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29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早产脑瘫和足月脑瘫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9月至2016年12月安徽省儿童医院确诊的64例脑瘫患儿,依据孕周大小分为早产组32例与足月组32例,运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88项(GMFM-88)评价患儿的运动障碍程度;选取内囊前肢(ICAL)、内囊膝部(ICGL)、内囊后肢(ICPL)、胼胝体膝部(GCC)、胼胝体体部(BCC)、胼胝体压部(SCC)和大脑脚部位作为感兴趣区(ROI),测量弥散各向异性(FA),比较两组不同ROI的FA值;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两组各ROI的FA值与GMFM-88分值的相关性。结果 早产组的FA值在各部位均小于足月组,右侧ICPL、SCC和双侧大脑脚部位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组DTI内囊前肢、膝部和后肢的FA值和GMFM-88分值之间呈现正相关(P<0.05),其中内囊后肢的相关系数最高(r=0.572,P=0.001);足月组各部位FA值和GMFM-88分值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早产脑瘫的整体白质发育较足月脑瘫明显延迟;在评价运动功能方面DTI在早产脑瘫中的应用价值高于足月脑瘫患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和频次的中药熏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1例痉挛型脑瘫儿童随机分为4个治疗组分别给予熏蒸治疗。治疗1组每天1次,每次15min;治疗2组每天1次,每次30min;治疗3组每天2次,每次15min;治疗4组每天2次,每次30min。4组患儿每次熏蒸后1h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疗程均为1个月。康复治疗前、后分别测定患儿踝关节被动活动范围(APROM),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患儿痉挛情况,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中的D区及E区评定患儿的站立和步行能力。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各组评分均有明显差异(P0.05或P0.01);治疗4组患儿的APROM、MAS及GMFM评分均优于其他3组(P0.05或P0.01),而治疗2组和治疗3组之间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4组能更好的缓解脑性瘫痪痉挛型双瘫的踝跖屈肌群痉挛并提高其运动能力,较治疗1、2、3组更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运动训练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予以针刺配合运动训练治疗;对照组予以运动训练治疗,采用Gesell发育量表(GDS)、粗大运动功能测定(GMFM)和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评分比较2组患儿的康复效果。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4周后观察组和对照组GDS、GMFM和MAS评分均有明显差异(P0.05或P0.0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GDS、MAS和GMFM评分均有有显著差异(P0.05),且观察组GDS及MAS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刺配合运动训练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较单一运动训练治疗有更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易化区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对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患儿运动能力的疗效。方法:选择48名痉挛型脑瘫患儿,将其分为试验组28例和普通治疗组20例,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添加易化区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连续4周。治疗前后均采用下列评估:①临床痉挛指数(CSI);②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中站(D区)和走跑跳(E区)2项;③行走速度。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儿治疗后的CSI评分、GMFM中D、E区分值及行走速度,都有明显改善(P<0.01);组间相比,治疗后的CSI评分、GMFM中D、E区分值及行走速度,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易化区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可以显著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运动训练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予以针刺配合运动训练治疗;对照组予以运动训练治疗,采用Gesell发育量表(GDS)、粗大运动功能测定(GMFM)和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评分比较2组患儿的康复效果.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4周后观察组和对照组GDS、GMFM和MAS评分均有明显差异(P<0.05或P<0.0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GDS、MAS和GMFM评分均有有显著差异(P<0.05),且观察组GDS及MAS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刺配合运动训练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较单一运动训练治疗有更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对于提高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患儿移动功能的疗效。方法:选择39例(月龄36~60个月)具备独立行走而且踝关节足背屈角偏小的双下肢瘫脑瘫患儿,分为试验组(2l例)和常规治疗组(18例)。试验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并添加电刺激小脑顶核;常规治疗组则只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共4周,并在治疗前后予以临床痉挛指数(Clinic Spastici-ty Index,CSI)评估、踝关节活动度(ROM)测量以及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分。结果:治疗后,2组患儿CSI分值降低,GM-FM中站(D区)和走跑跳(E区)评分上升,与治疗前相比较,具有明显性差异(P〈0.05);踝关节活动度比治疗前明显增大,亦有明显性差异(P〈0.01)。试验组的CSI、踝关节活动度和GMFM各项数据表现都比常规治疗组要好,具有明显性差异(P〈0.01)。结论: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结合电刺激小脑顶核有利于痉挛型脑瘫患儿移动功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调神通督针法联合认知功能训练对脑瘫(CP)儿童脑血流量与发育商(DQ)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CP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患儿119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60例)进行认知功能训练,观察组(59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调神通督针;观察2组患儿波幅值、转折高比值及血流入时间改变状况,发育商(DQ)、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改善状况,血清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4(IL-4)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改变状况,免疫球蛋白、躯干控制评分与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得分改变状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血流入时间为(0.10±0.01),较治疗前(0.14±0.01)和对照组(0.12±0.01)显著降低;波幅值、转折高比值、DQ及ADL评分分别为(0.22±0.03)、(0.70±0.02)、(81.39±8.50)、(47.96±6.08),较治疗前(0.16±0.02)、(0.64±0.02)、(51.46±6.18)、(31.07±5.82)和对照组(0.19±0.02)、(0.66±0.02)、(71.42±8.29)、(42.29±6.11)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NSE、IFN-γ含量分别为(13.49±2.50)(g/L、(38.49±4.93)ng/L,较治疗前(36.68±5.09)(g/L、(51.73±5.61)ng/L和对照组(19.18±2.62)(g/L、(45.10±4.75)ng/L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神通督针法联合认知功能训练可明显改善CP患儿脑血流量,提高DQ与ADL评分,提升机体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脑性瘫痪(CP)患儿胼胝体面积与神经运动发育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脑性瘫痪患儿63例作为研究组,正常儿童6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评价脑性瘫痪患儿神经运动发育.对受试儿童进行头颅MRI检查,正中矢状位测量胼胝体总面积及分区面积,分析胼胝体面积与神经运动发育之间的关系.结果 研究组胼胝体总面积及分区面积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胼胝体总面积与神经运动发育评分存在正相关性,其中粗大运动及适应能力相关明显.结论 脑性瘫痪患儿胼胝体的发育受影响,患儿临床症状越重,胼胝体面积越小,经头颅MRI对其检测可评估脑性瘫痪病情的轻重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脑性瘫痪目前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病因相当复杂,其危险因素按脑损伤发生的时间常分为产前因素、产时因素和产后因素。以前普遍认为,产时和产后因素是脑瘫的主要原因,但近年来认为,产前因素是脑瘫的主要病因,产时和产后危险因素很可能是产前因素导致的结果变量,而不是脑瘫的直接病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调查安徽省120例智力障碍(ID)/发育迟缓(DD)儿童致病性与可能致病性拷贝数变异(CNVs)的检出情况,并分析患儿临床表型,明确ID/DD患儿遗传学病因,为患儿的治疗及其父母再生育指导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0年6月在安徽省儿童医院小儿康复科就诊的120例不明原因ID/DD患儿,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检测明确存在的致病性与可能致病性CNVs,分析患儿临床表型及致病性与可能致病性CNVs特点。结果 120例ID/DD患儿检出致病性CNVs 18例(15.00%),可能致病性CNVs 2例(1.67%),意义不明的CNVs 39例(32.50%),可能良性和良性CNVs 61例(50.83%)。20例检出致病性与可能致病性CNVs的患儿伴先天畸形/特殊面容5例,伴1种或多种其他疾病14例;轻、中、重度智力低下分别为3、12、5例。20例ID/DD患儿共存在21处致病性或可能致病性CNVs,其中微缺失片段13个(占61.90%),微重复片段8个(占38.10%),比例约为1.63∶1,片段平均大小6.34 Mb。21处致病性与可能致病性CNVs以2号与22号染色体(3处)检出最多。20例ID/DD患儿中,已知综合征10例(50.00%),仍有10例(50.00%)为数据库中暂未定义的综合征或疾病区域。结论 对于不明原因ID/DD患儿,应用CMA方法进行检测可明确其遗传学病因,对患儿的治疗及其父母再生育指导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