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60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腰段督脉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卢卫  熊东林 《中国临床康复》2002,6(8):1164-1165
目的:探讨腰段督脉针刺配合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HANS)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分为两组,I组为电针组,以腰段督脉穴针刺+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HANS)进行治疗,Ⅱ组为硬膜外组,以腰段硬脊膜外腔神经阻滞进行治疗。结果:I组血浆β-内啡肽明显升高(P<0.05),但与Ⅱ组升高相似(P>0.05)。两组视觉模拟评分(VAS)及临床疗效亦无显性差异(P>0.05)。结论:腰段督脉针刺配合HANS通过提高β-内啡肽水平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该法疗效与硬膜外阻滞相似,尤适合不宜行硬外腔阻滞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  相似文献   
32.
电针督脉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之势。为探索止痛效果好、副作用少的治疗方法,我科1997~1999年采用电针腰段督脉夹脊穴的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6例,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26例,男17例,女9例;年龄23~58岁,平均31岁;病程1周至5a。1-2 诊断标准 参照1996年《脊柱外科学》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腰痛,同时伴单侧或双侧下肢放射痛,直腿抬高试验、仰卧挺腹试验阳性,咳嗽反射阳性,CT或MRI示椎间盘突出并压迫硬膜囊…  相似文献   
33.
全国中医药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学术研讨会札记(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凛  卢卫 《江苏中医》1991,12(7):44-45
  相似文献   
34.
双侧基底节对称性钙化病临床表现多见抽搐、智能障碍、精神症状及不自主运动,以头痛为首发症状者较少报道,我院1997年以来共收治以头痛就诊的基底节钙化病人共10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10例病人中9例女性,1例男性,年龄最小15岁,最大40岁,平均31岁。病史多在1年以上,长者达数10年。1-2 临床表现 主要为头痛,绝大部分呈典型偏头痛发作。有视物闪光等先兆,可并眼胀,流泪、恶心或呕吐。少部分呈神经性头痛表现。所有病人均无抽搐、瘫痪及智能改变。头痛在劳累、紧张或月经期前后发作…  相似文献   
35.
本课题组收治流行性出血热(EHF)200余例,发现内伤宿疾对本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都有一定的影响,兹结合病例予以说明,旨在抛砖引玉。胃脘痛患者患 EHF 后,胃脘痛或腹痛表现得尤为突出。恶心,呕吐、腹胀等中焦症状较重,尤以输液后反应明显。就我们临床所见,患者多表现为脾胃虚寒或寒湿犯胃,多见疼痛喜温喜桉,渴喜温饮等.如陈某某,女,素患胃疾,入院即有剑下压痛,病程中腹胀十分明显.梁某某,有胃溃疡病史.症见胃脘、脐部及小腹痛,形寒,口不渴或渴喜温饮,苔薄白而润。证属寒湿阻遇,中焦气机不畅,予香砂平胃散加减而收效.脾胃内伤,中气不足,易感寒湿之邪而成寒湿犯胃之证。虚寒招实寒,内伤诱外感,同气  相似文献   
36.
急性肾功能衰竭191例研究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在1986~1989四年间,于流行性出血热(简称EHF)发病高峰季节,在我省疫区收治并系统观察了EHF413例,其中出现急性肾衰者191例,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小剂量奥曲肽对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间收治的65例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患者行保肝、限制钠盐和水、补充白蛋白及使用利尿剂等常规治疗,观察组35例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奥曲肽,治疗14 d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6%,明显高于对照组56.7%的治疗有效率,且尿量及腹水减少量明显高于对照组,门脉压力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奥曲肽是一种较为理想地消除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8.
自1973年 Tsumoto 等记录单侧大脑半球脑血管病变病人的体感诱发电位(SEP),发现 N_1~P_1~N_2消失以来,体感诱发电位已被广泛用于脑血管病的研究。我们于1986年2月~1986年11月对62例病  相似文献   
39.
分析老年流行性出血热23例,将60岁以上作为老年组,与同期60岁以下319例对照分析。结果:低血压休克发生率高,占65.22%(P<0.05);BuN异常占95.65%(P<0.05),Cr异常占91.30%(P<0.01);低血压休克发生病日与持续时间,少尿与多尿情况,病死率等,两组均无差别(均为P>0.05)。显示老年患起病缓,入院迟,肾损害较重,恢复慢等特点。  相似文献   
40.
二甲双胍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105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3例给予饮食控制和肝泰乐片;治疗组52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二甲双胍片。2组疗程均为20周。治疗前后测定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并测量体质量及身高,计算出体质量指数(BMI)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并行腹部B超等检查。结果(1)治疗组ALT、AST、TG、TC、HOMA-IR、BMI值治疗后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治疗组脂肪肝复常好转率76.9%,与对照组22.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第1周有5例出现腹胀、腹泻,1周后消失;对照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二甲双胍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