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18篇
  免费   1380篇
  国内免费   735篇
医药卫生   27933篇
  2024年   156篇
  2023年   621篇
  2022年   619篇
  2021年   547篇
  2020年   637篇
  2019年   708篇
  2018年   706篇
  2017年   457篇
  2016年   544篇
  2015年   595篇
  2014年   1672篇
  2013年   1079篇
  2012年   1282篇
  2011年   1313篇
  2010年   1264篇
  2009年   1352篇
  2008年   1268篇
  2007年   1357篇
  2006年   1284篇
  2005年   1341篇
  2004年   1181篇
  2003年   1052篇
  2002年   833篇
  2001年   733篇
  2000年   778篇
  1999年   656篇
  1998年   516篇
  1997年   561篇
  1996年   454篇
  1995年   444篇
  1994年   395篇
  1993年   259篇
  1992年   260篇
  1991年   206篇
  1990年   199篇
  1989年   135篇
  1988年   79篇
  1987年   71篇
  1986年   56篇
  1985年   49篇
  1984年   50篇
  1983年   28篇
  1982年   33篇
  1981年   28篇
  1980年   16篇
  1979年   14篇
  1978年   8篇
  1965年   8篇
  1964年   5篇
  195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检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50例肝细胞癌、4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36例乙型肝炎肝纤维化、4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VEGF进行检测,并以43例健康者作为对照.同时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所有人员的肝功能常规指标.结果: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细胞癌组患者血清VEGF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P<0.05,P<0.05,P<0.05),同时四组患者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者血清VEGF水平与肝功能指标AST、ALT无相关性,与GGT成正相关(r=0.337,P<0.05).结论:VEGF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病情密切相关,可作为病情发展动态监测的指标.VEGF与GGT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肝细胞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分离自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氨基糖苷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方法从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液中分离出52株对氨基糖苷类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PCR法检测6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Es)基因,并检测其中泛耐药菌的6种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以下简称甲基化酶基因)。对阳性产物测序加以证实。结果 52株铜绿假单胞菌中检出4种AMEs基因[aac(3)-Ⅱ、aac(6’)-Ⅰb、aac(6’)-Ⅱ和ant(2″)-Ⅰ],AMEs基因总检出率为92.3%。泛耐药菌中检出1种甲基化酶基因(rmtB)。16株高水平泛耐药菌中rmtB基因的检出率为81.3%。结论分离自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氨基糖苷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AMEs基因携带率高,其对氨基糖苷类耐药与aac(3)-Ⅱ、aac(6’)-Ⅰb、aac(6’)-Ⅱ和ant(2″)-Ⅰ有关;对氨基糖苷类高水平泛耐药主要与甲基化酶基因rmtB有关。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炎性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82例和对照组74例,两组均给予相同的基础药物治疗,同时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行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和血清炎性标志物的动态变化。结果治疗7、14 d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5),治疗7、14 d,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均<0.05)。治疗14 d后两组炎性因子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均<0.05),观察组炎性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明显,抑制患者炎性因子的表达可能是其中的治疗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94.
目的观察中药"止鼾膏贴"通过调宗气理论治疗痰湿内阻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临床疗效。方法 30例痰湿内阻型OSAS患者入选为治疗组,另随机选取30例OSAS患者为对照组。除一般性治疗外,治疗组给予止鼾膏贴治疗4 w,对照组不予其他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和睡眠监测指标差异。结果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SaO2)均有改善,治疗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止鼾膏贴"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疗效可靠,耐受性好,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95.
目的观察别嘌呤醇辅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合并高尿酸血症(HUA)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70例CHF合并HU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均给予抗心力衰竭及基础病的常规药物治疗,并控制含高尿酸(UA)的饮食;治疗组给予别嘌呤醇300 mg/d,疗程均为2个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HYNA心功能分级降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提高,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及舒张末期内径(LVEDD)减小,血N末端-前B型钠尿肽(NT-proBNP)显著降低,血肌酐降低,肾小球滤过滤(GFR)增高,P均<0.05。治疗组治疗后UA显著下降,且上述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ALT、Child-Pugh评分均降低(P均<0.05)。两组治疗后ALT、Child-Pugh分级比较,P均>0.05。结论别嘌呤醇用于CHF合并HUA患者的治疗,可改善心脏功能、降低血尿酸,且对肝、肾功能没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996.
血吸虫病免疫诊断技术的发展为血吸虫病控制做出了重要贡献。血吸虫抗原检测特异性抗体是目前血吸虫病免疫诊断的常用方法,所使用的抗原可分为粗制虫源抗原、纯化虫源抗原和重组抗原。研制高敏感性、高特异性和具有早期诊断价值的抗原是免疫诊断研究的重点。本文对近年日本血吸虫病诊断抗原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97.
白藜芦醇预处理小鼠应激性损伤后心功能动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预处理小鼠应激性损伤后心功能的动态变化。方法正常成年雄性昆明小鼠60只分为对照组、创伤组、创伤加白藜芦醇(10μmol/L)组,每组20只。Noble-Collip创伤仪建立非致死性创伤小鼠模型,应用高分辨小动物超声成像系统分别于创伤前(0 h)及创伤后5个时间点(12 h、24 h、36 h、48 h、60 h)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1)对照组各时间点小鼠心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创伤前比较,创伤组小鼠回心血量显著减少;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在创伤后12 h达最低点,较创伤前下降了46.1%(P〈0.05);创伤刺激下小鼠心脏功能出现明显的代偿性改变,创伤后12 h心率达到高峰,增加幅度达32.9%(P〈0.05);心排血量在各时间点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射血分数和短轴缩短率较创伤前分别降低了16%和20%(P〈0.05);E/A比值和E峰减速时间较创伤前减少了36.8%和29.1%(P〈0.05)。(3)创伤加白藜芦醇组小鼠回心血量亦明显减少(P〈0.05),但较创伤组要轻;创伤后12 h,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较创伤前下降了30.8%(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和短轴缩短率较创伤前分别降低了8.4%和17.7%(P〈0.05);E/A比值和E峰减速时间较创伤前减少了24.6%和24.1%(P〈0.05)。结论白藜芦醇预处理可以显著改善应激性损伤后小鼠心功能,增强小鼠心脏代偿能力。  相似文献   
998.
黄艳丽  司芩 《肝脏》2012,17(3):219
患者,男性,60岁,江苏东台人,因发现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20余年,肝占位4d收入外科拟行手术切除.1年来轻度间断乏力,入院前4d因乏力有所加重而在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上腹部(CT检查,诊断为:肝硬化;肝右叶实质性占位,考虑原发性肝癌(PHC)(见图1).入院查:AFP 10.69 μg/L,CEA 7.9 μg/L.HBV DNA 3.397×104拷贝/mL,HBsAg、HBeAg、抗-HBc阳性.粪检末见虫卵.腹部常规超声检查示:肝区同声增粗,分布不均匀,呈结节状改变,肝右叶见一枚低回声团,大小约2.2 cm×2.3 cm,界清.  相似文献   
999.
目的:鉴定RA相关自身抗原COMP的一株特异性单克隆抗体15A11的表位特征。方法:选用随机十二肽噬菌体库对m Ab 15A11进行三轮筛选,随机挑取40个单噬菌斑,提取DNA,测序;ELISA检测每个噬菌体克隆与m Ab 15A11结合的特异性;通过Clustal W2对特异性结合的噬菌体展示的十二肽和COMP进行氨基酸序列比对,Py MOL分析一致氨基酸所在肽链的二级结构及表位氨基酸之间的距离,初步确定m Ab 15A11的表位;变性和非变性Western blot、EDTA螯合Ca2+后ELISA分析以及合成多肽的ELISA实验进一步确定表位序列。结果:得到的40个测序噬菌体中,共有5个噬菌体克隆,ELISA确定克隆1和克隆2与m Ab 15A11特异性结合,其他克隆均为非特异性结合的噬菌体;氨基酸序列比对,在COMP上未发现与克隆1和克隆2噬菌体相同的连续氨基酸序列,提示m Ab 15A11的抗原表位可能为非线性表位;Py MOL分析表位氨基酸在COMP上的定位及距离,显示构象表位的合理性;变性Western blot分析为阴性,而非变性Western blot条件下为阳性;EDTA螯合Ca2+破坏COMP的构象后不能与m Ab 15A11结合,而未经处理的与m Ab 15A11结合,均说明m Ab 15A11表位是构象表位;合成多肽与m Ab 15A11的ELISA结果进一步确定了m Ab 15A11的构象表位序列。结论:鉴定了m Ab 15A11的表位是构象表位序列,且确定了该构象表位的氨基酸组成,为研究COMP抗体与抗原反应机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并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检测有重要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讨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PACG)脉络膜厚度(CT)的变化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APACG患者35例43眼,CPACG患者26例46眼和正常对照组46例81眼参与这项研究。EDI-OCT用于测量和比较APACG、CPACG及正常对照组黄斑中心凹下、距黄斑中心凹2mm鼻侧、颞侧、上方、下方的CT,分别标记为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鼻2mm(N 2mm)、颞2mm(T 2mm)、上2mm(S 2mm)、下2mm(I 2mm)。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探讨CT的相关因素。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T与APACG、CPACG的关系。结果:APACG,CPACG和正常对照组在所有位点的CT均无差异(P>0.05)。所有位点的CT与眼轴长度(AL)呈负相关。N 2mm、I 2mm还与年龄、前房深度(ACD)呈负相关,SFCT与年龄、AL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S 2mm与APACG存在相关性(P=0.029),OR值和95%的置信区间为0.975(0.953,0.997)。各位点CT与CPACG无相关性(P>0.05)。结论:年龄、AL、ACD是CT的相关因素。S 2mm的变薄与APACG相关。然而,CPACG与各位点CT不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