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27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1.
目的:探讨在校大学生健康人群中的体质类型分布规律,以提供合理的健康指导。方法:调查分析了413名经体检健康合格的在校大学生的体质类型。结果:体质类型频数分布规律为平和质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气郁质湿热质痰湿质血瘀质=特禀质,男女两组在气郁和阳虚体质分布上有明显差异。结论:平和质为9类体质中最多一型,但偏颇体质总数占大多数,男女生体质特点具有明显差异,应针对此特点辨体调理。  相似文献   
12.
证候学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中医证本质的研究是中医研究的热点。本文从生物学角度探讨其对证本质研究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三九胃泰联合法莫替丁对胃溃疡血清胃泌素(Gas)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影响,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84例胃溃疡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予三九胃泰及法莫替丁口服;对照组仅予法莫替丁口服。疗程均为8w。治疗前后各组分别进行血清Gas、TGF-β1测定;治疗组及对照组行内镜检查评估溃疡愈合率及临床症状评分。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Gas、TGF-β1水平都明显下降,但治疗组更为显著(P0.05);同时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溃疡愈合率、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三九胃泰联合法莫替丁可以显著降低胃溃疡患者血清Gas、TGF-β1水平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其疗效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英语课是中医学和英语相互结合的一门专业、公共交叉课程,《中医药英语》教材具有选材实用化,内容中医化,英译规范化和创新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课程组自2002年开授中医症状鉴别诊断治疗学以来,从重视师资培养、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增设临床模拟教学、形成性评价等方面不断建设该课程,于2016年被学校评为研究生精品课程,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2型糖尿病阴虚证患者、甲亢病阴虚证患者一氧化氮合酶(NOS)mRNA表达的检测,探讨NOS活性与阴虚证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分别检测2型糖尿病阴虚证患者、甲亢病阴虚证患者及正常对照组NOSmRNA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糖尿病阴虚证患者、甲亢病阴虚证患者NOSmRNA的表达均显著强于正常对照组,而阴虚证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2型糖尿病和甲亢病患者的NOSmRNA可能对阴虚证有重要意义,NOS基因表达增强可能是阴虚证的病理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课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对于学生领悟中医基本理论,掌握临床诊断技能,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笔者的体会和探讨,借以拓宽学术视野,开阔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盗汗,系指入睡时汗出,醒来后汗止之证。《内经》称其为“寝汗”,至《伤寒论》、《金匮要略》方称为“盗汗”,后人多沿袭这一名称。盗汗乃内伤杂病和外感热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历代医家多从虚证论治,尤责之于阴虚。然临床实践表明,盗汗病因多端,既非纯属虚证,也绝不止阴虚一端,更有阳虚、血虚、风邪、热邪、湿热、瘀血、食积等多种不同情况,临  相似文献   
19.
从五个方面论述中医药学基本学术特征 ,即 :整体观、个体化、东方思维、审机定治、自然疗法。指出 ,中医药学历数千年而不衰 ,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和强大的竞争力 ,就是因为它在理论体系、诊疗技术、保健效果等方面拥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事实证明 ,保持特色以发扬优势 ,是中国药学生存之本和发展之基。  相似文献   
20.
甘淡养阴法对脾阴虚证大鼠胃动素含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雁云 《光明中医》2008,23(8):1070-1071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统血,主升清和主肌肉四肢,在液为涎,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这些功能,是脾阳和脾阴协同作用的结果,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诚如唐容川所言:“脾阳不足。水谷因不化;脾阴不足,水谷仍不化。譬如釜中煮饭,釜底无火固不熟,釜中无水亦不熟也。……俾知一阴阳,未可偏废。”但中医对脾阳虚证的研究很多,而对脾阴虚证的研究较少,因此有必要加强对脾阴虚证治的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