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042篇
  免费   2490篇
  国内免费   1832篇
医药卫生   55364篇
  2024年   238篇
  2023年   870篇
  2022年   763篇
  2021年   678篇
  2020年   844篇
  2019年   969篇
  2018年   952篇
  2017年   686篇
  2016年   823篇
  2015年   917篇
  2014年   2590篇
  2013年   1975篇
  2012年   2163篇
  2011年   2231篇
  2010年   2247篇
  2009年   2318篇
  2008年   2411篇
  2007年   2221篇
  2006年   2398篇
  2005年   2403篇
  2004年   2206篇
  2003年   2040篇
  2002年   1608篇
  2001年   1589篇
  2000年   1761篇
  1999年   1685篇
  1998年   1673篇
  1997年   1661篇
  1996年   1563篇
  1995年   1439篇
  1994年   1289篇
  1993年   1033篇
  1992年   863篇
  1991年   799篇
  1990年   709篇
  1989年   542篇
  1988年   316篇
  1987年   321篇
  1986年   253篇
  1985年   244篇
  1984年   219篇
  1983年   177篇
  1982年   164篇
  1981年   132篇
  1980年   97篇
  1979年   88篇
  1978年   50篇
  1977年   22篇
  1976年   17篇
  1965年   1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51.
目的 了解一氧化氮(NO)对异丙酚麻醉作用的影响。方法 昆明种小白鼠40只,分为两组组Ⅰ,20只,雌雄不拘,随机分为实验组Ⅰ(n=10)腹腔注射(ip)左旋精氨酸(L-Arg)600mg/kg;对照组Ⅰ(n=10)ip生理盐水0.3ml/10g,30min后,两组分别ip异丙酚120mg/kg。组Ⅱ,20只,雄性,随机分为实验组Ⅱ(n=10)ipN-硝基-左旋精氨酸甲酯(L-NAME)50mg/kg;对照组Ⅱ(n=10)ip生理盐水0.3ml/10g,30min后,分别ip异丙酚110mg/kg。测定各组动物翻正反射消失的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结果 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翻正反射的消失率(实验组Ⅰ80%,对照组Ⅰ80%,实验组Ⅱ90%,对照组Ⅱ80%)及起效时间(实验组Ⅰ3.3±0.7min,对照组Ⅰ2.7±0.6min,实验组Ⅱ4.8±0.8min,对照组Ⅱ4.7±0.8min)无明显差别。实验组Ⅰ的维持时间(44.0±22.5min)明显短于对照组Ⅰ(70.1±28.1min,P<0.05),实验组Ⅱ(61.4±20.9min)明显长于对照组Ⅱ(35.5±26.9min,P<0.05)。结论 改变NO的产量可以影响异丙酚的麻醉维持时间,提示异丙酚的全麻机制可能与NO有关。  相似文献   
952.
目的提高对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本质的认识,了解其家庭易感性及聚集倾向。方法对5例 HNPCC家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HNPCC的主要特点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灶好发于右半结肠,伴发大肠以外器 官恶性肿瘤,发病年龄轻。结论应对HNPCC患者及其家族严密监测、随访,以便早期诊断,合理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53.
目的 采用HPLC指纹图谱与化学计量学相结合、UPLC-MS/MS测定多黄酮成分含量的方法,测定不同产地陈皮质量,为其鉴别和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HPLC-DAD指纹图谱检测并结合“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A版)”建立6个产区,49个不同批次陈皮药材(S1~S49)指纹图谱,并进行相似度评价和共有峰确认,结合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ing analysis,H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等化学计量学综合分析。采用UPLC-MS/MS法建立了8个黄酮类成分柚皮素、柚皮苷、木犀草苷、川陈皮素、橙皮素、橙皮苷、橘皮素和芸香柚皮苷的含量测定方法对60批7个产地陈皮药材进行评价。结果 建立了49批不同产地陈皮药材的指纹图谱,相似度为0.864~0.999,共标定了11个共有峰,HCA分析49批陈皮明显分为4类;PCA得到5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92.748%;OPLS-DA表明8、7、10和11号峰可能是影响陈皮药材质量的差异标志物;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不同产地陈皮中黄酮类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广东新会以川陈皮素和橘皮素为主要标志成分,四川荷花池以木犀草苷为差异性成分,江西樟树以柚皮素和柚皮苷为差异性成分,广西玉林则以橙皮素、橙皮苷和芸香柚皮苷为主,重庆云阳以川陈皮素和橙皮苷为主。结论 建立了稳定性强的不同产地陈皮HPLC指纹图谱和8个黄酮类UPLC-MS/MS定量测定方法,结合化学计量学可用于陈皮药材综合评价和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954.
季文静  谢晖  吴靳荣  倪梁红  赵志礼 《中草药》2023,54(14):4641-4648
目的 基于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不同加工方法下粗茎秦艽Gentiana crassicaulis药材次生代谢化合物的差异,为优化粗茎秦艽药材的加工及干燥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云南丽江产粗茎秦艽药材,分别进行产地和药厂加工,加工方式包括切片、原个子(不切片),干燥方式包括烘干、晒干和“发汗”。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离子阱-静电场轨道阱质谱(UPLC-LTQ-Orbitrap-MS)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各样品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析,筛查其差异性的特征化合物。结果 共鉴定出44个化学成分。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结果表明,根与芦头(根茎)的化学成分存在较大的差异,根的切片组、原个子组有明显区分。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表明,三年生药材质量优于二年生药材,根的质量优于芦头,切片组优于原个子组,不同干燥方法中晒干组药材的质量较优,药厂加工药材质量均优于产地加工药材,并分析得到各组间主要差异化合物。结论 粗茎秦艽药材加工时,建议选用三年生药材,去除芦头部位,并进行趁鲜切片及晒干处理。可为粗茎秦艽药材初加工工艺、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提供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955.
蒋淼  彭伟  吴纯洁  王家葵 《中草药》2023,54(16):5154-5164
目的 应用血清药物化学方法分析大建中汤入血成分及体外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UPLC-Q-TOF/MS技术快速鉴定大建中汤经大鼠ig给药后吸收入血的原型成分、代谢成分以及体外化学成分,结合UNIFI软件系统分析,根据质谱相对分子质量、裂解规律、文献报道等方法对质谱碎片信息进行分析,表征大建中汤入血成分及体外化学成分。结果 在给药血清中检测出22个入血成分,包括5个原型成分和17个代谢产物,体外分析鉴定得到41个化学成分。结论 UPLC-Q-TOF/MS技术可实现大建中汤体内外化学成分的快速鉴定,且血清中鉴定出的原型成分和代谢产物可能是大建中汤潜在的活性成分,可为其质量控制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56.
目的 研究骨碎补内生蜡蚧菌Lecanicillium sp. GZWMJZ-847的次级代谢产物和抑菌活性。方法 采用大米培养基对菌株Lecanicillium sp. GZWMJZ-847发酵;采用凝胶柱色谱、正反相硅胶色谱等方法对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采用核磁共振谱、质谱、NMR计算等方法确定化合物的化学结构;采用营养肉汤稀释法测试化合物对病原细菌及酵母菌的抑菌活性、平板法测试化合物对病原霉菌的抑菌活性。结果 从菌株的发酵产物中分离鉴定了3个新的和3个已知的3-氢化萘特特拉姆酸衍生物,包括蜡蚧特特拉姆酸A(1)、蜡蚧特特拉姆酸B(2)、蜡蚧特特拉姆酸C(3)、Sch 210971(4)、Sch 210972(5)、Sch 213766(6)。化合物146对4株人体革兰阳性病原菌和1株植物革兰阴性病原菌具有抑制作用,最小抑菌浓度(minimun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为7.8~125 mmol/L。化合物6对油菜菌核病菌和小麦赤霉病菌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22.05±0.62)、(55.54±1.72)μg/mL。结论 蜡蚧特特拉姆酸A~C(13)为新的3-氢化萘特特拉姆酸衍生物,骨碎补内生菌Lecanicillium sp. GZWMJZ-847产生的3-氢化萘特特拉姆酸对人体病原菌和植物病原菌可表现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57.
感染性发热归属于中医学火热证范畴,火热证的病机大多为阳气怫郁、阻遏于内,这种因郁而作的发热,称为火郁证。运用五辨(辨病、辨症、辨证、辨人、辨机)思维辨识火郁证,对火郁证的发病特点及规律进行概括,可把握火郁证的内在发病机制,有助于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感染性发热。  相似文献   
958.
<正>大肠息肉指肠道黏膜表面突出于肠腔的隆起性病变,是临床常见的消化道病变之一[1]。大肠息肉癌变率较高,内镜下息肉切除术是预防癌变的重要方法,但术后肠息肉复发率高,有研究显示15%~60%的大肠息肉术后患者会在3~5年内复发[2]。如何预防大肠息肉术后复发是临床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本研究应用结肠灵灌肠防治大肠息肉复发,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59.
目的:评估先天性脊柱畸形手术治疗的总体效果和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2018年1月本团队手术治疗的431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其中男158例,女273例,平均年龄14.9±6.2岁。术前均行全脊柱CT平扫和全脊柱MRI,排查椎管内畸形情况;心脏彩超和腹部B超检查排除其他内脏畸形。手术方式包括:生长撑开型非融合矫形技术(包括生长棒和人工钛肋)治疗40例,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融合术48例,后路长节段矫形固定融合术(可含1、2级截骨)89例,后路截骨(3级及以上截骨)矫形长节段固定融合术254例。每位患者均于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和2年及以上时间进行随访。术前、术后及随访时均拍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脊柱侧凸Cobb角、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及冠状面平衡(C7PLCSVL)。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431例患者合并椎管内畸形351例次、合并其他内脏畸形24例次。平均手术时间为412.4±150.6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1879.9±1727.6ml,平均随访时间48.7±9.3个月。脊柱侧凸术前平均Cobb角为68.88°±27.55°,术后平均Cobb角为28.86°±18.90°,末次随访时30.77°±19.80°;SVA术前平均为22.15±19.37mm,术后24.15±22.22mm,末次随访时19.75±16.06mm;C7PL-CSVL术前平均为17.37±15.47mm,术后21.95±47.29mm,末次随访时13.03±12.39mm,末次随访的脊柱侧凸Cobb角和C7PL-CSVL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肺部并发症49例、神经并发症30例、内固定相关并发症20例、术后感染10例以及脑脊液漏8例。结论:先天性脊柱侧凸手术矫形效果良好,但手术相关并发症风险较高,术后并发症总体发生率为30.16%,其中肺部并发症和神经并发症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960.
目的 探讨中国胆囊癌病人的外科治疗模式、病理学特征和预后。方法 收集中国13个省市的26家医院自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4345例胆囊癌病人临床资料,分析中国胆囊癌病人的地区、性别、年龄分布;基于病人的诊疗记录与检查结果对手术病人肿瘤的可切除性进行评估,分析可切除性肿瘤病人的外科治疗模式,参照术前检查、手术记录和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评估可切除性肿瘤手术治疗是否达到根治标准,分析行根治性手术胆囊癌病人的病理学特征。结果 4345例胆囊癌病人中,男性1664例(38.23%),女性2681例(61.77%)。行外科手术治疗的病人3129例(71.01%),其中可切除性肿瘤2074例(66.28%)。在可切除性肿瘤2074例病人中,仅1133例(54.63%)在术前即诊断为胆囊恶性肿瘤,1002例(48.31%)行根治性切除,1072例(51.69%)未达根治标准。胆囊癌根治性切除病人的病理学检查结果中,736例(73.45%)为腺癌,348例(34.73%)为低分化癌,376例(37.52%)伴肝侵犯,152例(15.17%)伴神经浸润,96例(9.58%)伴血管内癌栓,78例(7.78%)伴周围脂肪组织浸润,89例(8.88%)伴周围器官受累,328例(32.73%)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淋巴结阳性。获得生存随访资料的2357例手术治疗病人术后中位生存期为16.17个月,多因素Cox回归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肿瘤TNM分期(P<0.001)、肿瘤分化程度(P<0.001)、肝脏侵犯(P<0.001)、R0切除(P=0.003)均为术后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中国胆囊癌术前诊断率有待提高;胆囊癌外科治疗模式亟待规范;病理学检查报告中反映的多个因素与胆囊癌病人预后密切相关,其描述的规范化对指导胆囊癌病人的精准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