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28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1.
我院从1988年1月~1997年12月共收治肾结核34例,其中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结核性脓肾14例。现将诊治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4例中,男4例,女10例。年龄29岁~61岁,平均39.7岁,病程最短半年,最长4年,多为1年~2年。临床表现尿频、尿急:(57.1%);血尿:57.1%(8/14);脓尿:28.6%(4/14);腰痛:71.4%(10/14);发热:42.9%(6//14)。尿找抗酸杆  相似文献   
12.
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治疗外伤性肾出血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我院于 1 997年开始运用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治疗外伤性肾出血 6例 ,疗效显著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本组 6例 ,均为男性 ,年龄 1 1~ 50岁 ,平均2 6.5岁。右肾出血 2例 ,左肾出血 4例 ,均为外伤所致。伤后距就诊时间 2~ 1 1 h,平均 4h。严重肾挫伤 1例 ,  相似文献   
13.
留置导尿管表面生物膜细菌学检测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前瞻性研究导尿管表面生物膜检测,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导尿管伴随性尿路感染(UTIc)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对52例留置导尿管患者作拔管前和拔管24 h后中段尿培养及导尿管表面生物膜细菌学检测;无菌操作将导尿管分取3段置5 ml灭菌生理盐水内旋涡仪洗脱表面生物膜;分别取样本液50 μl接种于7%~8%新鲜羊血营养琼脂平板和沙保罗琼脂平板分离菌落并计数;采用Bio-Merieux API鉴定系统作菌种鉴定. 结果拔管前中段尿培养阳性16例(30.8%),假阳性2例(11.1%),拔管24 h后中段尿培养阳性22例(42.3%);52例导尿管表面生物膜培养阳性33例(63.5%),其中15例UTIc培养均阳性;18例菌尿症患者与15例UTIc各段导尿管表面生物膜细菌菌落数分别经t检验,均为P>0.05,差异无明显性;52例择期手术留置导尿管患者共检出14种41株细菌,主要为葡萄球菌属10株(24.4%)、真菌10株(24.4%)、大肠埃希菌9株(22.0%)、其他G-杆菌12株(29.2%). 结论 UTIc细菌学检测特异性和敏感性为导尿管表面生物膜>拔管24h后中段尿>拔管前中段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急诊膀胱造瘘术与尿道会师术对男性后尿道断裂后续治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男性后尿道断裂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急诊处理方法分为膀胱造瘘组和尿道会师组,观察两组3个月后尿道狭窄长度、程度以及再次手术情况及其并发症。结果膀胱造瘘组狭窄段≥地管腔2例(63%),〈1/2管腔30例(93.7%);尿道会师组狭窄段≥1/2管腔11例(29.7%),〈1/2管腔26例(70.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尿道闭锁及再次手术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尿失禁和性功能障碍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道会师术能减轻尿道狭窄长度及程度,为后续治疗提供有利条件,减少开放手术及其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前瞻性研究导尿管伴随性尿路感染(UTIc)细菌学检测的样本采集和处理,为临床及时诊断和治疗UTIc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对52例留置导尿管患者作拔管前和拔管24h后中段尿、导尿管表面生物膜、10例尿道口分泌物细菌学检测。结果52例拔管前中段尿培养阳性16例(30.8%),假阳性2例(3.8%);拔管24h后中段尿培养阳性22例(42.3%),10例尿道口分泌物培养均阳性;导尿管表面生物膜培养阳性33例(63.5%),其中15例UTIc培养均阳性,18例无症状患者与15例UTIc各段导尿管表面生物膜细菌菌落数分别经t检验,均为P>0.05,差异无明显。共检出14种53株细菌,主要为葡萄球菌属13株(24.5%)、真菌13株(24.5%)、大肠埃希菌12株(22.6%)、肠球菌属8株(15.4%),其它G-杆菌7株(13.2%)。结论UTIc细菌学检测特异性和敏感性为导尿管表面生物膜>拔管24h后中段尿>拔管前中段尿。临床滥用抗生素导致真菌从导尿管外移行而发生感染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吡柔比星(THP)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近期疗效。方法 对29例浅 表性膀胱癌患者行膀胱部分切除或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术后一周THP60mg作膀胱内灌注,每周1次共8次, 以后每月1次,共1年,每次药物在膀胱内保留1h。平均随访15个月。结果 无肿瘤复发28例,复发1例,复发 率为3.4%。不良反应者8例(27.5%),均为不同程度膀胱刺激症状。结论 THP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 术后复发近期效果满意,副作用小,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前瞻性研究导尿管伴随性尿路感染(UTIc)细菌学检测的样本采集和处理,为临床及时诊断和治疗UTIc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对52例留置导尿管患者作拔管前和拔管24h后中段尿、导尿管表面生物膜、10例尿道口分泌物细菌学检测.结果52例拔管前中段尿培养阳性16例(30.8%),假阳性2例(3.8%);拔管24h后中段尿培养阳性22例(42.3%),10例尿道口分泌物培养均阳性;导尿管表面生物膜培养阳性33例(63.5%),其中15例UTIc培养均阳性,18例无症状患者与15例UTIc各段导尿管表面生物膜细菌菌落数分别经t检验,均为P>0.05,差异无明显.共检出14种53株细菌,主要为葡萄球菌属13株(24.5%)、真菌13株(24.5%)、大肠埃希菌12株(22.6%)、肠球菌属8株(15.4%),其它G-杆菌7株(13.2%).结论UTIc细菌学检测特异性和敏感性为导尿管表面生物膜>拔管24h后中段尿>拔管前中段尿.临床滥用抗生素导致真菌从导尿管外移行而发生感染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改良Madigan前列腺切除术1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4年 1月至 2 0 0 0年 12月 ,我们采用改良Madigan前列腺切除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 (BPH)患者 12 5例 ,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 本组 12 5例。年龄4 9~ 82岁 ,平均 6 5 .8岁。病程 2个月至 15年。均有典型BPH临床表现 ,尿潴留 4 3例 ,余 82例剩余尿均 >5 0ml。IPSS 18~ 32分 ,平均 2 7.4分 ;生活质量评分 5~ 6分 ,平均 5 .4分 ;最大尿流率 3~ 10ml/s,平均 5 .0ml/s。12 5例患者术前均经直肠指检、B超、CT、血PSA和肾功能检查 ,部分经膀胱镜检查。以B超或CT测量前列腺体积作分度 ,其中Ⅰ°12例 ,Ⅱ°6 7例 ,Ⅲ°2 7…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一种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的手术方法。方法 以内环与阴茎根部连线为切口线,根据不同类型的鞘膜积液选择切口的位置和长短,高位结扎,悬吊未闭合的鞘状突,远端鞘膜开窗式部分切除,排尽鞘膜积液后旷置。结果 本组415例,术后403例切口Ⅰ类愈合,12例切口皮下脂肪液化;术后有39例阴囊轻度水肿。随访0.5~2年,平均1.2年,随访率82%,未发现复发、睾丸萎缩、医源性隐睾等情况。结论 本组手术方法简单,安全,疗效确切,容易掌握。术后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对不同类型的鞘膜积液均能处理。  相似文献   
20.
肾上腺髓性脂肪瘤(AML)是临床上一种少见的无内分泌功能的良性肿瘤,由成熟的脂肪细胞及正常的骨髓造血细胞所构成。近年来,我院对收治的AML患者采用腹腔镜治疗,现作一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