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5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41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41.
目的 探讨我院骨科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临床流行病学情况.方法 调查了2002年6月至2010年12月我院骨科收治的20 146例住院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VTE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伴随疾病等危险因素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共发现1134例(5.63%)VTE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病率5.58%,肺血栓栓塞症(PTE)患病率0.48%,PTE病死率13.40%.(2)DVT发生于下肢1068例(94.9%),下腔静脉34例(3.0%),盆腔静脉15例(1.3%),上肢8例(0.7%).下肢DVT发生于肌间静脉391例(34.8%);其次为胫静脉273例(24.3%).左侧589例(55.1%)与右侧568例(5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09,P>0.05).(3)VTE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7.4±10.5)岁,发病高峰在5l~60岁(28.8%).男女VTE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145,P>0.05).(4)VTE患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有年龄>40岁(1060例,93.5%)、创伤(1035例,91.3%)、手术(943例,83.2%)、卧床≥5 d(613例,54.1%)、吸烟≥400支/年并且戒烟<5年者(485例,42.8%)、合并内科疾病(83例,7.3%).结论 (1)VTE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2)VTE患病率男女性别无差异;(3)DVT好发于下肢,且多发生于肌间静脉,其次为胫静脉;(4)VTE患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有创伤、手术、高龄、制动、长期吸烟、心肺疾患、恶性肿瘤、VTE 既往史等.  相似文献   
142.
周冬梅  罗健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7):1018-1019
目的 探讨血液灌流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的效果和最佳时机.方法 49例急性百革枯中毒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按其是否接受血液灌流治疗,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患者摄入量在10 ml以下者,两组治疗效果均佳;摄入量在10~40 ml者,治疗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尤其在中毒6h内开始行血液灌流治疗者,技采最佳;而摄入量超过40 ml者,两组治疗效果均差.结论 血液灌流治疗可明显提高急性百革枯中毒患者的生存率,尤其对摄入量少且中毒时间较短,尚未出现肺损害前,尽早血液灌流治疗效果良好,而摄入量大或中毒时间较长,已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或肺纤维化者,血液灌流效果不理想,预后差.  相似文献   
143.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腱鞘囊肿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05月门诊患者中,因腕部、手部、足部发现体表肿块前来我科行超声检查,术前超声提示腱鞘囊肿119例,患者均经过手术治疗,术后标本都进行了病理检查,对比术后病理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腱鞘囊肿的声像图特征及误诊原因分析。结果 119例术前超声提示腱鞘囊肿病例中,术后病理确诊腱鞘囊肿116例,误诊3例,误诊率2.52%。结论高频超声在腱鞘囊肿诊断中,可为临床提供较准确的诊断依据,是目前诊断腱鞘囊肿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44.
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色素脱失性皮肤黏膜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理尚不明确,目前还没有一种成熟的治疗方法及药物,临床上易诊难疗。本院王莒生教授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指导老师,师承北京中医医院已故中医皮外科泰斗赵炳南老先生,并对赵老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予以发扬和提高。笔者有幸跟随王老师学习,获益匪浅,现将老师治疗白癜风的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5.
目的探讨Essen卒中风险评分对中医不同证型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评价意义。方法采用二元回归法对2008年1月-2009年8月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发病在2周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00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按《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中缺血性中风的分型标准分为肝阳暴亢型及风痰瘀阻型各100例,并按要求给予相应的Es-sen卒中风险评分。结果中医辨证为肝阳暴亢型脑梗死患者的Essen卒中风险评分为高危者占58%;风痰瘀阻型评分为高危者占46%;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两种证型中Essen卒中风险评分为高危者均明显较多。其中年龄及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及有高血压病、糖尿病等相关基础疾病为评分中比较重要的因素。结论对于卒中患者及未发生卒中的高危人群给予Essen卒中风险评分,对卒中的防治以及中医药的辨证分型及干预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6.
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替吉奥(S-1)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胃癌的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 33例晚期胃癌均接受化疗:替吉奥胶囊80 mg/(m2·d),早、晚餐后口服,d1~4;奥沙利铂130 mg/m2(2 h静脉滴注),d1;每21 d重复1次,至少2个周期.治疗结束后评价疗效和毒副反应.结果 CR 1例,PR 18例,SD ...  相似文献   
147.
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氧化应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 收集于本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3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吡格列酮组,每组65例.对照组给予门冬胰岛素30和二甲双胍控制血糖;吡格列酮组使用门冬胰岛素30、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15 mg/d)降糖治疗,均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清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结果 治疗后吡格列酮组患者血清SOD、GSH-Px活性[(54±18)U/ml和(82±18)U/ml]较治疗前[(39±16)U/ml和(71±22)U/ml]显著升高,MDA水平[(2.6±1.7)nmol/ml]较治疗前[(3.8±2.3)nmol/ml]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吡格列酮组上述3种指标与对照组[(42±18)U/ml、(73±19)U/ml和(3.5±1.8)nmol/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吡格列酮能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SOD和GSH-Px活性,降低MDA水平,而且吡格列酮的这种作用不依赖于降糖作用.  相似文献   
148.
总结全国首例亲体子宫移植患者通过辅助生殖技术,进行冻融胚胎复苏移植术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包括:术前10 d行专科阴道灌洗,感染预防控制及管理,加压松解狭窄环;术中密切监测病情变化且注意保暖;术后引导患者合理活动并制订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及进行心理辅导等。最终患者成功妊娠并顺利分娩。  相似文献   
149.
目的探索基于医案的PBL教学法对中医皮肤病学教学效果的影响。方法同一年级本科学生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采用基于医案的PBL教学法,教师遴选医案、梳理知识点、设计问题、针对问题开展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2组均采用考试成绩和问卷调查评估教学效果。结果试验组学生"辨证分析"和"用药"部分测试成绩及综合成绩高于对照组;相对于对照组,试验组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学参与度和知识掌握度有所提高,逻辑分析和沟通交流能力有所增强。结论基于医案的PBL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辨证论治皮肤病的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0.
目的探讨自拟调肝健脾方对肝郁脾虚型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6月就诊于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门诊的肝郁脾虚型黄褐斑患者,采取随机、单盲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自拟方组。对照组患者口服维生素C进行治疗,自拟方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拟调肝健脾祛斑方加减进行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在治疗前后检测患者MASI、中医证候积分、DLQI积分、SOD、MDA及临床疗效,并全程检测患者有无不良反应情况出现。结果 (1)两治疗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自拟方组患者MASI积分明显降低(P0.05);各组随访数据较治疗后差异不明显(P0.05),但可见对照组随访时MASI积分有上升趋势;(3)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自拟方组患者症状积分明显降低(P0.05);(4)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自拟方组DLQI评分明显降低(P0.05);随访时,自拟方组患者数据较治疗后无明显差异(P0.05),但对照组患者DLQI评分有较明显的上升趋势(P0.05);(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自拟方组患者SOD值明显升高(P0.05)、MDA值明显降低(P0.05)。结论自拟"调肝健脾祛斑方"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其可能的原因是患者SOD水平提高,而MDA水平降低,且疗效较单独使用逍遥丸效果更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