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8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1.
患者男,41岁。反复腹痛10天,以中上腹部为甚,呈持续性隐痛,腹痛加剧1天、放射至全腹部入院。体检:T36℃,R 20次/min,P 90次/min,Bp 186/127 mmHg(1 mmHg=0.133 kPa),全腹腹肌稍紧、压痛(以中上腹部为甚),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08 g/L,白细胞9.7×109/L,中性粒细胞0.8。患者有高血压史。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成人正常翼钩的CT表现,提高对翼钩影像学改变的认识.方法 选取翼钩结构正常的成年人108名,男53名(106侧)、女55名(110侧),对其行64排螺旋CT扫描的翼钩进行MIP和VR重建;观察其形态,测量长度、直径、垂直高度、水平宽度、冠状面外展角度及矢状面后展的角度,统计学方面,侧别比较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性别比较使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同年龄组之间数据的比较使用多个样本均数间的F检验.结果 正常翼钩基底稍宽,体部呈柱状,末端圆钝或膨大;冠状面远端朝向外方214侧,内方2侧;矢状面远端朝向后方190侧,朝向前方26侧;成年男性翼钩长度为(8.18±0.94) mm、垂直高度为(7.23±0.92) mm、水平宽度为(4.27±0.81) mm,成年女性的长度为(7.31±1.01)mm、垂直高度为(6.26±0.90 )mm、水平宽度为(3.97 ±0.82)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56、7.86、2.72,P< 0.05).60岁以上成人翼钩垂直高度为(7.13±1.35)mm,大于18 ~39岁组的(6.55±0.86)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4.95,P<0.05).结论64排螺旋CT能详细显示翼钩的形态、长度、角度等,可对临床翼钩相关病变的认识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螺旋CT对胃癌的诊断价值及其与胃镜结果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收集我院 1 999年 2月至 2 0 0 2年 8月间经胃镜及胃低张水充盈螺旋CT扫描诊断的胃癌病例 4 8例 ,全部经手术病理证实。通过对比分析胃癌的内镜及螺旋CT表现 ,探讨低张水充盈螺旋CT对胃癌的诊断价值 ,总结螺旋CT与胃镜对胃癌诊断的优劣性。1 材料与方法男 35例 ,女 1 3例 ,年龄 30~ 75岁 ,平均4 8.6岁。采用美国GEProspeedSXAdvan tage螺旋CT扫描仪 ,Sun -AdvantageWork stationWindows3.1。扫描前患者禁食 1 2小时 ,扫描前 1 0分钟肌注 6 54- 2 1 0mg ,饮水80 0ml,扫描层厚 1 0mm ,螺距Pitch =1 ,电压1 2 0KV ,电流 2 50mA ,扫…  相似文献   
14.
刘少强 《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2):165-166,169
目的了解变应性鼻炎(AR)患儿的临床特征和影响因素,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和预防儿童AR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9年1月~2011年12月来本院就诊的106例AR患儿进行问卷调查和专科检查,描述其临床表现和伴发症状;选取同时期就诊的106非AR儿童作为对照,比较两组人群影响因素的差异。结果 AR患儿临床表现以喷嚏(89.62%)、鼻涕(95.28%)、鼻堵(92.45%)和鼻痒(75.47%)为主;眼部伴发症状以眼痒(80.19%)、充血(39.62%)和流泪(39.62%)为主;胸部伴发症状以咳嗽(51.89%)为主。影响因素分析发现,男童、父母鼻炎史、最近1年内装修房屋是儿童AR的危险因素;儿童出生后6个月内母乳喂养是其保护因素。结论儿童AR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应通过提倡母乳喂养,净化室内环境等措施预防其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64排容积CT尿路造影(VCTU)在输尿管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39例输尿管病变患者,均进行64排容积CT平扫、双期增强、延时扫描,并在工作站中进行图像后处理.结果:39例输尿管病变均由CT扫描后明确诊断,其中结石15例,输尿管肿瘤5例,肾盂输尿管移行处狭窄4例,腔静脉后输尿管1例,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2...  相似文献   
16.
目的:测量后路寰枢椎融合手术对颈椎矢状面参数的变化,并对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评估。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寰枢椎脱位病例18例,男8例,女10例,年龄25~72岁,平均49.6±13.7岁。所有寰枢椎脱位患者均行单纯后路复位C1~C2固定融合术,随访时间为5~17个月,平均7.4±3.7个月。测量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枕颈角(C0~C2角)、下颈椎前凸角(C2~C7角)、颈椎前凸角(C0~C7角)、颈椎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C2-C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2-C7 SVA)、C1~C2角、T1倾斜角(T1 slope,T1S)、颈部倾斜角(neck tilt,NT)和胸廓入口角(thoracic inlet angle,TIA)等颈椎矢状面参数。在末次随访时,术后C2~C7角比术前减小的病例归为下颈椎前凸曲度减小组(5例),而术后C2~C7角比术前增加或不变的病例纳入下颈椎前凸曲度增加组(13例)。采用卡方检验做下颈椎前凸曲度减小与性别、年龄(以60岁为界限)、术前T1S(以25°为界限)、术前C2-C7 SVA(以15mm为界限)、术前TIA(以70°为界限)、术前C2-C7角(以20°为界限)、术前C0-C2角(以20°为界限)、术前C0-C7角(以45°为界限)和术后C1-C2角(以20°为界限)等临床因素相关性的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对术后下颈椎前凸曲度减小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C0~C2角分别为21.6°±16.4°和28.3°±8.6°、C2~C7角分别为15.3°±12.9°和16.4°±11.1°、C0~C7角分别为36.8°±19.7°和44.9°±13.2°、C1~C2角分别为12.4°±17.6°和17.5°±7.3°、C2~C7 SVA分别为13.4±14.7mm和15.1±11.7mm、T1S分别为22.8°±8.2°和23.5°±7.3°、NT分别为50.8°±9.5°和51.9°±8.9°、TIA分别为73.6°±11.1°和75.4°±10.0°,以上这些颈椎矢状面参数在术前与末次随访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两组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的颈椎矢状面参数进行比较,前凸减小组的术前C2~C7角明显大于前凸增加组(27.6°±10.5°vs 10.5°±10.5°,P0.05),余参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单因素卡方分析显示术后下颈椎前凸曲度减小与术前C2~C7角≥20°有关(χ~2=4.923,P=0.02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C2~C7角≥20°并不是独立危险因素(OR=0.147,P=0.225)。结论:后路寰枢椎融合术后有可能发生下颈椎前凸曲度减小,而术前C2-C7角≥20°是术后下颈椎前凸曲度减小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骶2骶髂关节螺钉(Second Sacral Alar-iliac,S2AI)固定技术在脊柱骨盆固定中应用的可行性,并评估其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退变性脊柱侧凸、退变性脊柱侧凸术后翻修、陈旧性创伤性脊柱侧后凸畸形、腰骶部结核、腰骶部骨折及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腰椎骨折等手术中应用S2AI技术进行脊柱骨盆固定融合术9例患者的病例资料(男4例,女5例;年龄31~86岁,平均60.1岁)。比较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差异,并按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脊柱学组腰背痛手术评定标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9例患者手术时间3.3~6.0h,平均5.1h;术中出血量为300~2 000mL,平均989mL.术后经5~25个月(平均13.4个月)随访,至末次随访时症状均明显改善,无并发症发生。按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脊柱学组腰背痛手术评定标准评价,优3例,良4例,可1例,差1例。结论:S2AI技术在脊柱骨盆固定中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独活寄生汤水提物对经IL-1β诱导退变的大鼠椎间盘软骨细胞中Wnt4、GSK-3β、β-catenin、DKK-1的影响。方法采用机械-酶消化法分离大鼠椎间盘软骨组织,进行软骨细胞体外培养、镜下观察与鉴定,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经10 ng/m L浓度IL-1β造模)、实验1组(独活寄生汤水提物组200μg/m L干预24 h)、实验2组(独活寄生汤水提物组200μg/m L干预48 h)。观察4组大鼠椎间盘软骨细胞中Wnt4、GSK-3β、β-catenin、DKK-1 m RNA与蛋白的表达及上清液中Sox 9表达。结果 (1)第2代大鼠椎间盘软骨细胞增殖速度快,呈现多边形,胞核清晰,且含有1~2个核仁,融合后出现"铺路石"状,经Ⅱ型胶原法染色后,阳性对照组胞浆区域浸染为棕黄色;(2)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软骨细胞Wnt 4、GSK-3β、β-catenin m RNA与蛋白表达及上清液Sox 9含量明显提高(P0.05),DKK-1 m RNA与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实验1组、实验2组中软骨细胞Wnt 4、GSK-3β、β-catenin m RNA与蛋白表达及上清液Sox 9含量明显降低(P0.05),DKK-1m RNA与蛋白表达明显提高(P0.05),以实验2组变化最为显著(P0.05)。结论独活寄生汤水提物组可调控退变椎间盘软骨细胞的功能,下调Wnt 4、GSK-3β、β-catenin和上调DKK-1 m RNA与蛋白表达,进而延缓大鼠椎间盘软骨细胞的退变。  相似文献   
19.
患儿女,1岁.因发现左侧中上腹部巨大包块3天而入院.体检:腹部平坦,左中上腹部扪及一巨大包块,大小约15 cm×12cm×8 cm,形态不规则,边界清,有包膜,活动度好,质地较硬.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 CT检查:左中上腹后部见一混杂密度占位影,约8.5 cm×10.9 cm大小,边界清,形态稍欠规则,内见液体、脂肪、骨骼及软组织密度影,CT值约-105-630HU,内见分隔,增强后不均匀强化,胰尾部受压前移,脾受压向前上移位,左肾受压向后下移位,腹主动脉受压略右移,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重组(VR)可清晰显示肿块中央寄生胎的脊柱、骨盆及部分肢体形态(图1-4).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所致肝血异常CT表现,探讨其血流动力改变的机理及临床意义。方法:在2004年7月至2011年6月于我院CT检查诊断为肝细胞癌病例中,对存在肝血异常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病例均常规进行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增强扫描。结果:具有肝血异常CT表现者120例,全部病例见原发性肝细胞癌灶和肯定的门静脉癌栓,癌灶外肝血异常的增强扫描表现可分为三种:肝实质局部早期强化,门静脉提前显影,门静脉海绵样变。在同一病例中,可单独以一种表现,也可同时以两种表现(双重表现)或三种表现(三重表现)。结论:肝细胞癌肝血异常由门静脉癌栓引起,其发生机理为肝动脉或门静脉对肝脏的灌注异常,肝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引流异常,肝动脉-门静脉异常分流,侧支循环的建立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