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5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目的:观察从督脉论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60例,治疗组在常规保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补肾强督中药、腰段督脉电针与督脉推拿手法治疗;对照组予常规保守疗法联合口服扶他林片治疗。观察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下腰痛功能分级评分(FRS)与改良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分(M-JOA)的变化。结果: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3%,对照组为76.67%,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20、40天后,VAS、FRS与M-JOA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40天后2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从督脉论治腰椎间盘突出症能有效缓解疼痛,改善腰部功能,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2.
【摘要】 目的:探讨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脊柱载荷分类评分系统(Load-sharing classification,LSC)评分为7分和8分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0月~2014年12月36例LSC评分为7分及8分行后路复位内固定手术方案的患者资料,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21~67岁,平均42.67±14.67岁,骨折椎体为T12~L1。影像学资料包括X线、CT和MRI,并进行LSC评分。测量患者术前、术后(1周内)及末次随访时的伤椎Cobb角、伤椎椎体高度,末次随访时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残余背部疼痛,并记录手术并发症,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所有病例随访时间23~86个月,平均49.83±18.20个月;末次随访时19例已取出内固定,内固定取出后继续随访时间为3~69个月,平均28.00±20.12个月。临床评估所有患者均骨折愈合,患者均无明显的残余疼痛,未出现断钉或断棒,均未出现明显的后凸畸形,均未出现椎弓根钉切割椎体或内固定松动。影像学评价,术后患者矢状面Cobb角(6.67°±5.06°)较术前(15.87°±8.35°)有显著改善,骨折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的1.81±0.49cm恢复至术后2.88±0.32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椎体高度为2.81±0.41cm,术后与末次随访椎体高度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神经功能状况均较受伤时得到恢复,无椎间隙高度丢失,椎体前缘高度恢复至(94.92±18.41)%,椎体中部高度恢复至(81.16±11.82)%,椎体后缘高度恢复至(97.48±7.63)%,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SC评分为7分及8分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行后路复位内固定手术椎体稳定性维持良好,安全性好,临床疗效和影像学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