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1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儿童及青少年肥胖的病因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肥胖是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儿童而言父母肥胖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因和环境因素,都是通过引起正的能量平衡而导致肥胖。早期饮食经历和家庭的食谱特点都会影响孩子的饮食习惯。食物的构成,尤其是脂肪的摄入量。影响着肥胖的发生。另外,看电视,活动少,食欲旺盛等,是儿童肥胖的相关危险因素。深入研究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对预防和治疗肥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促酰化蛋白(ASP)诱导3T3-L1前脂肪细胞的分化过程,转录因子PPARγ、C/EBPδ、C/EBPα mRNA表达的强度及时序性。 方法: 以3T3-L1前脂肪细胞为实验对象,用ASP代替经典激素鸡尾酒诱导刺激中的胰岛素,即促酰化蛋白、1-甲基-3-异丁基黄嘌呤和地塞米松(ASP+IBMX+DEX)诱导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分别在诱导分化1 d、2 d、4 d、6 d、8 d收获细胞,采用RT-PCR法检测ASP诱导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转录因子PPARγ、C/EBPδ、C/EBPα mRNA表达的情况。 结果: PPARγ mRNA在诱导分化1 d时有低水平表达,在诱导分化过程中表达逐步升高,在终末分化阶段仍保持高水平表达。C/EBPδ mRNA在诱导分化1 d时有中等水平表达,在诱导分化2 d时表达水平最高,诱导分化4 d时表达明显减少,在诱导分化6 d和8 d,检测不到C/EBPδ mRNA的表达。C/EBPα mRNA在诱导分化1 d仅有低水平表达,在诱导分化过程中表达逐步升高,在终末分化阶段仍保持高水平表达。IBMX+DEX诱导前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PPARγ、C/EBPδ和C/EBPα mRNA分化早期也有一定升高,但明显低于ASP诱导的转录因子的表达。 结论: ASP对转录因子C/EBPδ、C/EBPα和PPARγ表达的时序性影响,可能是ASP诱导前脂肪细胞分化的重要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ghrelin对3T3-L1前脂肪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3T3-L1前脂肪细胞,MTT法检测不同浓度ghrelin对其增殖活力的影响,半定量RT-PCR检测ghrelin对c-myc和胸苷激酶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同时在利用胰岛素或ghrelin诱导分化的不同时段,通过油红O染色测定细胞分化程度,半定量RT-PCR检测过氧化物体增殖剂活化受体γ(PPARγ)、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EBPα)mRNA的表达。结果:10-7~10-15 mol/L ghrelin作用24 h明显促进前脂肪细胞增殖,ghrelin组c-myc和胸苷激酶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Ghrelin干预后,可诱导前脂肪细胞向成熟脂肪细胞的形态转变,但诱导分化率仍少于胰岛素;同时其PPARγ和C/EBPα 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ghrelin组和胰岛素组PPARγ和C/EBPα mRNA表达量随着分化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分化8 d与2 d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Ghrelin明显促进3T3-L1前脂肪细胞增殖与分化。Ghrelin可能通过增加c-myc的含量,进而引起胸苷激酶的活化,从而导致细胞周期的激活,促进细胞增殖;同时ghrelin可能通过增加PPAR-γ、C/EBP-α mRNA的表达,促进细胞分化,从而提高脂肪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1):69-73]  相似文献   
14.
儿童血浆促酰化蛋白的测定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介绍一种简易、快速、特异性高的人血浆促酰化蛋白(acylationstimulatingprotein,ASP)的检测技术,并阐明ASP测定意义。方法:161例研究对象,其中健康儿童98例,单纯性肥胖症患儿63例,年龄2~6岁,ELISA方法测定血浆ASP的浓度,波长490nm。结果:该方法最佳线性范围:ASP浓度0.5~10ng/mL,平均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CV)分别为8.17%和9.72%。正常学龄前儿童血浆ASP浓度为69.14±25.58nM;单纯性肥胖症儿童血浆ASP浓度为95.64±36.24nM,明显高于健康儿童(P<0.001);ASP与BMI呈正相关。结论:该检测方法能简易、快速对血浆ASP进行准确定量,在ASP基础和临床相关疾病的研究中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油酸对SW872前脂肪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及SW872细胞分化过程中促酰化蛋白的分泌。方法体外培养SW872细胞,0.6mmol/L油酸作为诱导分化剂刺激SW872前脂肪细胞,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及脂滴的聚集,化学比色法测定甘油三酯的总量,ELISA方法测定培养上清中促酰化蛋白的含量。结果SW872细胞分化之前呈成纤维细胞样,胞内无脂滴,甘油三酯的含量较低;加入0.6mmol/L油酸诱导分化刺激72h时,SW872细胞已经完全分化,胞浆中脂滴明显增多,油红O染色可见胞浆中丰富的脂肪染色,甘油三酯的含量是诱导分化前的14倍(P<0.01)。诱导分化之前,SW872细胞分泌ASP的量非常低,几乎不能检测出;诱导分化72h,ASP的含量增加到1.12ng/mg细胞总蛋白质。结论油酸能诱导SW872前脂肪细胞分化为成熟的脂肪细胞;ASP的分泌与脂肪细胞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如何以学生为中心并进行有效的参与式学习一直是BOPPPS教学模式的难点。文章以病理生理学为例,将学生命题训练(student proposition training, SPT)与BOPPPS相结合,探讨了SPT-BOPPPS教学模式在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并提出改进意见,为医学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线粒体凋亡诱导因子1(apoptosis-inducing factor, mitochondrion-associated 1, AIFM1)基因编码具有细胞凋亡作用及氧化还原功能的细胞凋亡诱导因子(apoptosis-inducing factor, AIF)蛋白。AIF在人体组织细胞内广泛表达, 在线粒体中发挥重要作用。AIFM1基因突变与严重的X连锁线粒体脑肌病、Cowchock综合征、X-连锁的脊椎外骺端发育不良伴髓鞘性脑白质营养不良、听神经病变等疾病相关。AIFM1基因突变表现出广泛的临床表型, 但突变与表型、表型严重程度之间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该文总结已报道的AIFM1基因突变相关位点、表型、可能致病机制, 对AIFM1基因突变相关疾病及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旧称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又称为右心室扩张型心肌病、右心室壁瘤、羊皮纸样心脏,是一种遗传性心肌病,以右心室功能障碍和室性心律失常为特征,右心室心肌细胞常被脂肪或纤维脂肪组织替代.ARVC主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外显率不一,临床表现轻重悬殊,多数病例死亡时年龄<40 岁,有些发生于儿童,本病是青年期猝死的重要原因.虽然儿童ARVC的猝死和严重心力衰竭发生并不多见,但早期诊断ARVC有利于对患儿进行风险评估,指导早期治疗,提高生活质量,预防猝死,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 2型糖尿病 (T2DM)患者血浆中酰化刺激蛋白 (ASP)及补体C3 与胰岛素抵抗 (IR)及血脂紊乱的相关性 ,探讨ASP与C3 可能参与IR的机制。 方法 根据体质指数 (BMI)将82例T2DM患者分为肥胖组 (BMI≥ 2 5kg/m2 )及非肥胖组 ,同时将 10 5名非糖尿病者分为单纯肥胖(Ob)组 (BMI≥ 2 5kg/m2 )及正常体重对照组。测定ASP、游离脂肪酸 (FFA)、空腹胰岛素 (FIns)、C3 ,空腹血糖 (FPG)、甘油三酯 (TG)、总胆固醇 (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和胰岛素抵抗指数 (HOMA IR)。 结果 非肥胖糖尿病组 [( 6 7± 38)nmol/L]及Ob组患者ASP水平 [( 6 0± 2 9)n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 [( 4 5± 2 1)nmol/L],肥胖糖尿病组ASP水平 [( 5 7± 33)nmol/L]也高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显著意义。肥胖糖尿病组C3 水平 [( 2 8± 1 2 ) g/L]显著高于对照组 [( 1 9± 0 9) g/L]及Ob组 [( 2 1± 0 9) g/L],Ob组ASP/C3 率 ( 0 7± 0 1)显著高于对照组( 0 5± 0 4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 ,ASP与BMI、TC、FFA及FPG呈正相关 (r =0 191,P =0 0 0 9;r=0 14 6 ,P =0 0 4 9;r =0 132 ,P =0 0 5 ;r =0 14 0 ,P =0 0 5 ) ;C3 与FPG、FIns及HOMA IR呈正相关 (r =0 2 12 ,P =0 0 0 3;r =0 2 6  相似文献   
20.
目的:测定2型糖尿病和冠心病患者血浆促酰化蛋白(ASP)水平,探讨血浆ASP与体重指数、血脂的相关关系.方法:实验分3组:正常对照组47例、糖尿病组63例、冠心病组62例,记录每例被试对象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血压,并计算体重指数(BMI).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检测血浆ASP浓度,免疫比浊法检测血脂等生化指标.结果:①糖尿病组、冠心病组AS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②ASP与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100呈显著正相关(分别为r=0.32,P<0.01;r=0.24,P<0.01;r=0.19,P<0.01;r=0.35,P<0.01;r=0.10,P<0.05;r=0.29,P<0.01;r=0.32,P<0.01).③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载脂蛋白B100、体重指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舒张压最终进入方程,它们是影响血浆ASP水平的重要因素,其中载脂蛋白B100的作用最大.结论:ASP参与了糖尿病和冠心病患者脂质代谢紊乱的发生,血浆ASP水平可能作为估价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危险性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