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篇
  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19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的组合式外固定延长系统在肢体短缩畸形及骨缺损中应用的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在Hoffmann II型外固定器基础上,设计出新型的KW组合式外固定骨延长器,并治疗15例肢体短缩及骨缺损患者。肢体短缩者10例,平均短缩8.7 cm(6.0~22);外伤性骨骺损伤后遗症4例,骨髓炎后遗症所致下肢不等长3例,其中4例肢体延长同时行预防性跟腱延长术,1例合并足外翻畸形行胫距关节融合术矫正,3例合并膝内翻畸形,同期或先行膝内翻截骨矫形手术;3例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合并马蹄内翻足畸形,行三踝关节融合术矫正。应用骨迁移技术治疗骨缺损患者5例,平均骨缺损长度7.3 cm(5.0~8.5 cm),其中2例合并足下垂,延长同时行跟腱延长术矫正。[结果]所有患者均达到术前预定的肢体延长长度,下肢畸形得以矫正,骨缺损修复。平均延长或迁移7.5 cm(5.5~21 cm),平均外固定时间89 d(68~343 d);平均外固定指数16.3 d/cm(9.0~32.5 d/cm),平均骨愈合指数39 d/cm(30~62 d/cm)。[结论]KW组合式外固定骨延长器操作简单,是用于治疗肢体短缩畸形和骨缺损的理想器械。  相似文献   
192.
目的 探讨毁损性弃用肢体复合组织瓣修复严重交通伤导致的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收治12例严重交通伤致肢体毁损并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男8例,女4例;年龄9 ~ 55岁,平均31.8岁.复合组织瓣类型及修复部位:桡动脉毁损性弃用肢体复合组织瓣修复上肢毁损伤并头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4例,上臂巨大毁损性弃用肢体复合组织瓣修复上肢毁损伤并颈、腋及侧胸腹部皮肤软组织缺损3例,足部及小腿毁损性弃用肢体复合组织瓣修复下肢毁损伤并对侧足部及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5例.上肢复合组织瓣面积为5 cm×10 cm~20 cm×30 cm,下肢复合组织瓣面积为10 cm×20 cm~30 cm×40 cm.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7h,平均4.0h.结果 12例移植毁损性弃用肢体复合组织瓣全部成活,其中3例皮瓣术后创面感染,经创缘负压封闭引流后愈合.术后12例患者全身状况良好,经13 ~ 25 d(平均21d)创面愈合,6个月后8例患者受区可有两点辨别觉,4例恢复部分粗略触觉.12例患者术后获6~12个月(平均8个月)随访,移植皮瓣颜色、质地良好,外形不臃肿.结论 毁损性弃用肢体复合组织瓣可彻底覆盖修复巨大创面,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是一种牺牲局部、保护整体的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193.
徐俊华  喻爱喜  胡祥  漆白文  付涛  吴刚 《医学新知杂志》2011,21(1):18-19,22,F0004
目的 观察抑癌基因IDH1在不同侵袭能力的人骨肉瘤MG-63、U20S细胞株中的差异表达。方法培养人骨肉瘤细胞MG-63、U20S,以实时定量PCR、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MG-63、U20S细胞中IDH1基因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体外侵袭实验测定两骨肉瘤细胞株的侵袭能力。结果IDH1基因mRNA及蛋白在不同侵袭能力的骨肉瘤细胞株中存在差异表达,其在低侵袭力细胞株U20S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高侵袭力细胞株MG-63中的表达量(P〈0.01)。结论IDH1的表达与骨肉瘤细胞的侵袭能力呈负相关,其可作为判断骨肉瘤侵袭能力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4.
目的 观察脊髓损伤(SCI)后RhoA活性变化和体外模拟脊髓缺血再灌注诱导的神经元损伤中Rho激酶(ROCK)下游底物肌动蛋白(F-actin)细胞骨架的重组,探讨ROCK通路对于SCI后轴突萎陷的作用机制.方法 成年SD大鼠Allen's制模,Western blot检测Rho A蛋白表达,GSTPull down assay RhoA活性变化;培养N2a细胞,置于含90%N2的37℃培养箱中模拟脊髓继发损伤中缺血缺氧和再灌注过程,MTT检测细胞活力,并用FITC标记的鬼笔毒环肽染色神经元F-actin,免疫荧光观察其重组.结果 SCI后RhoA总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但活性逐步增高(P<0.05);正常N2a细胞F-actin主要分布于细胞周边,应力纤维少,缺氧后胞质周边肌动蛋白丝带模糊,轴突回缩,胞质内应力纤维增多;而加入Y-27632的N2a缺氧后无此过程,且缺氧后再加入Y-27632亦可明显逆转此过程;MTT显示Y-27632能显著提高N2a缺氧和再灌注24 h后的存活率(P<0.05),且保护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和浓度成正比.结论 SCI后神经元轴突中RhoA的活性增高并过度激活ROCK,影响轴突内F-actin细胞骨架的重组,从而导致生长锥萎陷和轴突回缩;对ROCK进行抑制可以预防轴突塌陷和神经元死亡,促进轴突再生.  相似文献   
195.
目的探讨复杂小腿离断伤再植与截肢的指征。方法25例复杂小腿离断伤患者,再植15例,截肢10例。再植病例在肢体存活后对术后出现的软组织缺损、骨缺损、肢体短缩等并发症以显微外科方法并肢体延长术进行修复。截肢病例在创面愈合后行小腿假肢治疗。结果术后随访3~10年(平均6.4年),再植15例中肢体存活11例,4例行延期截肢后行假肢治疗,再植成功的患肢有不同程度短缩,参照陈中伟的断肢再植下肢功能评定标准:Ⅰ级1例,Ⅱ级4例,Ⅲ级4例,Ⅳ级2例;假肢治疗14例患肢外观与正常无明显差别,12例可下地负重行走,2例轻度跛行。假肢治疗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再植组。结论复杂小腿离断伤是否再植应结合毁损肢体严重程度评分、患肢的局部条件和预后功能情况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96.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发病机理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病机理。方法:成年日本大耳白兔 32 只,随机分为模型组与对照组。模型组每周2次肌肉注射醋酸泼尼松龙10 mg·kg-1, 对照组每周 2 次肌肉注射生理盐水每只 2 ml,共 6周。观察实验前及实验后第2,4,6周两组动物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血液流变学参数和股骨头光镜及透射电镜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模型组实验 2 周、4 周 TG、TC、全血粘度、血浆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模型组股骨头骨质疏松,光镜下空骨陷窝数增多,脂肪细胞数增多,透射电镜股骨头部分骨细胞体积缩小,核固缩,较多骨细胞已坏死溶解成碎片。结论:①大剂量激素可导致兔股骨头缺血性坏死;②高脂血症和血液流变学因素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理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7.
带血管蒂骨膜瓣移位修复肱骨骨折及骨不连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带血管蒂的肱骨远端骨膜瓣移位修复肱骨难愈性骨折及骨不连。方法 1995年以来应用该骨膜瓣修复肱骨难愈性骨折及骨不连23例,其中粉碎性、多段骨折等难愈合性骨折12例,骨不连11例,合并桡神经损伤7例。手术方式为开放复位,内或外固定及应用带血管蒂骨膜瓣移位覆盖骨断端。结果 术后经6-24个月随访,除2例骨不连患者对关节活动不满意外,其余病例均获得良好的效果,骨膜瓣成骨好。难愈性骨折愈合时间为2-3个月,骨不连愈合时间为3-5个月,桡神经功能均恢复。结论 桡侧副血管蒂肱骨远端骨膜瓣对肱骨骨折及骨不连具有很好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98.
髂嵴前部血供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 :为合理应用带血管蒂髂嵴前部骨瓣转位或移植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32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标本上 ,解剖观测供应髂嵴前部血管的起源、走行、分支、分布、外径和吻合情况。结果 :髂嵴前部存在着丰富的血供 ,主要由旋髂浅动脉 ,旋髂深动脉 ,旋股外侧动脉升支 ,臀上动脉深上支构成 ,其分支在髂嵴前缘相互吻合成网 ,每支血管各有特点 ,有很强的互补性。结论 :临床可根据不同需要选择带合适血管蒂的髂嵴前部骨瓣行移位或移植术 ,并利用其互补性选择最佳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