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44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 观察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因第4内含子中27碱基对(bp)重复序列(VNTR)的插入/缺失(a/b)多态性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321例确诊为2型糖尿病且病程在10年以上的患者为病例组,146名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为中国汉族.病例组患者根据间接检眼镜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分为DR组和无DR组(NDR组),分别为154、167例.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结合8%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技术检测eNOS基因第4内含子中27 bp VNTR多态性,比较各组间b、a等位基因频率与b/b、a/a、b/a基因型频率,分析其与疾病的相关性.结果 eNOS基因第4内含子中27 bp VNTR b等位基凶频率在DR组显著高于NDR组(x2=4.745,P=0.029;OR=1.685,95%CI=1.050~3.905)和正常对照组(x2=6.958,P=0.008;OR=1.891,95%CI=1.172~4.437);b/b基因型频率在DR组显著高于NDR组(x2=4.811,P=0.028;OR=1.790,95%CI=1.060~4.645)和正常对照组(x2=5.203,P=0.023;OR=1.859,95%CI=1.087~4.952).结论 中国汉族2型糖尿病患者eNOS基因第4内含子b等位基因及b/b基因型与DR发生密切相关.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abetic retinopathy(DR)and insertion/deletion(a/b)polymorphism of a 27 base pair variable number tandem repeat(VNTR)in intron 4of the 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gene.Methods 321 patients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with over 10 years duration(case group)and 146 normal subjects(control group)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All the clients are Han Chinese.The case group was divided into DR subgroup(1 54 patients)and non-DR (NDR)subgroup(167 patients)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indirect ophthalmoscope and fundus fluorescent angiography.The VNTR polymorphism in eNOS gene was determin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combined with 8% 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Then the b,a allele frequency and b/b.a/a.b/a allele frequency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diseases were analyzed.Results The b allele frequency of the VNTR in intron 4 of eNOS gene in the DR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NDR group(χ2=4.745,P=0.029;OR=1.685,95% CI=1.050-3.905)and control group(χ2=6.958,P=0.008;OR=1.89l,95% CI=1.172-4.437);b/b allele frequency in the DR group was also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NDR group(χ2=4.811,P=0.028;OR=1.790,95% CI=1.060-4.645)and controI group(χ2=5.203,P=0.023;OR=1.859,95% CI=1.087-4.952).Conclusions The b allele and b/b genotype in intron 4 of eNOS gene in the Han Chinese are closely related to DR.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抗血管内皮生长冈子单克隆抗体Ranibizumab玻璃体腔注射联合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确诊为渗出型AMD并首次接受Ranibizumab玻璃体腔注射联合PDT治疗的患者32例(41眼),均进行了糖尿病早期治疗研究(ETDRS)视力表、彩色眼底照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或)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检查,确诊为渗出型AMD后采用PDT(光辐射率600 mW/cm2,光能量50 J/cm2,光照时间83 s)治疗,48-72 h后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 0.5 mg(0.05 ml),随后根据每个月检查情况决定是否再次治疗,重复治疗时单独注射Ranibizumab 0.5 mg,或联合PDT,或单独PDT.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视力(ETDRS字母数)、视网膜厚度,对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病灶渗漏情况进行计数,求百分比.结果 随诊12-39个月.在治疗后第12个月检查时,41眼ETDRS视力表字母数较治疗前平均提高9.1个字母(t=-4.14,P<0.01),重复Ranibizumab注射(2.0±1.1)次/眼,重复PDT治疗(0.2±0.8)次/眼.末次检查时,41眼ETDRS视力表字母数较治疗前平均提高8.9个字母(t=-3.74,P<0.01),重复Ranibizumab注射(2.7±1.2)次/眼,重复PDT治疗(0.3±0.7)次/眼.9眼(22%)CNV渗漏完全停止,27眼(66%)渗漏范围减少,3眼(7%)无明显变化或范围扩大,2眼(5%)有新病灶发生.OCT检查显示视网膜厚度较治疗前平均下降119.11μm(t=4.419,P<0.01).并发症与单独Ranibizumab或PDT治疗相比无增加.结论 Ranibizumab玻璃体腔注射联合PDT治疗渗出型AMD可使视力提高,视网膜水肿明显减轻,CNV病灶渗漏停止或减少,具有良好的疗效和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曲安奈德注射(intravitrealal triamcinolone acetonide,IVTA)联合黄斑格栅样光凝(macular laser grid photocoagulation,MLG)治疗糖尿病性弥漫性黄斑水肿(diffuse 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的疗效.方法 对24例(26眼)DME患者行IVTA治疗,1m后联合MLG治疗.观察联合治疗前和联合治疗后(1、3、6、9、12)m时患者的视力、眼压、眼内炎性反应、晶体及眼底改变,同时应用光相干断层成像术(optic coherent tomography,OCT)测量黄斑区视网膜厚度.随访6m~18m(平均12m).结果 所有26眼中,有23眼(88.5%)视力提高,3眼(11.5%)视力不变.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联合治疗前为(556±189)μm,联合治疗后(1、3、6、9、12)m时分别为:(285±151)μm;(205±87)μm;(209±107)μm;(216±76)μm;(220±93)μm.联合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本研究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未发生黄斑水肿复发.26眼中4眼(15.4%)术后暂时性眼压轻度升高,1眼(3.8%)白内障加重.结论 IVTA联合MLG可以有效地治疗DME,提高视力并减少黄斑水肿的复发.  相似文献   
14.
上方球形视网膜脱离的手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用放液、玻璃体腔内注气、冷凝、加压(drain-air cryotherapy explants, DACE)手术方法对上方球形或隆起较高的视网膜脱离进行治疗的效果。 方法 先在巩膜切口排出视网膜下液,在确信引流通畅情况下玻璃体腔内注气或注液,直至视网膜基本平复,视网膜裂孔定位,巩膜外冷凝,硅海棉加压块缝合。 结果 42只上方视网膜脱离眼采用DACE手术方法完成40只眼。在手术中用玻璃体腔注液替代注气23只眼,其中5只眼因视网膜隆起程度改善不满意而需注气。1只眼在手术后2周发生新的视网膜裂孔,行巩膜加压,手术后视网膜复位。手术后随诊期,全部手术眼视网膜复位。 结论 DACE是治疗上方球形或隆起较高的视网膜脱离眼实用、有效的手术方法。部分病例可用玻璃体注液替代注气方便手术操作。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11-13)  相似文献   
15.
视网膜色素上皮与氧化损伤白禹诗喻晓兵综述吴景天审校中国医科大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眼科(110001)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是位于神经视网膜和Bruch's膜之间排成整齐单层的六角形细胞。RPE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可维护和保证光感细胞对光信号的接收和传导,...  相似文献   
16.
维甲酸治疗PVR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甲酸治疗PVR的研究现状及展望喻晓兵白禹诗综述吴景天审校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110001)维生素A酸类化合物(retinoids)是一类天然或合成的具有维生素A结构或活性的化合物。维生素A在体外氧化变成视黄醛;后者再经氧化变成维甲酸(reti...  相似文献   
17.
遗传变异或基因编码的改变,导致了药物反应的个体差异,虽然慢性疾病可能有特定的病因学基因突变,但患者的生殖基因变异也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反应(疗效和安全性),这些有明确证据的生殖基因变异也称为药物反应的基因预报因子。理解这种变化,有助于医生针对不同个体选择给药的药物种类和剂量,以便达到更安全和有效的治疗。随着测序技术、统计遗传学分析方法和临床试验设计的进步,已经证明了存在有药物反应关联的基因变异,本文将重点探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单克隆抗体ranibizumab(商品名Lucentis)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临床确诊为渗出型AMD并接受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治疗的46例患者52只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进行了糖尿病早期治疗研究(ETDRS)视力表、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或)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以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渗出型AMD后,采用10 mg/ml的 ranibizumab 0.05 ml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每一个月注射1次,连续注射3次,随后根据每一个月的检查情况决定是否进行再次注射。52只眼共注射214次,每一只眼注射2~6次,平均注射4.12次。随访观察12个月。对比分析治疗前后视力、视网膜厚度及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病灶渗漏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12个月,52只眼ETDRS视力表的平均字母数是37.8个,较治疗前提高11.4个(t=-3.475,P<0.01)。CNV病灶渗漏完全停止11只眼,占21.2%;渗漏范围明显减少34只眼,占65.4%;渗漏无明显变化者4只眼,占7.7%;病灶增大2只眼,占3.8%;新病灶出现1只眼,占1.9%。OCT检查显示,视网膜厚度平均值为187.50 μm ,较治疗前下降122.80 μm(t=4.593,P<0.01)。结论 按治疗方案进行的ranibizuma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渗出型AMD可使视力提高、视网膜水肿明显减轻、CNV病灶渗漏停止或减少。   相似文献   
19.
维甲酸诱导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凋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维甲酸(rentinoic acid,RA)诱导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lium,RPE)细胞凋亡特征。 方法 体外培养的RPE细胞中加入10-510-610-7mol/L RA,应用吖啶橙荧光染色和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IP末端标记法(Tdt-mediated dUIP nick end labelling method,TUNEL法)观察凋亡细胞。 结果 10-5、10-6、10-7mol/L RA诱导RPE细胞凋亡,凋亡细胞表现为细胞固缩,染色质聚.TUNEL法显示凋亡细胞DNA片断化.10-7、10-6、10-5mol/L RA作用5天时,凋亡指数分别为36.9、44.9%、61.4%。作用6天时,凋亡指数分别为48.0%、59.9%、74.2%。经统计学处理,同一RA浓度时,随作用时间延长凋亡指数增加;同一作用时间时,随RA浓度增大凋亡指数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 RA能诱导RPE细胞凋亡,且有很好的时间剂量效应。(中华眼底病杂志,1998,14:153-155)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