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27篇
  免费   540篇
  国内免费   303篇
医药卫生   10570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39篇
  2022年   145篇
  2021年   140篇
  2020年   166篇
  2019年   176篇
  2018年   196篇
  2017年   116篇
  2016年   185篇
  2015年   169篇
  2014年   553篇
  2013年   381篇
  2012年   358篇
  2011年   404篇
  2010年   425篇
  2009年   401篇
  2008年   478篇
  2007年   463篇
  2006年   473篇
  2005年   527篇
  2004年   507篇
  2003年   397篇
  2002年   323篇
  2001年   334篇
  2000年   372篇
  1999年   363篇
  1998年   288篇
  1997年   311篇
  1996年   230篇
  1995年   254篇
  1994年   246篇
  1993年   179篇
  1992年   174篇
  1991年   139篇
  1990年   116篇
  1989年   92篇
  1988年   59篇
  1987年   43篇
  1986年   51篇
  1985年   36篇
  1984年   23篇
  1983年   21篇
  1982年   28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16篇
  1979年   3篇
  1976年   3篇
  1965年   4篇
  1964年   4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我院自2001年起将周围神经刺激器用于小儿臂丛阻滞麻醉的穿刺定位,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2.
云南汉、白、纳西族人群幽门螺杆菌基因型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们过去的调查中发现,云南地区自然人群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为51.1%,属高发地区。因此有必要对我省不同民族人群Hp感染菌株的基因型分布特征进行调查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3.
124.
细胞伪足形成与微丝骨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趋化是原生动物最基本、最原始的运动形式。目前,很多学者研究免疫细胞及癌细胞的趋化性,并揭示了伪足形成的主要机制,以及其形成与细胞骨架的关系。普遍认为,细胞伪足的形成源于其细胞骨架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5.
JC病毒样颗粒可直接转运进入细胞核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JC病毒(JCV)病毒样颗粒(VLP)是否可以直接转运进入细胞核。方法心用JCV主要外壳蛋白VP1体外表达、重组VIP,在其表面标记异硫氰基荧光素(FTTC),同时在其内部包裹荧光染料Cy3,感染培养的HeLa细胞和SVG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VLP入核转运。结果HeLa和SVG细胞感染包裹Cy3的FTTC-VLP时,FTTC与Cy3同时出现于细胞核内相同部位;而感染FTTC—VP1与Cy3混合物时,FTTC虽可在细胞核内检测到,但Cy3信号几乎消失。包裹Cy3的VIP用SDSPAGE展开,荧光显像后行考马斯亮蓝(CBB)染色,发现Cy3和VLP移行至不同部位,证明Cy3不能与VP1结合,提示VLP以完整的颗粒形式转运进入细胞核。应用包裹外源性DNA的VLP感染培养的HeLa和SVG细胞,发现包裹的DNA在细胞浆和细胞核内均可检测到,提示JCV入核过程与VIP相同。结论VLP可以不经裂解直接转运进入细胞核,JCV入核转运可能与VLP相同。  相似文献   
126.
2002年2月~2004年8月,我科采用微创穿刺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36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7.
胃的肉芽肿性炎不常见 ,播散性结节病、过敏性肉芽肿病、Crohn病、某些感染性疾病或异物反应均可导致。有时其形成缺乏以上任何因素 ,称之为孤立性 /特发性肉芽肿性胃炎。西方国家胃黏膜活检中的肉芽肿多与Crohn病有关。作者报道了 18例肉芽肿性胃炎 (占胃活检标本的 0 0 8% ) ,女性 12例 ,男性 6例 ,年龄 2 4~ 85岁 (平均 4 5 8岁 )。所有患者均有胃肠道症状 ,如上腹不适、疼痛、恶心和呕吐。患者的临床病理诊断分别为 :伴 /不伴有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的慢性胃炎 14 / 1例 ;伴有HP感染的胃腺瘤/癌 2例 ;Crohn病 1…  相似文献   
128.
中风病的临床表现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炎症反应密切相关.脑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可以表达多种黏附分子.在缺血一再灌注脑损伤级联反应中,多种黏附分子的高表达在整个损伤过程中有重要作用.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ICAM-1)属于黏附分子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本实验探讨黄连解毒汤有效成分栀子苷、黄芩苷和小檗碱对ICAM-1的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研究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29.
目的:探讨腹腔镜改良性腹膜后淋巴清除术初步经验,评估其手术可行性和近期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10月~2006年7月,对7例临床诊断为Ⅰ期睾丸非精原细胞瘤患者,施行了经腹腔途径腹腔镜改良性腹膜后淋巴清除术,年龄26~36岁,平均年龄为30岁,睾丸肿瘤大小为3.0 cm×2.5 cm×2.0 cm~6.5 cm×4.5 cm×3.0 cm,左侧3例,右侧4例,均通过B超、腹膜后CT、胸片检查,并施行了根治性睾丸切除和病理证实。术后淋巴结阳性患者施行了3个疗程的化疗。结果:7例均获得成功,无1例改开放手术。手术时间为120~210 min,平均160 min,手术失血量50~200 ml,平均150 ml,均未输血。术后1~3 d肛门排气,于1~2 d拔除引流管;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5 d。病理报告6例均无转移性淋巴结,其中1例为1/18淋巴结转移,术后无明显并发症。随访6~32个月,平均14个月,阴茎勃起功能良好,射精功能正常。定期复查血hCG、AFP均阴性,B超复查均未发现腹膜后淋巴结,胸片表现均正常。其中淋巴结阳性1例患者术后接受3个疗程的辅助化疗,随访6个月,无瘤存活。结论:腹腔镜改良性腹膜后淋巴清除术具有损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特点,可以代替传统开放手术。  相似文献   
130.
我科自1994年10月开展VATS以来,共为28例肺癌患者施行了胸腔镜手术,取得了预期的诊断和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