组(1.40±0.38)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化合物组间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1P MRS是评价急性肝损伤的有效方法,ATP相对量水平与LDS之间具有明显相关性,它可准确反映家兔急性辐射性肝损伤及其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89.
邵仲良  崔凤  倪景远 《中国骨伤》2006,19(3):183-183
自1996年8月-2005年3月采用支架外固定植骨灌洗法治疗感染性胫骨不连19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9例,男15例,女4例;年龄23~64岁,平均为35·6岁。病程6~24个月,小腿均有过窦道流脓现象。单纯钢板固定13例,钢板钢丝固定6例。钢板断裂断端成角畸形4例。膝关节屈曲60°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128排双源CT在冠状动脉CTA成像中多种扫描模式的应用价值。方法:603例临床表现为胸痛、胸闷且心率≤65次/分的患者行冠状动脉CTA。其中186例患者行前瞻性心电门控触发的超快速螺旋(FS)模式扫描;102例患者行前瞻性心电门控触发的序列(S)模式扫描;315例患者行回顾性心电门控触发的低螺距螺旋(LS)模式扫描,其中45例心律不齐。对3种扫描模式的辐射剂量进行方差分析,并对LS模式扫描的心律齐组与心律不齐组辐射剂量进行t检验。结果:FS、S及LS模式所获得的可评价冠状动脉段百分比相近,分别为99.4%、99.5%、99.2%;而不同模式扫描辐射剂量有明显差别,分别为(0.91±0.05) mSv、(5.48±0.95) mSv、(9.19±3.00) mSv,经方差分析两两比较,3组相互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0.01)。LS模式扫描的患者中,心律齐者270例,心律不齐者45例,心律齐组与心律不齐组辐射剂量分别为(8.45±2.44) mSv、(13.62±2.09) mSv,经t检验,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t=-13.428,P<0.01)。结论:128排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3种(FS,S及LS)模式均能获得良好的图像质量,而FS模式辐射剂量显著低于S、LS模式,FS模式是实现低辐射剂量冠状动脉CTA的有效手段。根据受检患者心率、心律不同,采用不同的扫描模式,从而实现扫描方案最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