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61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连续256例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通过对全胸腔镜(VATS)肺叶切除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VATS肺叶切除的安全性、有效性和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09年7月期间连续完成的256例VATS肺叶切除病例,其中男140例,女116例;年龄18~86岁,平均(58.6 4±13.8)岁.对其一般资料,手术相关参数及术后随访结果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35例完成VATS肺叶切除,21例中转开胸(8.2%).235例VATS肺叶切除包括右肺上叶切除65例,右肺中叶31例,右肺下叶48例,左肺上叶56例,左肺下叶48例,联合肺叶7例,右全肺切除1例.手术时间60-490 min,平均(198.4±59.7)min;出血量20~1800ml,平均(267.2±253.5)ml;术后平均带管7.9d,平均住院11.0 d.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良性病变好于恶性病变(P<0.05);钉仓使用数和术后住院天数二者相似.中转开胸主要原因为淋巴结粘连12例,术中出血5例,肿瘤过大或炎性粘连4例.术后病理包括非小细胞肺癌(NSCLC)178例,肺转移瘤7例,类癌5例,神经内分泌癌2例,其他恶性肿瘤7例;肺部良性疾病57例.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3级以上并发症27例.178例NSCLC术后Ⅰ期126例,Ⅱ期17例,Ⅲ期32例,Ⅳ期3例.随访l一34个月显示NSCLC术后1年、2年生存率在Ⅰ/Ⅱ期为98.5%、96.3%,Ⅲ/Ⅳ期为91.7%、83.3%.结论 VATS肺叶切除术是治疗肺部良性疾病及早期肺癌上的一种安全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52.
自发性荧光支气管镜(autofluorescence bronchoscope,AFB)是在普通白光支气管镜(white Light bronchoscopy,WLB)基础上开发的新型支气管镜检查技术,其在气道黏膜早期癌变诊断方面的能力超过WLB.目前该技术在欧美及日本已有报道[1-3],但在国内尚罕见.现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9年9月至11月为48例患者进行AFB检查和WLB检查的结果比较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53.
硬质气管镜下放置支架治疗大气道阻塞性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治疗大气道内阻塞性疾病,探讨现代硬质气管镜下气管支架技术的价值. 方法 2002年9月至2008年5月,对7例大气道阻塞性疾病患者在硬质气管镜下放置气管支架,其中良性病变1例,为右主支气管外伤后瘢痕狭窄;恶性病变6例,包括食管癌术后气道狭窄4例,原发性气管肿瘤1例,气管肿瘤术后气道狭窄1例.静脉全身麻醉,不插管,仰卧位,经口置入硬质气管镜,喷射通气.首先对气道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将气道内病变清除或直接扩张气道,直视下利用施放器放置支架;术后不需要辅以机械通气. 结果 共放置支架7枚,每例患者1枚,包括气管支架3枚,左主支气管3枚,右主支气管1枚.手术顺利,无严重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死亡.失访1例,随访6例,随访41.4±20.5个月;5例恶性疾病患者中有1例于术后1个月因心脏病猝死,4例术后平均生存14.7个月;1例良性疾病患者术后1个月因刺激性咳嗽将支架取出,随访27个月未再出现气道狭窄. 结论 硬质气管镜下放置支架治疗大气道内阻塞性疾病安全、可靠,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4.
胸腔镜胸腺切除治疗巨大实性胸腺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完全电视胸腔镜(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切除巨大胸腺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2003年3月~2009年3月,对16例经CT测量最大径≥5 cm的"巨大"实性非侵袭(或轻微侵袭)性胸腺瘤进行全胸腔镜手术切除,范围包括肿瘤和整个胸腺,合并重症肌无力等瘤外表现者同时清除前纵膈脂肪组织。结果15例完成全胸腔镜下胸腺切除术,1例因怀疑侵犯左无名静脉而中转开胸。肿瘤最大径5~10 cm,平均7.1 cm。手术时间65~195 min,平均134.1 min。胸腔引流时间1~6 d,平均2.9 d。术后住院3~13 d,平均5.3 d。全组无严重并发症。中转开胸病例术后接受总剂量64 Gy的放疗。15例随访5~75个月,平均31.3月,无复发或转移。结论对于有经验的术者,胸腔镜下切除非侵袭的巨大胸腺瘤是可行和安全的,以往认为的以肿瘤大小界定的禁忌证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55.
对48例行自发性荧光支气管镜检查患者,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和气道局部麻醉前准备,术中与操作者密切配合,术后密切监护,积极预防大咯血、窒息等严重并发症.结果 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术后恢复良好.提出该检查阳性率高,但对气道稳定性的要求较高,科学的护理配合,能提高检查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56.
目的 对比全胸腔镜(VATS)肺叶切除术与开胸肺叶切除术对非小细胞肺癌病人术后化疗情况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至2009年6月102例行肺叶切除并术后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病人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VATS组和开胸组,总结病人术前一般资料、手术相关指标和化疗的完成情况.结果 VATS组45例,开胸组57例;两组病人年龄,术前肺功能、合并症,术后分期、肿瘤大小、胸腔引流时间、住院天数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ATS组在术中出血、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略少.与开胸组比较,VATS组完成3个或3个以上疗程的术后化疗的病人比例(86.7%对70.2%,P=0.048)、按期全剂量、全疗程完成化疗病人比例(48.9%对29.8%,P=0.049)均高于开胸组,因化疗不耐受而减量化疗比例低于开胸组(0对10.5%,P=0.033).两组间术后开始化疗的时间、化疗毒性反应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病人有更好的化疗依从性,按计划完成化疗者比例高.  相似文献   
57.
目的 探讨支气管内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endobronchial ultrasound-guided 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EBUS-TBNA)诊断胸部结节病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1年6月接受EBUS-TBNA检查的35例临床拟诊胸部结节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胸部CT检查均发现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1.O cm).对于EBUS-TBNA未能明确诊断的患者,进一步接受外科手术活检或至少6个月以上的临床及影像学随访.结果 35例患者,经EBUS-TBNA活检87组淋巴结,其中纵隔淋巴结64组,肺门及叶间淋巴结23组.最终明确诊断胸部结节病28例(80%),其中经EBUS-TBNA明确诊断25例(89.3%).所有患者检查耐受良好,无任何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EBUS-TBNA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对于Ⅰ、Ⅱ期胸部结节病有较高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58.
目的 比较开胸肺叶切除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两种手术方式在治疗支气管扩张症中的应用,探讨全胸腔镜手术在治疗支气管扩张症中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1年6月至2010年10月完成60例以解剖性肺叶切除术为主要术式的支气管扩张症手术.分为开胸手术组与全胸腔镜(cVATS)手术组.cVATS组不牵开肋骨,以切割缝合器分别处理肺血管和支气管.如遇严重粘连或出血等则中转开胸手术.对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带胸腔引流管时间、并发症以及预后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手术切除右肺上叶5例,右肺中叶3例,右肺下叶6例,左肺上叶3例,左肺下叶26例,左肺下叶+左肺上叶舌段10例,左全肺切除4例,左肺下叶+右肺中叶切除1例,右肺中下叶切除1例和右肺中叶+下叶部分切除1例.开胸手术组25例;cVATS组35例,其中2例(5.7%)中转开胸手术.开胸组手术95~ 420 min,平均(207.6±88.5)min;出血量100 ~ 2500 ml,平均(522.0±644.2)ml;术后带管0~21天,平均(5.4±4.4)天;术后住院4~23天,平均(10.2±4.7)天.cVATS组手术80~ 280 min,平均(168.7±55.9) min;出血量50~1300 ml,平均(210.1±213.1)ml;术后带管2~ 19天,平均(6.3±3.4)天;术后住院4~22天,平均(8.5±3.5)天.cVATS组与开胸组相比手术时间(P=0.041)和出血量(P =0.009)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围手术期死亡.开胸组发生术后并发症9例(25.7%),cVATS组并发症6例(17.1%),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33).开胸组随访18~ 123个月,平均82.2个月.13例术后咳痰或咯血症状完全消失,10例痰量明显减少,但仍间断有咳痰或咯血等症状.2例咯血量或痰量较前无明显变化.cVATS组随访11~53个月,平均29.7个月.22例术后症状完全消失,11例症状好转,2例无明显变化.结论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9.
目的通过测定气管旁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后家兔血清炎性反应因子浓度的变化,分析^125I粒子局部近距离照射对全身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30只普通级新西兰家兔随机分为5组,其中1、2、3和4组为实验组,5组为对照组。全麻下于气管和食管之间植入不同活度的^125I粒子。每只兔植入4枚按巴黎系统分布、活度相同的^125I粒子。活度范围为11.1—33.3MBq(0.3~0.9mCi),实验组D90范围为21.1~139.0Gy;健康对照组植入模拟假源假照射。手术前、手术后30、60及90d各抽取耳缘静脉血1次,用ELISA法测定血清炎性反应因子IL-1β、IL-6和TNF-α水平。结果死亡5只,其余兔体重逐渐增加。血清IL-1β,IL-6和TNF-α水平在1、2和3个月末除第2组外均较实验前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25I粒子气管旁植入局部组织间近距离照射不会引起家兔明显的全身炎性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0.
目的:与开胸肺叶切除对比,探讨全胸腔镜(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下肺叶切除治疗术前分期淋巴结阴性、术后病理纵隔淋巴结阳性(preoperative staging of lymph node negative and postoperative pathological mediastinal lymph node positive,cN0-pN2)的局部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安全性、彻底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7月至2009年12月接受开胸或VATS肺叶切除的患者共616例,其中术前分期淋巴结阴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共386例,在这386例中术后病理发现纵隔淋巴结阳性76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VATS组29例,开胸组47例。对比两组术前、术中情况及术后生存、复发情况。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分布、肺功能、术前合并症、术前临床分期相似;手术时间和出血量VATS组略低于开胸组。VATS与开胸组相比,纵隔淋巴结清扫组数为(3.3±1.1)与(3.3±1.3)组(P=0.959),清扫个数为(12.7±8.9)与(10.5±7.2)个(P=0.260),阳性淋巴结/清扫淋巴结分别为28.7%和32.5%(P=0.592),术后单组N2淋巴结阳性比例分别为55.2%与66.0%(P=0.189);术后1、3年无瘤存活率分别为82.6%与69.2%(P=0.088)及49.3%与51.3%(P=0.996);1、3年总体存活率分别为84.9%与71.2%(P=0.149)及64.0%与42.7%(P=0.121);肿瘤复发方式相似,均以远处转移为主,局部复发仅占少数。结论:VATS肺叶切除治疗cN0-pN2非小细胞肺癌与开胸手术同样安全和彻底,近期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